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秤是流传千年的老行业,想要干好,有一个“秘诀”需要遵守

 历史解密坊 2022-09-03 发布于辽宁

制作杆秤是一项流传千年的老行当,可是如果想要做好这一行,就必须要遵从相关的行业规矩,不可轻易破坏了规矩,尤其是有一件事更不能做。至于这件事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秤亦作“称”,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中重要的衡器,凡是利用不等臂的衡量轻重的器具皆称为秤,或指以看秤星计被称物重量的提系杠秤。据考古研究表明,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不等臂衡器。在同时期出土的楚国王铜衡杆,其上就已经出现十等分的刻度,专家推测其应该是称量时作为在不同部位悬挂权和重物的标志,很可能是从等臂天平过渡到杆秤时出现的一种衡器。


杆秤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在进行钱物交易时能够很大程度地对商品的重量进行标的,继而促成买卖的公平合理。在我国考古研究领域中,考古专家们曾在一座西汉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一件特殊的杆秤,该秤不仅保存完好,而且其上已刻有各种特殊的规格秤砣刻度。无独有偶,在1984年的一次考古中,专家们又在中国陕西眉县常兴镇尧上村的一座汉代单窑砖墓中,发现完整的木质杆秤遗物,其制作时间约在公元前1~公元1世纪。


毫不夸张地说,在任何朝代,秤都是老百姓居家过日子必备的物品,也是社会诚信的象征。杆秤的发明究竟源自于何时?它居然与一位历史名人相关。相传,秤的发明者是越王勾践手下重要的谋士范蠡。范蠡是商人公认的祖师爷,他曾助越王勾践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后隐居归乡经商,成为一方富商,被后世称为“陶朱公”。相传范蠡在做生意时,经常弄不清商品的重量而苦恼,直至后来,他创造性地发明了秤。范蠡用一根细而直的木棍,钻上一个小孔,并在小孔上系上麻绳,还使用细木的一头拴上吊盘,用以装盛货物,一头系一鹅卵石作为砣,只要鹅卵石搬动得离绳越远,就能吊起的货物就越多。更有趣的是,他为了能够精确计算货物重量与秤杆距离的关系,还在星斗的启发下于秤杆上刻下标记,如此才有了现代杆秤的雏形。


现代杆秤的制作,当然要较古代复杂得多,同时也更加精准,对于计量货物的重量也能精确到克甚至是毫克。现代工匠制作杆秤时,需要对秤杆的材质严加要求,往往都会选用纹路细腻且木质坚硬,柞栎木、红木等都是上等的材料。重要的是,为了保证木杆不会开裂,选后的材料还要放在干燥处堆放两个伏天后才能使用。准备工作做好之后,木材还要经过凿、刨的处理,将其变成笔直且又长又细的椭圆柱体,并使用细砂布沾水将其打磨光滑。在此之后,制作者要在秤的木杆两端包裹金属皮,并利用相应的公式进行“定点”,为杆秤刻下准确的印记同时加以校验。只有通过校验的秤,才有资格进入到市场中,成为买卖公平的象征。

既然是公平买卖的媒介工具,自然也有不法商人会在秤上做手脚,以此谋取不法利益。可您可能并不知道,其实在秤上做手脚缺斤短两者,并非是完全黑了心,有一种制秤的勾当才是真正的昧良心,该勾当就是制作水银秤。水银秤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就是将秤杆子钻出一个小洞,并在洞中灌入水银再封堵起来。据老一辈人称,在当年老关内有一家秤店,制作秤的匠人是一位外乡人,其制秤手艺十分高超,后来却因经营不下去而不得不逃往外地谋生,原因就是此人曾为当地湖霸制造了一杆水银秤,导致当地渔民被湖霸大肆盘剥。渔民们敢怒不敢言,最终将怨气发泄到秤店,秤店被砸后,制秤匠人无奈背井离乡出走异地。

从实际来看,虽然现代人对于杆秤的使用越来越少,转而使用更加简便精确的电子秤,但作为商人,仍要秉承一个理念,就是“诚信经营,童叟无欺”,如此才能维护市场的稳定,更能促进社会的和谐。
参考资料:《范蠡》 李威著 黑龙江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