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我们的#乐器发明与衍化#系列第二期。 上一期我们为大家科普了“乐器之王”钢琴的诞生与发展,也为大家揭秘了“Piano”这个词的来源与本意。 今天,我们再来跟大家聊聊“乐器皇后”——小提琴,以及提琴家族的诞生与发展。 从左到右分别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我们之前说过,钢琴属于击弦乐器,而提琴则属于弓弦乐器。 弓弦乐器的诞生其实非常有趣。原始先民在狩猎或战争胜利后,常常会举起手里的弓箭庆祝。这时,他们发现弓弦竟然可以发出声音!于是经过简单改造,最早的弓弦乐器诞生了。 弓弦乐器弦的长短、粗细、紧绷程度决定了不同的音响效果,琴弦有二条、三条、四条…八条不等,根据弦数的不同,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弦乐器。我们今天要说的提琴家族,通常有四条弦。 提琴的前身——两种古弦乐器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现代小提琴的诞生,要比钢琴早200年。具体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业界比较偏向的说法是,提琴家族起源于意大利。 在北意大利的一座小城市,维切里的圣克里斯多福教堂,保存着一张最早的关于提琴的画作。 这幅画是意大利画家费拉里(GuadenziooFerrari)在1523年创作的,画中的乐器有着和现代小提琴类似的琴头和f孔,琴身也具有弧形。 这代表着现代提琴在16世纪早期就已经存在了。 当然,同钢琴一样,现代提琴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衍化并在一代又一代的工匠的改进中定型而成的。 我们现在熟悉的提琴前身主要有两种古弦乐器:雷贝卡(Rebec)和上臂拉琴(LiraDaBraccio)。 雷贝卡是一种3弦到6弦的乐器,发源自阿拉伯地区,后来传入欧洲,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广泛盛行。 演奏时,乐手通常将琴靠在胸部或下巴位置,或者采用坐姿,把琴放在大腿上,右手持弓拉琴。 另一种古弦乐器上臂拉琴尽管在15世纪才诞生,却已经具备了近代提琴的一些特征。 比如,开始出现有弧度的面板,也有音柱和延伸出来的边角。上臂拉琴通常有7根弦,五根在指板上,还有两根是低音弦,在指板之外。上臂拉琴通常是放在肩部或左臂下方位置来进行演奏。 随着音乐的发展和人类审美的需求增加,人们对乐器音色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两种古弦乐器也在工匠们手中不断改进,并最终在民间诞生。 至于究竟是谁制作出了第一把小提琴,至今也没有明确的定论。有人说是来自克雷莫纳的制琴大师安德烈·阿玛蒂,也有人说发明者是布雷西亚的加斯帕罗·达·萨洛。 当然,不管是谁,这份荣耀都属于意大利。 这两位大师的出现,使得意大利提琴制造业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流派:以阿玛蒂父子为代表的克雷莫纳制琴派和以萨洛及其学生马吉尼为代表的布雷西亚制琴派。 两派制作的小提琴各有所长,闻名世界,至今依然属于上等的珍品。 ▲安德烈·阿玛蒂 提琴家族的死对头:与维奥尔琴的竞争 与小提琴同期甚至更早诞生的,还有提琴家族的中提琴和低音提琴;大提琴的出现要晚一些,并且弦数和形制一直在不断变化,直到18世纪初尺寸和大小才稳定了下来。 提琴家族并非一诞生就能在社会上广泛盛行的,而是经过长达百年的顽强竞争后,才最终在乐团中“抢占”了一席之地。 提琴乐器在当时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一种叫做维奥尔琴的六弦古乐器。 维奥尔琴又名柔音提琴,16世纪时,维奥尔琴在欧洲贵族和资产阶级上层音乐生活中广泛应用。 维奥尔琴与提琴家族一样,有中高音之分。演奏时,乐手需要竖着拉琴,把琴的底部放在膝上或夹在两腿中间,因此,也被称为膝持维奥尔琴。 大音乐家维瓦尔第是维奥尔琴的忠实拥护者,写了许多优美的柔音提琴协奏曲。不仅自己演奏得相当出色,还要求自己的学生学会这种乐器。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来自民间的提琴,一开始并不被人们看好。16世纪法国音乐家菲利伯特曾留下这样的文字记录:
维奥尔琴和提琴相比,不管在外在结构还是音色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前者的音孔是弧形,指板上有弦品,6-7根弦;音色非常优美,但声音柔和低沉,没有明显的力度变化。 而提琴乐器通常配有四根弦,没有弦品,音孔成字母F形;声音明亮有力,力度变化手段和技术表现能力非常丰富。 尽管维奥尔琴在贵族中备受青睐,但提琴的音色更加符合当时人们对美学的追求,明亮且美妙如人声的音响能够满足更多人的口味。渐渐地,提琴在普通民众中越来越流行,并逐渐在资产阶级、宫廷和贵族生活中赢得了自己的地位。 17世纪,维奥尔琴逐渐衰颓,提琴家族在这场竞争中大获全胜,欧洲的提琴制作业也进入了繁盛的黄金时期。 1673年,小提琴被西方传教士带到了遥远的东方。传教士徐日升用小提琴为康熙皇帝演奏了一首中国民谣,从此,提琴家族也开始出现在中国宫廷。 不可小觑的中提琴 小提琴作为现代管弦乐队弦乐组中最主要的乐器,无疑是如今提琴家族中影响力最大的成员;诞生最晚的大提琴也靠着浑厚丰满的音色,在乐队中与低音提琴共同承担和声的低音声部,被誉为'音乐贵妇'。 相比之下,没有大提琴音色厚重,没有小提琴音色明亮,在交响乐团中基本只负责伴奏声部的中提琴似乎没有什么存在感。 但事实上,中提琴被认为是提琴家族中最早进入乐队编制的乐器,甚至被一些音乐理论家称为提琴家族的鼻祖。 我们上面提到,在16世纪,维奥尔琴颇为流行,是乐队中旋律声部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在整个提琴家族乐器中,中提琴是和维奥尔乐器在声音和尺寸上最为接近的,作为中声部进入乐队编制,能够非常和谐地融入。 中提琴在当时音乐界的重要地位,从提琴家族乐器的命名中也能看出来。 提琴家族最开始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Viola da braccio ,意为“演奏时握在手臂上”(维奥拉族琴叫做Viola da gamaba,意为演奏时放在膝间)。 而如今中提琴的称呼viola,就是从提琴家族原本的名称省略而来的。 16世纪末,英语中吸收了 viola 的指小词 violino , 将其英语化为 violin, 用以指“小提琴”(指小词:一种词缀,类似于汉语里的“小”,缩小或者减轻词根所表达的意义); 而大提琴cello,原词是violoncello,意为低音的小提琴,后来被省略写作cello。 从18世纪开始,海顿、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等大音乐家都曾为中提琴创作作品,贝多芬少年时也曾在歌剧院担任过中提琴手。 而18世纪末,随着欧洲宫廷的没落,音乐逐渐从皇室走向民间,为公众服务的交响乐队和音乐厅逐渐增多。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制琴师将小提琴的音量增大,变得更有力量,更加适应乐团演出的需求。 与此同时,音乐学院在欧洲相继出现,小提琴因为方便灵巧成为很多音乐生的选择,需求量大大增加,这也使得小提琴在提琴家族的地位步步高升。到今天,小提琴已经成为除了钢琴以外,最受琴童家长欢迎的乐器。 当然,流行与否从来不应成为我们构建乐器鄙视链的因素。 不管是哪一种提琴,都在音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都是美妙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种音色都有其特殊的意义,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穿越岁月的长河,愿我们透过这些乐器身上的历史,能够对它们多一份了解;也在下一次听到这些乐器演奏的音乐时,进一步感受历史和文化变迁赋予它们身上的那一份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