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换身份证换得最频繁的皇帝,一生改过五次名,到底为啥?

 猴格 2022-09-05 发布于河南

名字是一个人的社会符号,一般来说都不会轻易更改,所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说的就是姓名的重要性。

可是不论古今,都有人因为种种原因更改名字或者姓氏,对于皇帝们来说,改名更是家常便饭,原因各种各样,有些是避讳才改的,有些则是不幸遭遇到恶趣味的改名狂老爹,例如唐肃宗李亨一生改过五次名,宋真宗赵恒一生改过四次名。

1,改名的美好初衷

皇帝改名始自汉宣帝刘询,他当皇帝之前的名字叫刘病已,都是常用字,老百姓经常会用到。

刘病已被霍光选择当了傀儡皇帝,按制度,皇帝的名讳是需要回避的,刘病已的名字太常用了,老百姓回避起来很不方便,谁能说一辈子不生病啊?这不,一不小心就犯忌讳了,有关部门是管还是不管呢?

宣帝是个好皇帝啊!本来他就出身市井,了解民间疾苦,知道自己的名字给老百姓带来麻烦,宣帝陛下就牺牲他自己,造福全国老百姓,在继位后的第十年(除霍氏后第三年),元康二年五月下诏改名字刘询,把常用字改为生僻字,以方便老百姓回避。

【元康二年五月】又曰:“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汉书》·宣帝纪)

第二位改名的皇帝是汉平帝刘衎,初名刘箕子,箕子、簸箕是老百姓常用器物,经常说的,很难回避,也在继位第二年,由王莽做主改名刘衎,以方便老百姓避讳。

【元始二年】诏曰:“皇帝二名,通于器物,今更名,合于古制。使太师光奉太牢告祠高庙。”(《汉书》·平帝纪)

汉宣帝是为了方便老百姓自己改用生僻字,汉平帝被王莽改名,也是为了百姓方便,到了三国时期,皇帝改名就成了权臣玩的把戏。

魏甘露五年(260)五月,魏帝曹髦不甘心做傀儡,亲自带领几十个心腹去找司马昭送命,死在司马氏的走狗手中,司马昭另外选择宗室曹璜继位,是为元帝。

在曹璜继位前,司马昭以璜是常用字为由,给他改名曹奂。“璜”和“奂”相比较,到底哪个更生僻些?而且“奂”的谐音通“换”,一点都不吉利,意味着曹魏江山该“换”姓了,这根本就是司马昭之心啊!

【甘露五年】六月癸丑,诏曰:"古者人君之为名字,难犯而易讳。今常道乡公讳字甚难避,其朝臣博议改易,列奏。"(《三国志》·三少帝纪)

2,大老粗皇帝们从粗鄙到优雅的标志

和汉宣帝改名让老百姓方便不同,有些开国皇帝,因为出身草莽乡野,发达之后嫌弃本名粗鄙,就改一个优雅的名字来改头换面,那时候虽然没有赵日天,但皇帝的日天之心都是相通的,很多皇帝都喜欢选择有“日”字旁的字,来彰显自己的威风,有的甚至自己去造字。

梁太祖朱温,本名温,被唐朝皇帝赐名全忠,全忠却全无忠心,杀掉大唐天子取而代之,嫌弃自己的本名不够威风,下诏更名朱晃,顶着日光昭融万邦。

【开平元年四月】丙辰,达上源驿。是日,庆云见。令曰:“王者创业兴邦,立名传世,必难知而示训,从易避以便人。(案:此下有阙文。)或稽其符命,应彼开基之义,垂诸象德之言。爰考简书,求于往代,周王昌、发之号,汉帝询、衎之文,或从一德以徽称,或为二名而更易。先王令典,布在缣缃。寡人本名,兼于二字,且异帝王之号,仍兼易之难,郡职县官,多须改换。况宗庙不迁之业,宪章百世之规,事叶典仪,岂惮革易。寡人今改名晃,是以天意雅符于明德,日光显契于瑞文,昭融万邦,理斯在是。庶顺昊穹之意,永臻康济之期。宜令有司分告天地宗庙,其旧名,中外章疏不得更有回避。”时将受禅,下教以本名二字异帝王之称,故改名。(《旧五代史》·梁太祖纪)

后唐明宗李亶也不例外,他本名邈佶烈,给李克用做了养子被赐名李嗣源,兴教门之变后,李嗣源登基为帝,就以“嗣源”二字是常用字不容易避讳为由,改名亶。

其实,谁不知道他是想淡化自己曾做过李克用养子、干儿子的身份,所以才抛弃李嗣源这个名字改为李亶,也是带“日”。

【天成元年六月】诏曰:“古者酌礼以制名,惧废于物;取其难犯而易避,贵便于时。况'征’'在’二名,抑有前例。以太宗文皇帝自登宝位,不改旧称,时即臣有世南,官有民部,靡闻曲避,止禁连呼。朕猥以眇躬,托于人上,止遵圣范,非敢自尊。应文书内所有二字,但不连称,不得回避。如是臣下之名,不欲与君亲同字者,任自改更。”(《旧五代史》·明宗纪)

还有后汉高祖刘暠,本名刘知远,当了皇帝,也改日天了。改名更曲折的还有南唐烈祖李昪。

李昪也是给南吴权臣徐温做干儿子,改名徐知诰,当了皇帝后复姓李,改大齐为大唐,自然不能再叫徐知诰了,改名吧!

最初他想改名叫李昂,有人提醒说唐文宗就叫李昂;又改名李晃,朱温已经叫朱晃了;再改名李坦,这下总没有重名的了?御史王鵠还说不行,坦从旦,又犯了唐睿宗李旦的忌讳,最后改名李昪才算没有重复的。不管是昂、晃、坦、昪,都离不开日字,可见唐烈祖同志也有一颗日天的心。

上面举例这些改名皇帝还算本分,有两位皇帝更牛气,嫌弃没有一个高大上的汉字能够做名字来匹配他们,自己造字去,这两位就是大周皇帝武瞾和南汉高祖刘䶮。

武瞾,本名媚娘,她取代大唐建立大周后,为自己造一个名字,叫“曌”,取“日月当空”之意。南汉高祖刘龑,本名刘岩,后来又改名刘陟、刘龚,觉得这些字都不能展现自己的威猛,就取《易》“飞龙在天”之义,造出“龑”这个新字做名字。

3,避讳皇帝兄弟名字而改名

古代大家族取名,名字都有区分辈分的功能,同辈兄弟名字都会用同一个字来表明辈分。一旦兄弟中的某个人做了皇帝,其他兄弟们就得改名字为皇帝兄弟避讳。

比较典型的就是宋太宗赵炅,本名赵匡义,哥哥赵匡胤做了皇帝,在建隆元年(960)正月,就改名赵光义。他自己做了皇帝之后,不再是皇帝弟弟了,在太平兴国二年(977)二月,又改名赵炅,这位才真的是赵日天哈!

还有金国的卫王完颜永济,本名允济,他嫡兄太子允恭被儿子金章宗完颜璟追尊为显宗皇帝,做为兄弟的允济就得避讳,因此他允字辈的兄弟们统统改成永,永济、永蹈、永成、永中、永功、永德。

和永济类似的还有清朝雍正帝胤禛,胤禛继位后,令兄弟们统统把胤改成允,大耍威风。他孙子嘉庆帝顒琰却和他相反,顒琰本名永琰,继位后,并没有让兄弟们改名,而是他自己改掉常用的“永”,换成不常用的“顒”,一不用兄弟们避讳,二方便老百姓,他祖孙俩改名的行为很彰显本人性格,谁刻薄,谁宽厚,一目了然。

4,陷入改名恶趣味不可自拔的皇帝

还有最初有避讳初衷的,随着频繁改名,陷入改名恶趣味不可自拔的帝王,其中以李治、武则天夫妇、李隆基、赵炅最为知名。

武则天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李弘的名字并没有被爹妈摧残。到李贤就开始了,李贤本名贤,咸亨三年(672)被改名李德,没二年,上元元年(674)又复名李贤。

中宗李显,本名显,仪凤二年(677)八月,改名李哲,永隆元年(680)八月被立为皇太子,又复名李显;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做了皇帝,到次年二月又被老娘废为庐陵王幽禁,再次复名李哲;圣历元年(699)九月,李哲再次被老娘立为大周的皇太子,第三次复名李显,天啦噜!

再来看李显他弟睿宗李旦,本名李旭轮,总章二年(669)改成单名李轮;永淳二年(683)七月,改名李旦,嗣圣元年(684)二月被老娘立为皇帝,到天授元年(690)被降为皇嗣,又复名李轮,圣历元年(699)九月,哥哥李显复立太子,李轮封相王,又复名李旦

真的对女皇的恶趣味无语了,非要把造金策玉牒的官官累死不行。

女皇的孙子李隆基和亲奶奶一点都不像,才不在一两个字上来回折腾,人明皇同志折腾偏旁,他的儿子最初是二字,开元十三年(725)三月,给大儿子们统一改成水字旁的单字,从这一年新出生的儿子们都是水字旁的单字。

十年后,开元二十三年(735)七月,李隆基同志又把所有儿子以及侄子们的名字批量改掉,就是把水字旁的名字改成玉字旁,还专门下《皇太子诸王改名敕》。

李隆基所有儿子中,最悲催的是唐肃宗李亨,这娃的名字已经被他爹玩坏。李亨初名李嗣升,第一次大改名为李浚,第二次大改名又改为李玙,后来他太子哥哥李瑛被杀,开元二十七年(739)九月,李玙被立为新太子,改名李绍

有人说“绍”字通南宋弑父的恶太子刘劭的“劭”,李隆基心里很嗝意,就在天宝三载(744)二月又给儿子改名李亨。

想想他父子俩后来的事,不由让人庆幸,幸好李三把儿子名字改了,才没有像宋太祖那样死在儿子手中,只是被儿子逼迫退位成上皇。

唐顺宗李诵也曾经大批量给儿子们改名,他继位的贞元二十一年(805)四月,儿子们的名字统一从水字旁换成绞丝旁。

贞元二十一年夏四月男建康郡王涣封郯王,改名经;洋川郡王沔封均王,改名纬;临淮郡王洵封溆王,改名纵;弘农王浼封莒王,改名纾;汉东郡王泳封密王,改名绸;晋陵郡王堤封郇王,改名总;高平郡王溆封邵王,改名约;云安郡王滋封宋王,改名结;宣城郡王淮封集王,改名缃;德阳郡王湑封冀王,改名絿;河东郡王浥封和王,改名绮。十七男绚封衡王,十九男纁封会王,二十男绾封福王,二十一纮男封抚王,二十三男绲封岳王,二十四男绅封袁王,二十五男纶封桂王,二十七男繟封翼王。(《旧唐书》·顺宗本纪)

唐宪宗李纯也学他爹,给儿子们批量改名,元和七年(812)十月,诸皇子的名字全部由宝盖头换成忄字旁。

【元和七年】十月庚戌,澧王宽改名惲,深王察改名忭,洋王寰改名忻,绛王寮改名悟,建王审改名恪。(《旧唐书》·宪宗本纪)

过了唐朝之后,大批量频繁给儿子改名的皇帝也就宋太宗赵三炅了,他儿子们原先随着赵匡胤儿子们德字辈,等到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的时候,二哥的儿子死绝了,三弟也弄死了,三炅才施施然的给儿子们改成元字辈,和侄子们的德字辈区别开来。

【太平兴国八年】冬十月戊戌,改卫王德崇名元佐,广平郡王德明名元祐,德昌名元休,德严名元隽,德和名元杰。
【雍熙二年七月】甲午,诏改陈王元祐为元僖,韩王元休为元侃,冀王元隽为元份。(《宋史》·太宗本纪)

做为嗣皇帝的真宗赵恒和唐肃宗一样,名字屡屡更改,初名德昌,第一次改名叫元休,第二次改名叫元侃,至道元年(995)八月,被立为太子,又改名赵恒。

三炅的曾孙宋英宗赵曙做了皇帝后,把三个儿子的名字从二字改成单字,仲鍼改赵顼,仲糺改赵顥,仲恪改赵頵。

宋徽宗赵佶就折腾过二个大儿子的名字,老大钦宗赵桓,本名赵亶,改成赵烜,半年后又改为赵桓;郓王楷,初名赵焕,和大哥一起在崇宁元年(1102)八月改赵楷。

唐肃宗李亨和宋真宗赵恒被老爹频频改名,最初的浚、玙、侃都算生僻字,便于老百姓回避,但后来改成绍、亨、恒,这都是常用字,已经与为方便民众避讳才改名的初衷越来越远,陷入改名的恶趣味中了。

5,册立太子、继皇帝位改名的惯例

册立太子改名是从汉明帝刘庄开始,刘庄初名刘阳,建武十九年六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刘庄。

【建武十九年】六月戊申,诏曰:“《春秋》之义,立子以贵。《公羊传》曰:“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公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后汉书》·光武纪)

刘庄之后真正形成了册立太子、新君继位都改名的惯例,是从唐、宋开始,在李隆基和赵炅之后的皇帝都约定成俗,行此惯例。

唐代宗李豫,本名李俶,立太子后改名李豫。

唐宪宗李纯,本名李淳,也是立太子后改名李纯。

宪宗惠昭太子李宁,本名宁,立太子后改名李宙,没多久又复名李宁。

唐穆宗李恒,本名李宥,立太子后改名李恒。

唐文宗李昂,本名李涵,即皇帝位后改名李昂。

唐宣宗李忱,本名李怡,即皇帝位后改名李忱。

唐懿宗李漼,本名李温,立太子后改名李漼。

唐僖宗李儇,本名李俨,立太子后改名李儇。

唐昭宗李晔,本名李杰,立为太弟后改名李敏,即皇帝位后次年改名李晔。

唐哀帝李柷,本名李祚,立太子后改名李柷。

宋真宗赵恒,立太子后改名恒。

宋仁宗赵祯,本名赵受益,立太子后改名赵祯。

宋英宗赵曙,本名赵宗实,立皇子后改名赵曙。

这一类改名的皇帝,已经不是方便老百姓了,反而要臣子改名给他们避讳,连山川、郡县、地名也得改名避讳他们,和当初汉宣帝改名相比,真的有天壤之别。

6,藩属国避讳宗主国而改名

这一类改名都是分裂时期,臣服于中原王朝的地方割据政权,为了获得中原王朝的认可,这些土皇帝们都通过避讳宗主国的皇帝名讳或者他家先辈名讳,来媚侍宗主国。

比如十六国时期的前秦苻健,因为臣服后赵石氏,他本名叫苻罴,为了避讳后赵皇帝石虎的外祖父张罴,就改名苻健。

五代十国的南唐李璟,本名景通,做了皇帝后为了方便兄弟们,他改名李璟;之后被后周打残了,为了巴结后周皇帝,避讳郭威的高祖父郭璟,改名李景。

荆南高季兴,本名高季昌,为了避讳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祖父李国昌的名字,改名高季兴。吴越钱弘俶,为了避讳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去掉弘字叫钱俶。夏州节度使李彝殷,本名李彝兴,也是为了避讳赵弘殷,改名李彝兴。他儿子李克睿,本名李光睿,为了避讳赵光义,改名李克睿。

这种例子很多,举不胜举,都是通过避讳宗主国表示自己的臣服之心,换取更多利益。


7,趋吉避凶式的改名

古代皇帝改名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趋吉避凶式的改名,像前面说的唐肃宗李亨,被立为太子后改名李绍,有人说绍字和南宋太子刘劭同音,不吉利,李隆基赶紧把儿子名字又改为李亨。

北齐高洋也遇到这样的事,他的儿子高殷出生时,让博学的大臣邢邵给儿子起名字,叫高殷,字正道。殷就是商朝,商朝皇位传承都是兄终弟及,而正字拆成一止。高洋认为邢邵为他儿子起的名和字都不吉利,意味着以后接替他皇位的会是他的兄弟们,他的儿子将不能善终。

把邢邵吓坏了,请求重新为高殷起名,高洋拒绝了,他认为是天意不能更改。后来他的儿子高殷真的被他弟弟高演、高湛废杀。

唐武宗李炎,初名李瀍,会昌六年(846)三月病重,他抑制佛教、崇信道教,道士们给他出主意说大唐属于土德,武宗叫李瀍,名字中有水,土能掩水,王气胜过君名,所以才生病,改名李炎,有火,火能生土,君名和国运相配,利国利皇帝,于是武宗就改名李炎。

但是这种拿改名当药方医病的,怎么会有效果呢?改名没多久,武宗就驾崩了。

梁末帝朱瑱,本名朱友贞,继位后为了方便老百姓避讳,改名锽,后来又改名朱瑱。

乾化三年三月丁未,制曰:“朕仰膺天眷,近雪家仇,旋闻将相之谋,请绍祖宗之业。群情见迫,三让莫从,只受推崇,惧不负荷。方欲烝尝寝庙,禋类郊丘,合征文体之辞,用表事神之敬。其或于文尚浅,在理未周,亦冀随时,别图制义。虽臣子行孝,重更名于已孤;而君父称尊,贵难知而易避。今则虔遵古典,详考前闻,允谐龟筮之占,庶合帝王之道。载惟凉德,尤愧嘉名,中外群僚,当体朕意。宜改名锽。(《旧五代史》·末帝本纪)

当时有人附会说,“瑱”字拆开,就是“一、十、一、十、月、一、八”,后来他果然在位十一年,在十月九日亡国自焚。

宋孝宗赵昚,本名赵伯琮,名字也被养父赵构屡次更换,养在宫中时赐名赵瑗,封为皇子时赐名赵玮,立为皇太子时,先赐名赵晔,最后才确定赵昚。

宋史汪应辰传专门说过孝宗的名字,改名叫赵瑗,和唐朝那个谋反的庐江王同名,叫赵玮又和西晋八王之一司马玮同名,叫赵晔吧,还不吉利,唐昭宗那个可怜虫就叫李晔,这三个人结局都不好,所以才频频改名。

8,猴格说

古代的避讳文化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服务的,皇帝以及他的长辈名讳,都要去避讳,就算是老百姓,对自己家长辈的名讳也要避讳。

比较知名的悲剧人物就是鬼才李贺了,因为父亲叫李晋肃而不能去考进士。

避讳长辈名字,如李重照避讳祖母武瞾,改名李重润,这个也无可厚非了,比较常见,但是像李宪兄弟避讳李隆基生母的谥号,就有点过于媚上了。

李隆基的生母窦德妃被追封为昭成皇后,他大哥和二哥叫李成器、李成义,为了避讳昭成皇后,分别改名李宪、李捻,连谥号都要避讳,可见李隆基表演的兄友弟恭水分有多大了。

就是这样。


图表系猴格自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