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学杂谈之十五:阴灵和阳神

 野狐中医 2022-09-06 发布于德国

阴灵和阳神

一阴一阳之谓道。

相对于殷商崇祖敬鬼这种阴性文化,周文化算得上是崇天敬德的阳性文化,历史就是在这种一反一复中不断前进。

殷商人祭祀先祖,沟通鬼神,说白了,就是和“阴灵”之间的感应。这种方式来源于早期人类的巫觋文化,一直延绵至当下。

阴灵,可以是祖先,可以是历史上的名人,可以是各种鬼怪精灵,总之,和人类不是处于一个维度当中,常人无法感知,需要特殊的人,特殊的方法去感应和沟通。

即是现在,活跃于地上地下的各类大神、大师,乃至巫婆、神汉,大多属于此类。此类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往往供奉着某种东西——不管挂着什么名头,换言之,这是一个各取所需的过程,阴灵有一个安身的场所,而大师可以借助阴灵完成一些常人不能为的事情。

很多人不明白“阴灵”到底是什么?其实很简单,阴阳是自然界的大法则,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就如同人有三魂七魄一样,阴灵和阳神相对应,都是精神领域的存在,没有什么稀奇的。

阴灵无处不在,我们每个活生生的人也都有。

我们生活中经常有“灵机一动”的体验,不知道怎么回事儿,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结果往往是对的,这个体验现代科学叫做下意识或者潜意识,有的人称作“第六感”,这其实就是人“阴灵”的作用。

“第六感”强不强往往和性别、年龄、体质等有关,说白了,女性,儿童,体质偏弱者,也就是所谓“阴气重”的人,往往这种感觉强一些。这也就是古代巫师,现代所谓顶仙出马者,女性偏多的原因。

所谓“同气相求”,这些人“阴气重”,自然容易和所谓的“阴灵”感应和沟通。

关于“阴灵”的问题,阿伟哥就说到这里,因为这属于精神领域的东西,很多是不可思议的,说多了,难免会有宣传迷信的嫌疑。

周取代商之后,构筑于与商不同的文化体系,至于两者的区别,《礼记·表记》给了一个准确地评价:“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也就是说,殷商是一个“神权”社会,一切事物鬼神说了算,而周朝是一个“人文”社会,一切按照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对于“鬼神”这类精神领域的东西,不全盘否定,但是将其从国家政治生活中“请”了出来,和宗庙里的祖先一样,该供奉供奉,该祭祀祭祀,只是影响力大大减小了。

这是周文化中了不起的一个方面,相比于西方社会,中国历朝历代基本没有出现过政教合一的政权,宗教从来没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单就这一点而言,文王和周公居功甚伟。

虽然同是利用占卜这种形式,但是《周易》和《归藏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从阴到阳的变化,从神权到人文的转换,从迷信到科学的进步。正是从《周易》开始,中国人摆脱了蒙昧和迷信,开启了自己的科学思维之旅。

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

《周易》号称“六经之首”,其最大的贡献是为中国人提供了一套“科学化”的思维方法。

阿伟哥之所以把“科学化”打上引号,是因为《周易》的思维方法,相对于周之前而言,是一种进步,但是其中有一些“形而上”的东西仍然不能为现代科学所理解和解释,因此,只能暂时打上一个引号。

《周易》也讲“感应”,只是这个感应的对象,不再是“鬼神”。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易传·系辞传上》

这里边有“鬼神”吗?

根本没有。

“阴阳不测谓之神”,《周易》中的“神”,不是高高在上,拥有无上权力的神灵,而是指自然的伟力,宇宙的规律。

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这就是《周易》的思维方法。

无为,好理解,无思又是怎么一回事儿,难道停止思想?

寂然不动,也好理解,无非是形容无思,无为的状态,那怎么又能“感而遂通”呢?

感的是什么?通的又是什么?

这短短的十几个字,其实概括了古今中外所有哲学宗教的精华。

《周易》也讲“感应”,但是感应的对象不是“鬼神”,而是所谓宇宙的本体,这个东西,《周易》叫“易”,道家叫“道”,佛家叫“佛”,儒家叫“性”,理学家叫“理”,王阳明叫“心”,黑格尔叫“绝对精神”。

对于这个所谓“本体”,阿伟哥也不多做解释,因为这种“形而上”的东西,多说无益。阿伟哥只收录几位前贤的论述,以资印证。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道德经》

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邵雍《冬至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阿伟哥不才,模仿王阳明先圣,也写了四句,作为总结:
阴阳不测谓之神,天下至神谓之易,
无思无为易之体,感而遂通易之用。

喜欢,就到我的公众号看看

阿伟哥只把真正的干货给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