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3年,陕西宝鸡一老汉正在崖坡上挖土垫地基,突然,他感觉䦆头

 唯我英才 2022-09-02 发布于河北
2003年,陕西宝鸡一老汉正在崖坡上挖土垫地基,突然,他感觉䦆头下面一沉,居然挖出了一个黑咕隆咚的深洞。透过洞口的微弱光亮,老汉一眼就看到一个带耳朵的绿色大家伙,吓得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这黄土底下怎么会有个棺材!

老汉名叫王拉乾。这天,村里的一户人家要盖房子,让他帮忙取点土垫地基。老王所在的村庄,位于渭河北岸,到处都是黄土台塬,要别的没有,但要说黄土,那简直太多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当天下午,王拉乾和同村的四个伙伴一起,开着拖拉机,找到了一处十多米高的土坡,就准备挖土。他们先是在土坡上挖一个漏斗状沟槽,将拖拉机停在漏斗下方,然后再从坡顶开始往下挖,这样土会顺着漏斗的沟槽自动滑落到车斗里。这样做的好处是省时省力,陕西一带的人经常这么干。

当天下午四点左右,王拉乾正抡着䦆头,卖力地挖着土。突然,他感觉挖下去的声音不太对劲,下方似乎挖到了什么空心区域。他拿起䦆头一看,下面果然有一个小洞,洞口约莫有拳头大小,深不见底。出于好奇,他将眼睛凑了过去,趴在洞口往里瞅,这一看不打紧,直接把他吓得倒吸一口凉气,因为他隐约看到洞里摆放着一个带耳朵的青绿色东西,凭借直觉,他认为那是一口长毛的棺材(实际上是一口大鼎)。

在陕西农村,干活时挖到古墓这种事情虽然经常发生,但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人还是很忌讳的,觉得不吉利。所以,王拉乾赶紧喊来一起干活的其他几个工友,壮壮声势。大家都是一个村的,平时关系很熟,听到老汉的呼叫,纷纷凑过来查看。

俗话说得好,多个人,多个胆。几个工友凑在一起,也不那么害怕了,众人经过商量决定,既然这个山洞碍着挖土,索性就把洞口再挖大一点,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东西。

随着洞口的不断扩大,洞里的情况也慢慢变得明朗起来,不过眼前的一切,着实把五个人看呆了:只见山洞里面摆满了明晃晃、绿森森的巨大青铜器,堆积如山,约莫能拉好几拖拉机。

陕西历史底蕴深厚,经常曝出发现青铜器的新闻,所以眼前的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五个人心知肚明。大家面面相觑,合伙商量了一番,决定将这批青铜器先挖出来,用拖拉机拉到市文物局,上交国家。

可是,这一提议很快被其中一个叫做王明锁的人否决了。王明锁认为,如此大规模、大规格的青铜器,必然是出自几千年前的,价值连城,仅凭他们几个,想要将其运到县城,是不太现实的。且不说这些文物会不会在路上因为运输不当而损坏,万一遇到图谋不轨的人,半路哄抢,如何招架得住?

王明锁的这番话绝非空穴来风。早在1985年,宝鸡就就曾挖出过一大批青铜器,结果因为现场人太多,文物被图谋不轨的人哄抢一空。后来经过公安机关仔细侦探,费了很大的劲才将哄抢者捉拿归案,找回了部分丢失的文物,但至今仍有一部分文物被倒卖出去,不知所踪。

于是众人又商量了一番,决定留下四个人看守,派出一个人回去打电话通知宝鸡市文物局。

可是在当时的陕西农村,电话还不是很普及,这位农民兄弟好不容易找到一部电话,却又苦于没有市文物局的电话号码。这样一直折腾到天都快黑了,才终于拨通了县文化馆的电话。县文化馆听说这件事后,非常重视,立即通知了市文物局、地方派出所、电视台,并派出考古人员和专家,火速前往事发现场勘察。

所幸眉县文物局出动及时,相关的专业人士在天黑之前赶到了现场,并设置了警戒线,封锁现场。而在此之前,留守的四个人一直佯装正常挖土,掩人耳目。当市文物局局长带队到达时,天已经大黑了,现场围满了看热闹的群众。

在考古人员的细心发掘下,地洞里的青铜器被一件件搬了出来,它们个个都是大个头,而且外观精美,上面还刻有很多珍贵铭文。看着这些绿生生、黄澄澄,堆积如山的青铜器,现场的考古人员简直惊呆了,因为他们谁也没亲眼见过如此大规模的青铜器遗址,更别说参与发掘了。为了防止文物出现闪失,发现现场的五位农民兄弟也直接参与了文物的发掘和转运任务,一直忙到当天晚上十二点多才回家睡觉。

经考证,此次眉县马家镇杨家村共发掘铜盘、铜鼎等西周青铜器27件,件件有铭文,对研究西周历史、文化,以及夏商周的时期的历史断代修复工程,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时间轰动全国,甚至不少外文物专家也主动打来带电话咨询详细情况。

这批文物顺利转运到眉县文化馆库房后,考虑到王拉乾、王宁贤、王明锁、张勤辉、王勤宁五位农民兄弟在发现、保护和协助发掘文物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宝鸡市、陕西省,乃至国家文物局都专门对他们进行了发文表彰。除此之外,陕西省和宝鸡市文物局还分别拿出10万元现金,奖励给这五位发现和保护这批珍贵文物的有功之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