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物理知识解释美妙的旋律

 mynotebook 2022-09-02 发布于湖南

声音可以编织出多姿多彩的人类社会,声音可以对世界万物产生神奇的功效。但是没调的声音就很难激起人们的情感,就缺乏吸引力;只有有调的声音才悦耳动听,才能掀起感情的波澜。如果一个歌唱演员只是发出单调平板的声音,台下的观众一定会悄悄溜走。作曲家之所以受人仰慕,就因为他能把声音组织成美妙的旋律。这种有调的声音,就叫做音乐。古人所谓“音和乃成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音乐是声学的摇篮。世界上最早的声学研究,首先产生于音乐。从声学理论上来讲,所谓音乐,就是将声音按照一定的节律,一定的音调、音响组织而成或歌唱或弹奏的曲调。

一首乐曲是由频率不同的高低音组成的。每个音代表一个固定的频率。频率为256赫兹的音就是C调的“1”,频率为288赫兹的音为“2”,频率为320赫兹的音为“3”……频率为256赫兹的2倍的音为高音“i”。现列表如下:

图片

如果排列成楼梯一样的台阶,就如下图所示。这里所说的是自然音阶。

图片

按照这个音阶频率顺序,假若在演奏中要变调,就感到很不方便。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在音乐上采取平均音阶.如果演奏C调,便以C音为音阶的“1”,如果是D调,便以D音为音阶的“1”,依此类推,演奏A调就以A音即以426.7赫兹的声音为音阶的“1”等等。乐理上把“1、2、3、4、5、6、7”称为音阶。

一个声音与另一个声音之间的距离,叫做音程。音程不按频率的单位计算,而是以度为单位。比如1到2是二度,3到4是一度,1到i是八度。一个音如果正好比另一个音高八度,那么,它的频率必是另一个音的频率的2倍。人的耳朵不能十分准确地判断频率的大小,但却对频率之比感觉颇为灵敏。当一个音的频率是另一个音的频率的2倍或者3倍时,人耳听起来就像一个音,只是觉得调子提高了。因此,在音乐中,人们并不直接测量频率的数值,而是十分重视频率的比值。这个比值就是律。

律的产生具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3世纪时的《吕氏春秋》就有“伏羲作琴,三分损益成十三音”的记载。三分损益法,就是把管(笛、箫)加长三分之一或减短三分之一,听起来都很和谐,这是最早的声学定律。这里说的管,就是用竹管制成的笛、箫等乐器,两端都开口,用嘴在口上吹入气流,因唇部振动,管内空气发生共振,于是发出声音来。管的长度决定声音的波长,即管长是半波长的整数倍。又由于声音的速度等于频率与波长的乘积,所以,发出的声音频率与管长恰好成反比。把管长乘以4/3或2/3,直到管上得出比原来音调高一倍或低一倍的音,就完成了一个音阶中的律的计算,这样就得到最古老的五声音阶。人们常用“五音不全”来形容自己不会唱歌,其含义正是源出于此。在我国音律学发展史上,在一个音阶中选取五个音的乐制,早在公元前11世纪就形成了。到了周初,已出现了七声音阶。在七声音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十二律。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里发掘出的一组十二支律管最短的10.2cm,最长的为11.65cm,孔径0.65cm。管的下端皆书有乐律名称,可见我国古代对音律已有系统的理论研究。

随着声学的发展,世界上逐渐产生了各种音律。其中,十二平均律比较优越,在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它是明朝朱载堉于1584年提出的,要比西方早提出52年。它与西方当代乐器制造所用的乐律完全相同。朱载堉是一位伟大的乐律理论家和声学家,他大胆地扬弃了沿用近两千年的归律制,彻底地取消了三分损益法得出的差数,对乐律采取了革命性的变革。他把八度音内分成十二个相等的音程,使任何两个相邻的音律之得三律……以此类推,

图片

得十二律,人们就可以得出一个音与主音频率之间的比值,从而得出在这个调里每个音应发出的频率。由于各音律的严格的等比极数关系,即各相邻音律之间的等程性,使得这种乐律对任何曲调都能适用,更可以自由转调,这就为曲调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键盘乐器的发明和制造奠定了理论基础。朱载堉把这十二律的音名称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天射、应钟。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的发明在世界声学史上是一项重要的贡献。1890年,比利时皇家乐器博物馆馆长、声学家马隆看到朱载堉的计算法后,曾惊讶地说:“中国的乐律比我们更进步了。”

除了音阶、音程,还有“音符”。音符是在乐谱中用以表示某个音应该演奏多长时间的符号。常用的音符有六种,即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人们平常用手打拍子,就是用来控制每个音所用的时间,即用来表示“音符”。打四拍一般算一个全音符,两拍算是二分音符,一拍就是四分音符,半拍为八分音符,四分之一拍为十六分音符,八分之一拍为三十二分音符。这也就是说,音符数字越大,实际对应的拍节越少,也就是发的音持续的时间越短。

用音阶、音程、音符,就可以写成一首简单的乐曲,按照这个乐曲就可以演奏了。

前面讲过,两种频率的声音混合起来,如果其中一个频率是另一个的二倍或三倍,人耳听起来认为是一个音,感到十分和谐。人们把它分别称为二次谐波或三次谐波。这些谐波又称泛音,频率最低的音叫基音。实际的乐器发出的音,并不是一个单频率的音,而是包括基音和泛音的复合音。基音的频率决定这个复合音的音调高底,泛音的多少及泛音的振幅决定了这个复合音的另一个特点,叫做“音色”或者“音品”。这是音除了音调、音强以外的第三个特点。音色一词是借用绘画中的“明亮”“厚薄”来形容声音的。

如果用钢琴奏出一个100赫兹的声音.经科学家分析,知道该声音除了基音之外,还有15个泛音。它们的频率分别为基频的2~14倍甚至17倍、18倍。基音的振幅最大,频率为110赫兹。研究证明,200赫兹、600赫兹的泛音振幅也较强,而其它赫兹的泛音的强度比较弱。用同样的办法分析黑管发出的100赫兹的声音,除了基音之外,还有9个泛音,它们的频率分别为基频的3、5、6、7、8、9、10、11、12倍,其中300赫兹、800赫兹、900赫兹、1000赫兹的泛音振幅较大,其它泛音振幅却较小。这些情况说明,各种乐器都有各自不同的音品。因此各种乐器同时演奏一首乐曲,音乐家能立刻分辨出有多少种乐器参加演奏。即使同一种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音色也大有区别。例如:高级小提琴音色十分优美,一般的小提琴就大为逊色了。同一件小提琴,演奏家演奏时声音美妙动听,不会拉琴的人摆弄,声音就刺耳难听。这就是说,音色与泛音的振幅有着直接的关系。

不同的乐曲各有特色,每个歌星都有自己的风格。江南民歌温柔绵长,草原上的歌声豪放嘹亮。这种现象,是由基音与谐波的不同比率形成的。对于一个复合音,如果基音太强,谐波不多,人耳听起来就觉得声音单调。低次谐波增加时,听起来就觉得声音宏厚丰满,高次谐波增加时,听起来就觉得高亢明亮。

在一个复合音中,如果泛音频率都是基音频率的奇数倍,听起来声音发“空”,再加上一些六次、八次谐波,声音就宛如黑管。如果一个复合音中突出偶次谐波,声音就会听起来具有透明感,犹如双簧管。如果复合音除去基音,声音就变得难听,就象“走调”一样,很不和谐。

乐器发声时,不仅发出一定音调的基音,并且同时发出许多泛音,泛音越多,音色就越美。尤其是弦乐器,当琴弓摩擦到弦的1/8处时,发出的泛音最丰富。钢琴制造时要考虑到这个因素.按动钢琴键盘时,利用杠杆作用,带动小锤敲击钢弦,小锤正好打在钢弦的全长的1/8处。因此,钢琴能发出更丰富的泛音来。但也付出相应的代价,由于很多的钢弦整齐排列,增大了钢琴的体积,使它十分笨重。二胡就无法利用这种方法增多泛音,加上共鸣箱欠佳,演奏低音时就音色较差。一些其它东方乐器,也有这个缺点,所以很有必要改进。

听交响乐时,往往会发现有几种音调的音同时演奏,它们虽然不是一个音,也不存在整数倍的频率关系,但听起来很悦耳。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发明三分损益律时,就发现两个声音的频率比若为2:3或3:4时,这两个音同时发出,听起来也很和谐。2500多年前的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也提出频率之比为2:3、3:4的音完全协调的观点。他认为比数越简单,同时发出的音就愈和谐。例如。C调的1和5这两个音,频率之比为256:384=2:3;2和6这两个音的频率之比为288:426.7=2:3;还有1和4这两个音,频率之比为256:341.3=3:4;3和6两个音的频率之比320:426.7=3:4。这四组音的确是非常和谐协调。再如1和5、2和6相差五度,1和4、3和6还有2和5相差都是四度,所以这些音两两齐发,也悦耳好听。

音乐家们从实践中进一步了解到,三个音同时发出时,如果它们的频率之比是4:5:6,听起来也很和谐。这种情形,定名为“三和音”。例如C调中的1、3、5,三个音的频率之比是256:320:384=4:5:6;5、7、2三个音的频率之比是384:480:576=4:5:6;还有4、6、i三个音的频率之比是341.3:426.7:512=4:5:6,可以看出这三组音的频率之比都是4:5:6,因此都是“三和音”。这种三和音的组合在谱曲时经常被应用,人们听到这种音调虽然各不相同,但能很和谐地合奏和合唱,觉得更好听,有一种丰满、宏厚之感,增加了乐曲和歌声的感染力。

音乐学的发展推动了声学的发展,声学的发展又使音乐学更加完善。在科学事业中,许多音乐家、歌唱家与数学家、物理学家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不但使音乐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大的艺术功能作用,而且使音乐学成为声学家族中的重要成员。音乐以其美妙的旋律,把声学装饰得更加瑰丽夺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