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迂夫子 2022-09-08 发布于浙江

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在我心里,《诗经》之美,莫过于《蒹葭》。想当年琼瑶的言情小说《在水一方》,同名电影的主题曲,邓丽君唱得温婉又凄美,令人柔肠百转,深深沉醉了一代人。那时候对琼瑶的文笔简直惊为天人,把文艺青年追求女神的情景描绘得如此细腻唯美。后来才知道琼瑶的这段歌词,完全就是根据此诗改写的。

这首诗分三部分,句式很相似,表面上看每一部分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这是“灌水”吗?当然不是。《诗经》常用这种形式,利用民歌的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具有回环往复之美

试着解释一下第一部分:

“蒹葭”就是芦苇,“苍”,灰白颜色的芦苇,在秋风中摇动。天冷了,草木上的露水都变成了严霜。在这样草木黄落的季节,我所怀念的那一个人,她在水的那一边。如果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这么艰难这么遥远。如果顺着水,向下来找她,她好像就在水的中央。

第二、第三部分,只不过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换了几个词,内容差不多,但不要小瞧第二、三部分换的那几个词,包含了色彩的变化、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从而将诗意不断推进。

苍苍”、“凄凄”、“ 采采”写出芦苇颜色的变化,渲染深秋凄凉的气氛;“为霜”、“未晞”、“未已”暗示时间的延续;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 在水中央”、“ 在水中坻”、“ 在水中沚”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

在经过了三次的追寻,没有追寻到他的“伊人”,由此可见,所谓的伊人,不过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与虚境,是水中月,是镜中花。

诗中的女子,在扑朔迷离的恍惚之中,就是这样若即若离,似有若无,充满凄婉缠绵的情致。

诗中的场景,是深秋的蒹葭,也不是随便找的。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王国维《人间词话》)

这就是境由心生,情景交融,随物赋意。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叹:“古之写相思,未有过《蒹葭》者”。

许多语文老师讲到《蒹葭》,觉得《诗经》是儒家经典,怎么可以是爱情呢?还是这么凄美的爱情。他们往往会引导学生往更加“伟光正”的方向思考:认为这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者是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

但在我心中,我固执的认为:这就是一首恋歌,是表达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心情。

------END------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

迂夫子读诗词yufuzidsc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