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開學第一課!來自南懷瑾老師的5條新學期寄語

 吴翠平书馆 2022-09-02 发布于内蒙古

01 

生活習慣要重視

真正兒童教育,根據中國傳統文化,小孩子在六歲至八歲之間入小學,學的是“灑掃應對”,怎麼掃地、抹桌子,怎麼與老師、大人、朋友講話的禮貌態度、規矩,這個最重要。古代講入小學開始學灑掃應對,是學做人的基礎,教育的目的是做人。人做好了以後,一個人從小學會做人處事,你不要看掃地抹桌子端碗,都是一種生活的教育,生活教育會了,以後長大去做事自然會了。基本的教育沒有學好,而專門去讀書,那個是學知識,把知識學會,而做人的基礎沒有,這個教育是失敗的。在古代是這樣一個道理,這樣一個觀念。

現在比較起來與古人違反。現在小孩子進幼稚園也好,受小學乃至受大學教育,學的都是知識,對於做人、處事的基本,都是不穩,所以一片混亂。

——《南懷瑾先生關於經典誦讀的漫談》

 02 

讀書樂趣須培養

讀書有一個經驗,孔子講研究《易經》“玩索而有得”,用玩的啊!現在的教育我完全不贊成,把你們的腦袋從小給讀死了。你看我現在還懂得國學,我們小時候一天到晚在玩,什麼時間讀書啊?我是晚上讀書。

我的父親晚上沒有事了,一把搖椅坐在我後面,我只好讀啊!像我讀詩“塵世無繇識九還”,我下麵抽屜裡面看《紅樓夢》。他在搖椅上搖,我曉得他一停了,肚子一靠,“……識九還啊!……”輕鬆讀出來的,也是“玩索而有得”。像你們這樣死讀書怎麼行,都讀死了。

 ——《漫談中國文化》

我是從小愛讀書,這是一輩子的習慣。我讀書有一個經驗,不同種類的很多書都擺在桌上,這邊是佛經啊,或者很嚴肅的書,那邊是小說啊,其他亂七八糟的也有。讀到某個地方讀不通了,想半天想不通,我就丟開,抓起一本小說來看看,或者像詩啊詞啊來念一念,過了一會轉過頭來再看,原來是這個道理啊,就讀懂了。這就是讀書玩索。

所以我很反對現在當父母的管理子女的方法,連小說都不准看。我家裡的孩子們,我都鼓勵他們看小說,不看小說不懂做人,不懂做事。光讀功課,拼命記,為了要考試,結果腦子都讀壞了。讀書要體會玩索,真的哦!我看到你們讀書,真的非常佩服!我們小的時候讀書很調皮,沒有好好讀;但是比你們讀的書多,記憶的多,因為記憶都是玩索。

像我喜歡運動打拳,有時候一邊練拳一邊手裡拿著書,“通”一拳,這邊看一看。因為我怕腦筋讀壞了,自己小的時候就怕。盯著書坐著讀幾個鐘頭,這個腦筋不壞啊?!所以你們不要當笑話聽啊,我是語重心長。這是“玩索有得焉”。

——《中庸講記》

 03 

良好作息不能忘

我們以前讀書,你們現在沒有看到過,叫念書,出聲地朗讀吟誦出來,回到書房裡拿到書,每個文章有音韻,像唱歌,這個叫讀書,叫書聲琅琅然,會讀得很開心,記憶很深刻。像我小時候坐在書房裡,我父親悄悄從樓下上來,聽到我在念書,不錯,然後告訴我“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告訴我夜裡不要貪睡覺。

——《漫談中國文化》

記得小的時候十一二歲,像我們家庭的教育,把《朱子治家格言》擺在桌上,而且要會背。早晚要向父親背,背完了照著做,“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孟子與離婁》

04

謀生技能很重要

人要自立,自己先要站起來,己立而後立人。一個人要學謀生的技能,先要看自己的所長,學個專長。最可憐的是無專長,像我們年輕時前輩老師們罵我們的,“肩不能挑擔,手不能提籃”。讀書人最可憐了,不能做勞工,只會嘴巴吹牛混生活。古人說,良田千頃不如一技在身,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

——《列子臆說》

我們十多年的推廣不只是讀經,大家都說我在推廣讀經,讀古書,不是的,是中、英、算一起來(中英文經典、珠心算)。最後我跟小祖宗們講,學問是學問,知識是知識,要學會文化。什麼叫做禮?這是文化,第一不要傲慢,不要看不起人;第二你們每個人要學會謀生的技術,做個水電工,乃至做個勞動的建築工人都可以。學問歸學問,職業歸職業,人品歸人品,千萬不要傲慢。

——《漫談中國文化》

05

 讀書明理應牢記 

現在你看為了考試,小學讀的書到中學沒有用了,拼命考,還補習;中學讀的書,到高中沒有用了;高中讀的書,到大學沒有用了;出去留學,就更沒有用了。你看讀書就是這個樣子。我們當年的教育方法,十幾歲讀出來的書,一輩子有用,越老越好,越熟越好。

現在讀的書啊,幼稚園開始,“小白兔,兩隻耳朵跳三跳”(眾笑),跳六跳也沒有用啊(眾笑)!這個背了幹什麼用啊?

——《南懷瑾講演錄》

拿最好的學校來講,你們知道北大第一名的同學有幾位啊?有哪個人知道第一名是誰?清華第一名的幾十年來有誰啊?他們做出了什麼事業?你們現在看到每個學校畢業的同學,社會上能立足的、事業做得很好的,或者最有錢的,哪個是名大學畢業的啊?不多吧!不要迷信這個了,教育不是這個道理!不管哪一行業,社會上成名的人士,不一定是從很好的學校出來的。

——《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

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老問題。一個人為什麼要讀書?傳統中最正確的答案,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

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果要問中華民族,中國人素來的教育目的是什麼?讓我們再重複一句:是為了“做人”,而不是為了“生活”。因為“生活”的意義,是人要“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怎樣設法來維持自己的生命,同時,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過得很舒適快樂的一生。

——《學問從哪裡來

——南懷瑾先生訪談錄》



歡 / 迎 / 添 / 加

編輯部微信號 · nhjcf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