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传隐公第二 求好于邾

 dclda 2022-09-06 发布于江苏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隐公元年三月,隐公和它旁边的小方国邾国国君仪父在蔑地会盟。“克”是邾国仪父的名,“仪父”是他的字。“子”究竟是爵位,还是尊称很难确定,据左传和杜预等解释,是爵位。

 “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未王命”并不是周王朝没有赐命他为诸侯,而是据守的邾国大小不到五十里,因此而不被周王朝直辖,让他依附于大国诸侯。就是说,由于王朝不直接管理邾国,所以鲁国史官才没有使用爵位称呼他。但是作为一个小国,却可以游刃于大国之间,主动和大国交好,所以史官对他很尊重,用他的字“仪父”称呼他,而不直接称呼他的名。后来,仪父主导邾国依附于齐国齐恒公。据说因此受到周王朝赐予子爵,所以他在鲁庄公十六年去世的时候,《春秋》指称他的爵位而记写为“邾子克卒”。

孔颖达对此罗列了一系列事件予以证明。鲁庄公十三年,齐恒公在北杏会见各国,邾国就在其中。到鲁庄公十六年而记写“邾子克卒”。这是认为邾国子爵身份源于依附于齐恒公的依据。认为由此可以看出是邾国通过事奉齐恒公才受到周王朝子爵的加封。

而贾逵、服虔认为,北杏之会之前邾国就获得了子爵封号,因此才能参加北杏之会。这个说法也没有说服力。是否可以参加北杏之会和被列入参会名单要看主办会盟国齐恒公的意志,未必需要子爵的身份。而子爵封号是什么时候获得的,也确实没有实在的依据,都不过是臆测而已。

鲁襄公二十七年宋国的盟会,齐国请来了邾国,宋国请来了滕国,但是邾国、滕国都没有被列举在盟会中,所以史官也没有在史册上记写邾、滕,都是因为他们只是附属国。鲁襄公五年戚国的会盟,穆叔担心鄫国成为鲁国的附属国对鲁国不利,所以让鄫国听从聚会的安排,也因此《春秋》记写为“鄫人”。前后联系来看,不为附属国就列入参会名单,而作为附属国就不列入参会名单。这种情况证明是否被列入参会名单不是拥有爵位的依据。再比如,昭公四年申地聚会,淮夷就被列举在名单中,但不能说淮夷就有爵位。

以上是在表明,邾国得以和鲁国在北杏会盟、和齐国聚会,并不需要有爵位。

庄公十五年鲁国在鄄地聚会,《左传》说齐国开始称霸,那就是说齐恒公称霸是从鄄地聚会开始的。既然如此,北杏之会,诸侯还没有跟从,称霸功业还没有形成,恒公也还没有特别功勋,仪父有什么爵位值得记写呢?况且齐恒公对周王朝没有功业,怎么能让周王分封邾国爵位呢?

以“邾子克卒”作为邾仪父被封为诸侯本身就是矛盾的。如果因为称为“邾子”就是被封为子爵而为诸侯,那么就不能称为“卒”而是“薨”。仍然称其为“卒”,就可能“邾子”只是对他的尊称。

“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这是解释为什么结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