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番薯之父”陈振龙:冒死从海外偷回一根藤,使清朝人口多了三亿

 王浩然 2022-09-07 发布于山东

很多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我国在古代的时候,农业是国之根本,为什么我国的商业发展不起来,甚至明明在春秋战国时就有很多商贾大亨,但后代的朝代却都往往重农轻商,商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商人也往往是被歧视的职业。其实这和古代生产力低下有关系,很多时候古代民众连饭都吃不饱,商业又怎么发展起来呢?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很多朝代都延续了重农轻商的理念,毕竟让人民吃饱穿暖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才是根本。

我们近来也经常看见很多人在网上吐槽时喜欢说“都怪袁老爷子把你们喂得太饱了”,袁隆平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他不仅让我国十多亿人口吃饱了饭,更是让国际上很多贫穷国家的人民都免除了饥饿的风险。而我国古代其实也有这么一个和袁隆平老爷子差不多的人,这个人名叫陈振龙。

陈振龙是明朝人,很多熟悉世界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明朝时期有郑和下西洋,所以海路贸易还算昌盛,而陈振龙原本只是一介书生,他后来开始从商,也就是那个时期他来到了菲律宾,发现了菲律宾的一种食物,名为“甘薯”,这个“甘薯”其实就是大家很熟悉的红薯,只不过当时的中国是没有的。

陈振龙觉得红薯能充饥,而且种植起来也很方便,所以就把红薯藤藏在自己身上悄悄带回了国,当时菲律宾海关对外来人口的监察很严格,陈振龙也算是冒着生命危险才把红薯藤带了回来。

其实这件事放在现在来看还是有一定风险的,毕竟外来物种有可能在本地引发生物入侵等问题,如果红薯疯长让本来的农作物都无法生存,那么本来一片好意的陈振龙可能反而会给古代中国带来一场灾难,不过幸好红薯还比较适应中国的气候,从那之后红薯就成为了民众生活中与大米、小麦类似的主食,养活了至少三亿人口。

后来,陈振龙的孙子陈世元等人将红薯带到浙江、河南、山东等地。大力宣扬其耐旱、高产、生命力顽强的优点,呼吁当地农民种植红薯。

陈世元更是亲自教授当地人民培育秧苗的技巧,在田间教人们如何修剪枝条,经过一番努力,到了秋天,多地农民成功种出红薯。因为红薯作为农作物性状优良,不久,便在全国多地普及。成为仅次于水稻、麦子和玉米的重要粮食作物。

饥荒问题解决后,整个国家元气大增,一直到清朝,人口已增长了三亿多。在民以食为天的年代,百姓为了感谢陈振龙冒死将红薯带回国的丰功伟绩,在多地建起祠堂。后来因为一些原因祠堂被拆除,1957年重修,并命名为“先薯亭”。陈振龙的光辉事迹也一直流传至今,供后人学习。

据史书记载:

陈振龙早年中秀才,后屡试不第,遂从商,往返于吕宋岛(今菲律宾),见当地种植蕃薯,可生吃亦可熟食,谓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遂将甘薯种子带回福州。其子陈经纶向巡抚金学曾递禀,请求帮助推广,以解粮荒。

你怎么看中国古代的袁隆平——陈振龙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