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居易《夜泊旅望》:敢问路在何方?

 墙头草说 2022-09-03 发布于山东
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上书论河北军事,不被采纳,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于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他在上任之时,为避战乱,取道襄汉,舟行月余,在一个秋夜,他遥望开阔的江面,心有所感,写下了《夜泊旅望》一诗,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

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

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

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塘。

“少睡多愁客,中宵起望乡”,旅客因多愁而少睡眠;夜半起来向家乡的方向眺望。诗人开篇以一个“愁”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而他的愁绪正来自于羁旅漂泊。愁绪咬啮着诗人的心,他辗转难眠,立于船头,此时,秋夜漫漫,江流脉脉,纵有千种忧愁,却无处诉说。夜幕下,他向着家乡的方向眺望,夜空中只有七八点星星与一弯秋月,脚下是映着月光的银色江水,不时能听到江水拍岸的声音,只是望不见家乡,怎不叫人怅然若失?
“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明净的沙岸与水面的月色相映;白色的船帆映着满船的秋霜。这一联承接首联的“望”字,无论如何,诗人是望不见家乡的,此时,银白色的月光洒遍天地,为世界增添了清冷的气氛。他俯视江面,看到明净的沙岸与江面的月色相映;他仰望夜空,只见白色的船帆映着满船的秋霜。触目皆是透着萧疏、清冷意味的银白色,不免又与心中的愁绪产生共振,又给诗人增添了一层愁绪。
“近海江弥阔,迎秋夜更长”,距离大海越近江面越是宽阔;迎来秋天之后黑夜更显漫长。自踏上旅途的那一刻,诗人便希望能够早日抵达目的地。于是,他无时无刻地不在关注着沿途风物,希望能从中获取信息。近来,他发现江面越发显得宽阔,想是距离大海越来越近了,但江面越是宽阔,越是诗人觉到渺小和孤独。于是,他盼望着天亮,好早些启程,但入秋之后黑夜越来越长,希望却又一次落了空。
“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塘”,我已在烟雾苍茫的江面上漂荡了三十天;还未到达目的地浙江钱塘。旅途茫茫,似乎没有终点,诗人中夜望乡,却终归无法归去,只能任凭乡愁在心中滋长,他能做的,只是向前进发。在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下,诗人对时间和行程异常敏感,已经漂荡了三十天,仍旧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前路如何?又怎能预料?一种茫然无措的情绪油然而生,使诗人难以平静。
在这首《夜泊旅望》中,一方面,诗人回望家乡,可是江海苍茫;另一方面,诗人眺望前路,可是烟波弥漫。无论是归去还是前行,诗人的旅途注定都是一派迷蒙,这不禁使诗人惆怅彷徨,不知路在何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