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注意力被偷走了吗?

  平凡的人 2022-09-02 发布于内蒙古
你没有觉察到的事情, 就会变成你的「命运」

- START -


当你阅读本文时,你可能会注意到手机界面上方跳出了新信息提示,于是忍不住想知道是这是谁发来的消息呢?或者是又出了什么新热搜话题吗?一旦你跳转到别的APP,可能就会自然而然地忘掉你正在看本文。

之后你要是还能记得回到本文,你就已经是个对注意力控制很强大的人了!

我们现在用的手机APP,无论是社交还是消遣娱乐,本质上都是在千方百计争夺用户的注意力,时间只是注意力表现的结果。当娱乐大瓜出现的时候,微博话题热度会急剧上升,我们吃瓜群众很开心。你的注意力就是这样不知不觉被偷走了。

Image

反过来也是如此,我们在争取别人帮助,或者是寻求协作,或者是任务下发的时候,其实我们在意的是对方的注意力。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吸引你注意力的新信息如此“魅力无穷”? 

没错,我们都很忙,但事实上我们缺的可能不是时间,而是注意力。哪怕没有时间,我们也会尽力抽出注意力给那些我们在乎的人和事。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本《我们被偷走的注意力》,让我们对周围的世界会有全新认识。

Image

信息爆炸时代,当有限的注意力被更疯狂地收割、利用,我们该如何自处?

01.

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我们无法记录自己在视觉世界里看到的一切,视网膜会从我们身边的每种事物上捕获光线,但只会处理与我们相关的信息。

比如,行走在超市里,你绝不会想要处理你看到的所有信息,因为这样你就需要了解每种产品的品牌和价格,这真是开玩笑了。

所以即便所有信息都落到了你的视网膜上,对于某些信息,你也只是“视而不见”。

Image

02.

我们只会触及我们的注意力专注的那个小小的世界

我们无法一心多用,无法处理我们周围的所有视觉信息。

在同一个时间段内我们无法把所有的想法一一思考个遍。我们会选择信息中的一些碎片,对其进行处理,而不让自己受其他不相关信息的干扰。

但我们并非总能如愿以偿。因为,为了争夺我们的注意力,外部世界与我们的内部世界正在进行无休无止的斗争。

03.

所以我们的周围充斥着此起彼伏的注意力之争

注意力很有限,所以,网站设计师、广告人等注意力架构师都在为争夺我们的注意力而展开“厮杀”。

他们绞尽脑汁向我们推送各种信息,诱惑我们时不时地查看手机、电脑,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新信息。

在某些时刻关闭信息来源后,我们甚至会感到焦虑。

大众媒体已经创造了一个新词来形容这种新“瘾”:“信息肥胖症”(infobesity)。事实上,这就是一种临床疾病。

Image

04.

我们为什么容易分心?

当你因难以集中精力而变得日益焦虑时,不要过分自责。

我们无法阻挡喧嚣网络带来的诱惑,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在大数据迅猛发展和处理器日益强大的时代,我们必须以更快的速度吸收更多的信息。

《我们被偷走的注意力》就是一剂良药,在你为海量的、鱼龙混杂的信息所累的时候,教你如何明辨真伪,去粗取精。

本书不仅对我们的大脑如何处理视觉信息进行了细致解读,对广告人、网站设计师、魔术师等注意力架构师如何挖空心思、穷尽各种策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进行了剖析,还解释了注意力法则以及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为大众可能遇到的与注意力相关的困惑提供了优质的解答。

相信每个为分心所困的人,一定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无论外部世界多么纷扰,只要我们弄懂了注意力法则,我们终能打败分心和焦虑。


05.

“一心多用”还是“一心一意”?

如果你只是在网上漫不经心地闲逛,不由自主地这里看看,那里瞧瞧,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或指向,缺乏重点关注的内容,那么在白噪声的干扰下,你就不会听到任何有价值的声音。你不会投入足够的时间去专心完成重要任务,也分不清轻重缓急。

一方面,你必须从海量资源中获取各类信息,学会一心多用;另一方面,你又必须培养自己的专注力,做到一心一意。

这两种特质看似水火不容,但它们组合而成的技能,却可以有效管理你最宝贵的注意力。

Image

我们的大脑很害怕无聊,它需要丰富的信息。多角度的思维模式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并激发我们产生更多创意。大脑会驱使我们去多方发掘汇集各种不同观点的信息渠道。这也就是为什么新信息会如此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对大脑来说,“全面撒网”很重要,但全神贯注地去解决某一特定问题也很重要,尤其是处理某些有难度的问题时。

当来自数字化世界的诱惑越来越多时,保持精力充沛的深度聚焦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被偷走的注意力》的作者斯特凡·范德斯蒂格谢尔(Stefan van der Stigchel)一直在倡导这种观点。

Image

这种专注力意味着,你要学会大浪淘沙,排除干扰,筛选出那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你还必须能在不同视角之间自由切换,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你还可以提前制订时间安排表,比如专注半个小时,再休息十分钟,如此循环,效果显著。

然而,专注并不意味着死板。专注是指用心分配你的注意力,是保持聚焦避免走神。

如果你的注意力过于集中,剥夺了自己“兼听则明”的机会,就有可能会缺乏创造力和洞察力。研究表明,过度专注会透支一个人的注意力,导致决定过于草率。

如此看来,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当然应该是中庸之道,即在信息输入的多样性(注意力分散)和信息处理的专注力(注意力集中)之间保持平衡。如果做到这一点,你就能更好地应对我们这样一个充满纷扰的时代。

你的大脑就像一个项目经理。这些技能类似于最优秀的领导和组织所具备的素质:一致性和灵活性。

我们要具有“一专多能”的特质,既能潜心钻研自己擅长的领域,又能和有其他学科背景的同事进行富有成效的沟通。当我们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常常需要这两种互补的技能。

06.

如何提升这两种互补的技能呢?

首先,你需要评估自己的能力,在技能矩阵组合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之后,你就可以寻求改进了。

如果你不擅长广泛获取各种信息和观点,不妨挑战一下自己,去寻找可以拓宽你的知识面,并与你的假设相抵触的全新信息源。

其次,你也可以自己跟自己唱反调,时常问问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相反的观点是什么? 

如果你缺乏专注力,可以关掉手机,抽出整块时间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思考和阅读。

你还可以学习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或者你就干脆选择靠自身努力来实现自我提升,因为反省能力和专注力同其他很多技能一样,也是可以通过刻意的练习来培养的。

我们生活的时代充满了各种由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汽车实现了自动驾驶,无人机可以投递包裹,现在需要的是能够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重塑自我、求新求变的专业人才。

只有具备了“一专多能”的特质,你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取得成功。

Image

读完之后,更爱这个世界,更有力量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