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多少人读过这首诗?它用4句描写秋天,堪称与众不同的佳作

 渐华 2022-09-03 发布于山东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虽然功名利禄在诸多人的心中占据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这个尘世间,依然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从来不为功名所累,偏偏可于纷扰之外,安于一榻,吟哦自娱。

陶渊明逃离俗世,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林和靖堪破人事,于林泉之中伴梅养鹤,享受着“纤钩时得小溪鱼,饱卧花阴兴有余。”的清趣;王维不堪在政局中消磨身心,于终南山卜居而隐,修到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清虚境界。

而宋朝有位诗人名曰高翥,他也算得是一位出尘脱俗的诗人。高翥不逐名逐利,一生与山林为伴,使得笔下之诗也体现出迥异的风采。诗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来自于高翥的一首诗,此诗短短四句,定格了秋天别样的美,不知在座的各位看官是否还记得?且随诗巷一起来品读。

秋日

宋·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螀。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

高翥是我国江湖诗派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因为他寄情于山水,故而有“江湖游士”的称号。虽然高翥一生不仕,但他能与青山碧水为邻,故而所具有的高贵的灵魂可是没有几人可与相比的。

此诗是作者在自己的陋室中隐居期间,逢秋有感而写。说此诗与众不同,主要是因为它的角度和意蕴皆比较新颖。

诗在开篇处很及时地点到一个“秋”字,将题目很好地切了出来:庭草衔秋自短长;庭前的草儿高高低低,带着几分秋意。首句一出,全诗的秋意也便因此而出,作者没有选择其他物象进行刻画,而是择取了最普通、最常见的“草”来下笔,这不仅让诗意显得朴素又生动,还非常妥当地体现出了自己居所的幽僻与简陋。

这里的“草”是带着秋意的草,所以从“秋意”二字上面,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物象“草”的生长特征。它们应该是将黄未黄的状态,刚刚于草尖部位泛了几分黄色,这就是所谓的“衔秋”了。我们说春天的草可爱、富有生命力,而这种带有秋意的草,又显得别样的纤巧灵动。作者的特意捕捉在出画面感的同时,也将自己细腻的观察力体现出来。

刚刚将秋意注入画面中,接下来的一句就让我们感觉到了更浓的秋意:悲蛩传响答寒螀;蟋蟀的悲鸣声和寒蝉的叫声此起彼伏,仿佛在相互应答。首句虽然有秋意,但是它的画面还是比较唯美的,当到承句处的时候,一种伤感之味却猝不及防地袭来。

作者一连用了两个形容词“悲”“寒”来刻画物象,悄然为它们晕染上了情感色彩。蟋蟀为什么“悲鸣”,蝉为什么要用“寒”字来修饰?全在于一个“秋”字。

万物遇秋而衰,所以当寒凉的秋气来临的时候,蟋蟀与蝉也无不因此而受到影响,它们在这有限的时间里的鸣叫,听起也就显得格外地悲伤。

作者在这一句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盘活了两个不惧情感的物象。再仔细品味,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蟋蟀也好,蝉也罢,它们的鸣叫之所以会与“悲”联系起来,主要还是因为作者的心中有“悲”意。所以境由心生,作者只是在借“蛩”“螿”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而已。

那么作者为什么心中有悲?这个“悲”字该怎么理解?或许是因为面对秋天时万物即将凋零的景象而产生的一种人之常情;或许是因为诗人因人生中的诸多不如意而产生的一种感伤。总之,这个“悲”字非常应景,也非常富有韵味。

当我们的心情还处于承句的“悲”感之中时,诗的后两句又忽然来了一个拐点,如一阵暖风一般吹入我了我们的心田: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豆花就好像理解作者与邻居家友好的关系一样,将长长的枝蔓伸过院墙去

多好的句子,多好的意境,多好的邻里关系啊!读这一句,真让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丝丝暖意,似乎已经忘记了承句中所晕染出的“秋”的寒冷。

诗人王驾曾在《雨晴》中有云: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这二句将无比美妙的春的“世界”豁然打开而引人入胜。虽然高翥诗中在写秋天,虽然王、高二者笔下的画面与意境各不相同,但是其中的那种耐品的韵味却又让人觉得它们有通神之处。

诗的后两句还再次运用了拟人手法,使得物象与诗意皆更显动人之处。其中有醒目的色彩,更有不甘落幕的、鲜活的生命,冲淡了秋的哀伤与萧条,二句所构建的画面温馨又恬淡,散发着浓浓的田园气息。

作者居于偏地,虽着布衣、虽食篱蔬,但他在这里并不孤独,因为他有一草一木为伴,亦有像他一样,怀淡泊之心的邻居为伴。诗以景语作结,也以含蓄的方式体现出了作者热爱田野生活的朴素情怀,以及不羡名利的高大形象。

豆花攀缀篱笆满,何介余生做散人;各位看官,当读完高翥的这首诗后,不知你有何特别的感想?对于诗的后两句,你是否也同样喜欢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畅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