分享

陕西榆林 / 薛汉国 【回忆录】/《难忘的岁月 ——我的师范生活》

 九州作家 2022-09-01 发布于山东

作者简介:

        薛汉国,男,1958年7月出生,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英语专业。现定居西安。1980年参加工作,退休前任绥德中学副校长。离岗后,先后任榆林市第九中学、榆林益友能源化工学校和西安临潼华乐学校校长。曾获“陕西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陕西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和“全国读书育人教育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奖”等荣誉称号。论文《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抓住机遇 注重引导》在省级刊物发表,翻译作品《空间商业 前景无限》在国家级刊物《国际太空》发表。

难忘的岁月

——我的师范生活

1

1978年秋的一天,早上我从家里的有线广播里听到公社文教专干在通知:......,以上6人已被中专学校录取,听到广播后请亲自到公社领取录取通知书。听到自己的名字,激动地心都快蹦出来了,终于被录取了。自从考完试就好像得了一场大病,整天在家焦虑浮躁,寝食难安,今天总算尘埃落定。虽说今年没有报考大学,但上中专也同样可以拥有一份工作啊!这次考试录取,意味着命运的转折,标志着新生活的开始。

我跟随父亲在西安上中学,本来是77年元月份高中毕业,为了恢复学年秋季开学,西安市率先通过延迟半年来调整毕业时间,所以到7月份才毕业。考试制度恢复后,应届高中毕业的我,参加了第一次高考,但是没有被录取。没人指导,也没有关系查询,到现在都不知道当年考了多少分,距离录取差多少。此时手里捧着录取通知书,思绪万千。一年来回乡劳动收获颇丰,令我尽快考上中专的原动力就是来自于难忘的回乡劳动。

2

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已是秋季,主动积极参加集体劳动,立志要锻炼自己。深秋季节,凌晨四点钟就起床,去山上背回收割好的庄稼,赶天亮的时候要背回三趟,每趟往返一个小时。肩上扛着大绳和垫背,揉着未睡醒的眼睛,晃晃悠悠的跟在众人后面,还得跟快一点。到了地里,先从山坡的最底部整好庄稼,约150斤的背子,背在肩上自己一个人都无法站立起来,借助别人的推力才能站起。用力过度会前滚翻到山坡下面,站起来顺着山坡向上爬。沉重的背子压在背上,深深地弯着腰,长长地伸着脖子,奋力地往上爬。不一会儿腿在打颤,眼冒金星,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流,张开嘴巴,大口大口地喘气。抬头望去,落后一大截,只能再加大“马力”往前冲。三趟庄稼背回场上,不是休息,而是一天劳动的正式开始。

冬天是农闲时节,生产队大搞农田基建。我被调整到大队的粉坊,就是加工洋芋粉条的地方。离开热闹的集体劳动,来到室内作坊,劳动强度并没有减轻。每天首先要挑水,粉坊是大量用水的地方,始终保持几条大水缸要满。然后是清洗洋芋,粉碎洋芋,上粉磨推磨。接下来就是揉芡,也就是过滤。把粉磨上收集起来的洋芋沫子用力挤压过滤,以区分芡粉和粉渣。通过几次稀释、沉淀后,晾干,就是晶莹剔透、雪白亮丽的芡粉了,积累几天就要漏粉了。

漏粉是个大工程,首先是打膏子。取一些芡面放入大马勺里,倒入水,搅成糊状。然后把马勺放在漏粉锅里的开水上一个方向不停地搅动,一会儿工夫马勺里的芡糊就打成了一团坚硬的青色膏子。接下来就是採芡了,在事先预备好的大老盆里倒入滚烫的膏子,再倒入一些晾好的芡面。我们3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短扎紧打,每人上身只穿着背心,围站在大老盆边上。当芡面倒入膏子盆内,我们立刻伸出拳头,用力杵压,杵一会儿,芡面就都和在一起了,再倒入一些芡面,再用力杵和,一直到採满了大老盆。採芡是个技术活,趁着滚烫的膏子容易採。但是随着芡面的加入,越来越费力气。开始的时候用拳头,后来就用胳膊肘。三个人同时用力,在大老盆里一上一下地轮番杵压、揉和。虽然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几个人都喘着粗气,大汗淋漓。然而谁都不能懈怠,必须一气呵成。是技术的要求,又是责任的使然。

芡採好后,就开始漏粉了。我跟着老把式同样拿起漏粉瓢,就是半圆的瓢底开两个长方形的口子,漏出来的是宽粉,开三个圆孔漏出来的是细粉。我们师徒二人各拿着一个大瓢,从老盆里装满芡,站在锅台上,左手高高地举起漏粉瓢,右手掌不间断且有节奏地拍打着漏粉瓢,薄薄的粉条匀称地自上而下落入开水锅里。漏粉的过程仍然不能停顿,有人不时地往瓢里加入採好的芡。专人从锅里捞出煮熟的粉条,倒入院子里的大盆凉水里,又有人再把粉条捞出来,挂起来冻干,这道工序叫提粉。採芡、漏粉两项工作令人腰酸腿困胳膊疼。

开春后生产队忙于种地,我又被调回参加集体劳动。种高粱的时候,先要把种子搅拌在粪土里,这粪土是由羊粪、猪粪和人粪尿搅和的。到地里,有人负责搅拌粪土,有人负责扶犁,有人负责拿粪,也就是一把一把抓起搅拌种子的粪土,点到犁沟里,还有人负责跟在后面打碎土疙瘩摊平犁沟。我是最年轻最没经验的人,需要加强锻炼,所以被分配到最脏最累的拿粪工作。我把绳子套在双肩上,怀前坠着用柳条编的拿粪篓子,跪在粪堆前装满粪篓。沉重的粪土令我直不起腰来,牲口牵拉着犁铧,我得跑快点才能跟上。沿着犁沟双手抓起黏黏糊糊黑黝黝的粪土,左右开弓,一步一把,三下五除二就播撒完一篓了,赶快再去装粪。一上午我目不斜视,专心拿粪。眼看快到中午两点了,队长仍然不肯收工,说这块地要一次完成。中午收工回家,我已腰酸肩痛,双手发麻,头晕眼花,不想动弹。

仅仅一年的回乡劳动,尝遍了一切的脏活累活。农业生产劳动的经历给了我改变命运的动力和迫切愿望。也促使我努力学习,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

3

带着录取通知书、户籍和粮食关系迁移证明,以及行李,按时来到了塞上历史名城——榆林。出站后一眼就看到了榆林师范学校新生接待站,热情的同学帮我抬着行李,带我来到学校。

看着校门口“欢迎新同学”的标语,感觉暖洋洋的。学校坐东向西,校门里边院子并不大,正面的小楼下边是医务室,同学带着我在医务室门前办理完一切手续,又要帮我把行李送到宿舍。

校门里右边沿着砖插的坡道往上走,首先路过的是学生食堂。站在大厅门里向前看,是饭堂的一个个打饭窗口,向后看是礼堂的舞台。同学告诉我,学校每天两顿饭,洋芋烩白菜加玉米黄儿。其实就是玉米面发起,比较稀,用铁勺舀到笼屉上,蒸熟后既像发糕又像馒头。还说每周吃两顿白面馍加拼三鲜。一边听着同学的介绍,一边观察着饭堂,感觉这个宽敞明亮、一式两用的大礼堂,设计得如此合理实用。而且在这里能吃到这么好的饭菜,真是太好了!

学校依山而建,顺着坡道继续往上走就来到了一片开阔地,最里边坐东向西整齐排列着三排窑洞,第一排门前就是个大操场。两个篮球场,两个排球场,以及单双杠等运动器械。第一排窑洞住着体育班的学生和老师们,第二第三排窑洞住的是学校领导和英语老师们。窑洞上面是一排教室。沿着坡道再往上走向右拐,是独立的一排窑洞,也就是我们班的宿舍。前面是女生,后面是男生。每个宿舍一个土炕,冬天可以烧火取暖。炕上可住3-4个同学,门上贴着学生名单,室内打扫得干干净净。宿舍下边也有一排窑洞,住着一些老师,门前还有图书室和一个会议室。我是宿舍第一个报到的,整理好东西出去继续往上走,希望尽快熟悉一下整个校园。

在坡道的最上面有一排四个教室,东边两个是英语班,西边两个是体育班。教室前面对着十排房子,每排十间,住着普师班各班学生和一些老师。我们教室的后面,也就是我们的宿舍上面是一个院子,靠里边是两层薄壳窑洞,住着音乐和美术专业的师生,所以叫音美院,靠前面的一排教室也属于他们的。

除了普通师范班学校还设有英语、音乐、美术和体育专业,我们是英语专业。全校自恢复招生以来共有两个年级,上一级虽然叫77级,其实也是78年春季入校的,只是他们在前半年,我们在后半年。

4

开学后全是新鲜感,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迎新晚会。到校一周后,学校组织两个年级的音乐班学生联合演出,叫迎新生文艺晚会。晚会上老生们汇报在校学习不到一年的专业成绩,新生们也展示了他们的专业实力。

礼堂里灯火通明,各班学生自带凳子按指定地点就坐,秩序井然。当幕布缓缓拉开的时候,锣鼓喧天,唢呐声声。舞台后边的合唱台上站着吹奏、打击乐队的同学,随着热烈、喜庆、欢快的陕北唢呐曲,手持花伞和绸扇的帅男靓女们从舞台两边奔涌而上。他们热情奔放,舞步优美,笑容灿烂,专心投入,或整齐划一,或双双配合,收放有度,恰到好处。唢呐声地道悠扬,鼓点敲得准确悠闲。红火、热闹的开场秧歌舞,给人以振奋和满足,让人赞不绝口,引来阵阵掌声。

随着音乐主持人走上了台,端庄秀丽,温文尔雅,红红的嘴唇映衬的洁白整齐的牙齿,灿烂的笑容立刻吸引了全体师生。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动听甜美的嗓音,抑扬顿挫,语速适中,用会说话的眼神和得体的肢体动作与同学们互动,极具亲和力。

个头不高的新生苗同学一曲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听到笛声大家惊得目瞪口呆,怎么吹得和收音机里播放的一模一样!

接下来是新生李爱东的二胡独奏《江河水》。台上他全神贯注地投入,完全心醉于自己演奏曲目的情境之中。完美的二胡演奏营造出一种凄怆哀怨的情绪,牵动着台下黑压压一片观众的心,演奏结束良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二人场子、民族舞蹈、独唱、表演唱、小提琴独奏、相声、快板和陕北说书等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琴声悠扬,歌声嘹亮,响彻礼堂。欢笑声、鼓掌声,此起彼伏。

最后一个压轴节目是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之《保卫黄河》和《长征组歌》之《到吴起镇》。从指挥到朗诵,从伴奏乐队到合唱团,从服装到队形,表现得专业、规范、大气、雄壮,不同凡响的效果给人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晚会结束几天了,大家仍然沉浸在晚会精彩的节目之中。就餐中,休息时,人们依旧在议论。有人说,某某人的舞姿,某某人的歌声,谁谁谁的形象如何优美、漂亮。有人说,从声乐到器乐,再到舞蹈,功底扎实,前途无量。还有人说78级要比77级更优秀,人才济济,群英荟萃。

5

60-70年代,国家出于国防考量,陕北地区有条件开设外语课程的高中一律上俄语。随着招生考试的恢复,国家渐渐对外开放,从国家发展战略来看,需要大量外语人才,必须加强基础教育英语课程。于是77年开始部分县陆续开办英语教师培训班。我们班就有几位曾是民办教师,参加过近一年的英语教师培训班,所以他们的专业基础一直令人羡慕。起初按照专业报考只录取了38名,开学后又根据个人愿望从普师班调整进来6位同学,使全班成员增加到44人。其中还有4位是初中毕业生,虽然年龄小,但聪明过人,成绩优秀。

我们的专业老师兼班主任是高宏老师,她非常慈祥善良,工作认真负责,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唯恐同学们进步不大,生怕班级落后于别人,带领我们天天比、学、赶、帮、超。她细致入微且宽容大度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始终感染和影响着每一位同学,是我们一生学习的榜样。

我们从零基础学起,采用的是College English教材。教室配有盘式录音机,课文录音带是由西安外国语学院的英国教授录制的。我们像小学生一样的学习字母、单词、音标和读音规则,也像中学生一样的读课文,抠语法,完成作业,又像大学生一样的练口语,查词典,扩大阅读量。课堂上,大家兴趣盎然,积极发言,争先恐后,努力提高,整天听说读写译背记。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期中期末正式考试都是单人单桌,与其他班互换监考老师。教室里的后墙上张贴着每次考试的成绩和名次,课前饭后同学们都会对着成绩表反复比较对比,心想下次一定要超过某某某。

天还蒙蒙亮,起床铃声和广播音乐同时响起。一曲《喜讯到苗寨》,催人奋进,令人进取,以排山倒海之势爆发出来。大家随着音乐节奏快速起床、穿衣、叠被、集合。每班留两位值日生,为大家打好洗漱热水。其他人一律在操场上大操,每班一个方阵,步伐整齐划一,口号洪亮有力。跑到浑身发热,再做广播体操。退场的时候响起了悠扬温婉的太极拳音乐,那是播放给教工的,非常好听。

早操后,快速洗漱的同时就听到了朗朗书声。大家你追我赶,生怕落后。教室内外,宿舍门前,坡道上,到处都是大声朗读的同学,如饥似渴地培养自己的语感,

英语班都配有一台彩色电视机。午饭前下课的时间刚好是中央二套开始播放大学公共英语课文讲解时间,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跑到饭堂打饭,端着饭碗又跑回教室,一边吃饭一边观看,还做笔记。

晚饭后,大家又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一套播放的薄冰讲语法。

星期天早上同学们仍然早早的起床,虽然没有平时的集体早操,但洗漱之后各有各的学习方式。有人在教室外面朗读,有人在教室里打开录音机,一遍又一遍地听着、读着,力求与录音的语音、语调、语速完全一样。有人从音美院的后门出去,向北走不远就来到东城墙根,这里有个狭窄的通道,可以出入城墙。城墙外是一片荒野坟地,到处都是沙土,非常寂静。几个同学各占一个坟头,坐在上面埋头读书。还有人一大早带着书出了校门,穿街过巷,到西城墙外的榆溪河畔。这里湿润凉快又安静,同样也是读书的好地方。

午饭后,大部分女同学在校门里的水房洗衣服,把一周换下的衣服、床单都洗得干干净净,个别女同学还会偷偷帮某个男同学洗呢。宿舍门前靠南头有个下水道口,哗哗哗的洗头水都涌到这里来了。学校管理特别严,除了走读生外,每天每班最多两人次可以请假出校门。星期天不限制,所以大部分男同学吃过饭就出校门了,他们最爱去的地方是新华书店。学校附近钟楼下面的新华书店,平时没有多少人,可是每个星期天都会挤满学生。大家在这里翻翻看看,挑挑拣拣,在爱不释手的时候再翻开口袋,权衡半天。每人手中的《英汉小词典》、《新英汉词典》、《牛津英汉双解词典》、《汉英词典》、《英语语法》等,以及好多英语读物,都是从这里买的。每买一本都如获至宝,都会如饥似渴地吸取其中的“营养”。

专业老师谢立新,以纯正优美的口语始终影响和规范着我们;他自信、绅士的风度,令人记忆犹新,是一个个男生效仿的榜样;他严谨细致的教学风格成为大家追求的目标。

入学不久,学校为两个年级的英语班安排一个交流会。听着77级的同学们用流利的英语讲述自己的收获和学习经验,羡慕得我们暗自下决心,一定要赶上并超过你们!当我们进入二年级的时候同样与新生座谈,我也用纯正的英语自豪地讲述了牛顿的故事,同样让新生羡慕了一把。

6

教育学老师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不仅仅代表专业知识的量,而且要求同学们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既选择了师范,就要具有示范性,不仅给学生示范,而且给全社会示范。同学们听了感觉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为各科的学习注入了无穷的动力,也鞭策自己时刻规范言谈举止。

语文老师说,要认真学习语言基础知识,一次性扫除语言障碍。从拼音到书写,从字词结构到遣词造句,从语法知识到修辞手法,从谋篇布局到描写议论,从口头表达到书面写作,必须标准规范,这是当老师必备的条件。同学们立刻感觉到唯有师范才是最佳选择,立志做个规范严谨的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背诵了不计其数的散文和古诗文片段。课堂上老师带领我们欣赏名篇巨著,领略古今中外的作家、伟人的情怀与气概,体会作品中的思想和意境,感受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和影响。同学们仔细听,认真记,努力背,用心写。学校常常举办演讲、朗诵比赛,我和冯怀成同学还被选送参赛。79年不到20岁的常少明同学写了一篇题为《请喝虎骨酒》的文章,在《榆林报》上发表了,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大家一方面为他扎实过关的文字功底而赞叹,另一方面也佩服他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音乐老师邱华是著名歌唱家马玉涛的同学,她作风严谨,认真负责。为了扫清视唱的障碍,每次上课都要抽查视唱情况。所以每天课间同学们都要把布置的视唱音乐旋律片段拿出来,跟着乐感优秀出众的梁新兰同学,一边在课桌上拍打节拍一边大声学唱。从音节练习到模唱训练,从视唱音乐片段到记写乐句,同学们的音乐水平一天天的提高,为后来的演唱、演奏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的歌咏比赛中我们班唱的最投入,最响亮,最出色。

体育老师们严肃、严格、严谨,要求道:师范生必须是全面手,各个项目都能拿出手,都能拿得下。从体操到武术,从田径到球类,逐项过关。因为个子高站头排,我常常被叫出和老师配合做示范。双杠上倒立、前滚翻、落地。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得规范、到位、漂亮,心里很得意。篮球课上,我又被叫出与老师配合示范传球。由于专心示范,边传球,边侧跑,突然头撞到木制计分栏上,顿时头晕眼花,鲜血直流。很快被几个同学送往诊所缝了几针。示范失败,很狼狈。

一年一度的大型田径运动会并非体育班的专场,几个奖项为班级赢得了积分之后,在万米长跑项目中高占林同学竟然甩掉体育班同学,独领风骚,为我班荣膺了该项殊荣!在元旦越野赛中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令全校师生刮目相看。

每年元旦学校都要组织大型灯谜游艺活动。操场上灯火辉煌,挂起了一排排五颜六色的谜语,兴趣盎然的同学和老师们穿梭在期间。这里是知识与兴趣的海洋,这里又是能力与智慧的比拼。每个人手里拿着笔和纸,不时地记下谜面的编号以及自己猜出的谜底,拿到领奖处去兑现各类奖品。各班教室都腾空,按照不同的游艺项目装饰布置,大家可以随意选择进入参与。钓鱼、套圈、吹灯、摸鼻子......,各个教室,组织有序,所到之处,欢声笑语。领奖处人声鼎沸,根据等级领取到信封、铅笔和礼品包。兴致未尽的同学们带着各类奖品回到宿舍,彼此炫耀一番,然后打开礼品包,一起分享里面的瓜子、花生和糖果。

7

学校有两个农场,一个在西沙,另一个在南郊。每周安排两个班分别去两个农场参加劳动。

西沙农场仍在扩建中,主要是用架子车把高处的沙土拉到比较低的地方摊平,再浇一次水,然后就可以在上面盖房子,或者倒上从学校拉来的大粪,就可以种地了。每次去西沙劳动的时候,出了校门穿街过巷,到二道街与人民路的十字路口,向西直走过榆溪河大桥,然后就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路过两个单位,一个是只修了一排平房的三中,另一个是只有一座楼的治沙研究所,两个单位常常被淹没在沙尘当中。一次在劳动的过程中,突然刮起了沙尘暴,同学们赶快返回学校,途中沙尘遮天蔽日,大风刮得人直往一边倒,沙粒抽打在脸上和脖子,像刀割一样疼痛,眼睛都睁不开。大家都眯着眼睛,双手抱头,弯腰前行。回到学校一个个灰头土脸,嘴巴、鼻孔都堵满了沙子。头发都变成毡了,连洗三遍都洗不干净,第一遍洗头水能沉淀厚厚一层泥沙。

南郊农场是个成熟的农场,有养猪场,有菜园子,也有其他农作物。我们每次去的时候首先在学校厕所装满拖拉机拉粪车,然后再拉上装满泔水的架子车,步行约一个小时才能到达。虽然装粪、拉车,又脏又累,同学结伴而行,有说有笑,也不觉得苦和累。班上女生多,男生少,分组劳动,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一周紧张的学习,半天体力劳动,同学们说这叫脑体挂钩,劳逸结合。只是劳动结束返回学校的时候,又饿又累,个个精疲力尽,无精打采。但每当想起之前的农业劳动,便浑身增添了力量,心里充满了希望。

春季植树时节,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前往七里沙植树。同学们浩浩荡荡,扛着铁锹,抬着树苗,出了城墙。不知不觉眼前已是荒无人烟的沙漠,人们一字排成长龙,在向导的带领下往前走。蓝蓝的天空映衬着黄沙,放眼望去,一片沙漠犹如汪洋大海,既有微波,又有巨浪。我们来到一座陡峭的沙丘,踩着前面踩出的脚印,一步一步向上攀登。也有不服气的同学另辟蹊径,企图更快到达。结果没走几步就惹动了流沙,令他寸步难行,而且无法站立。很快东倒西歪,连滚带爬地溜到了谷底,顿时引来一片笑声。当地的同学告诉我们,刮大风的时候,像这样的沙丘一个晚上会向前移动几十米。

翻过沙丘,来到了目的地,大家挖坑的挖坑,栽树的栽树,就是没有水浇树。一位老师说,年年来栽树,年年不见树。树苗栽完就打道回府,快到学校的时候突然天气骤变,沙尘暴又来了。晚上休息的时候大家又在议论天气,提起沙尘天气,一位同学又想起白天说的那句话,一个晚上沙丘会移动几十米,于是就细问怎么可能。当地同学就说,沙丘上面的沙子被吹起来,落在前面,不断地吹起来,不断地落下去,渐渐地,旧的沙丘不见了,新的沙丘形成了。提问的同学才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另一个同学忧心忡忡地说。唉,今天栽了那么多树,不知道现在树苗还在不在原处。大家正在七嘴八舌议论的时候,门外老师喊着说,熄灯这么长时间了还在说话,还睡不睡觉了?同学们纷纷把头蒙在被子里,安静了。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毕业已经40年了,当年风华正茂的我们现在已步入退休看孙子阶段。回顾工作的40年,同学们在岗位上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在师范学校积聚的能量。个个成绩斐然,桃李满天下。有获全国、省、市教学能手和优秀班主任的,有担任主任、校长、教育局长的,有论文成集,专著出书的,也有学生遍布全世界、子女定居国外的。

成功源于拼搏,拼搏铸就辉煌。刚恢复考试制度的几届师范学生基础扎实,吃苦耐劳,源于对工作的渴望和珍惜,以及师范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刻苦钻研的精神,铸就了这一批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以及后来的辉煌。虽然上的是师范,但他们为当地城乡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当时没上大学,但他们培养出去无数的“985”“211”学生。为成千上万的家庭创造了幸福,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2020年3月22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