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敲梆鱼

 窗前有树905 2022-09-08 发布于浙江

 提起敲梆鱼,不是怀旧,而是憎恨。

这一种简单而原始的捕鱼方法,能让黄鱼家族遭受灭顶之灾。

黄鱼脑子长有两块玉石,渔民把毛竹锯成筒状,绑在船舷敲打。黄鱼听到声波传导就像孙悟空听到唐僧念紧箍咒一样,翻腾海面,非晕即死。

敲梆鱼发源在广东,盛行在福建。我看到台州最早有敲梆鱼记载是1957年。

朋友送我徐家骏、钱国丹合著的大陈岛垦荒人访谈录《峥嵘岁月稠》,真实而感人。垦荒队长王宗楣说:1957年六七月份,我们和福建渔民合作,他们出设备,出技术,我们出劳力,男垦荒队员在渔船拉网,女垦荒队员坐小舢板追着鱼群敲梆,那一季下来,垦荒队分到了9万块。9万块,在1957年是天文数字啊,帮助垦荒队度过了困难时期。

面对今天的采访,84岁的王宗楣老人百感交集。他说,在那年头,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想起那大大小小的鱼漂在海上,罪过啊!

敲梆鱼从啥时开始,不知道,但我知道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肯定有之,这是穷极了的人们不顾大自然报复,采取的疯狂举动。

记得那是这季节的一天正午,常有小贩挑着畚箕走村串户地叫卖“敲梆鱼,敲梆鱼”。他们赶了集市,大的卖掉了,剩下小的不新鲜赶快处理。利用这个心理,邻居们联手“杀价”,统统买下几家分掉。我当兵到四川,常和战友炫耀老家的黄花鱼卖7分钱一斤,让人羡慕不已。

母亲一次买一二十斤,大的劈鲞小的盐缸。说大每条最多七八两,多数半斤上下。劈鲞是从鱼的脊背沿着骨头下刀,到尾部剩一寸多收刀,用竹签把鱼肚撑开,头上穿个绳套在竹竿上曝晒。鱼鲞晒好后,母亲放在缸里保存,底下和上面铺上稻草,便于防潮。用鱼鲞下饭,比盐虾蟹酱墨鱼乌下饭高了一个档次。

今天,大陈黄鱼,声名远播。台州人尤其迷信野生黄鱼,招待贵客没有这道菜,东道主似乎从1.80米变成1.70米,矮了一截。同样是老“黄”家的,挂个“野”字价格翻多少番,几百上千元一斤。

我有个朋友叫什么名很多人不知道,都知道叫他“梁黄鱼”。出于礼貌我叫“梁总”,他立马纠正:“我是梁黄鱼。”他以卖野生黄鱼出名,营销上很有一套,把有经验的师傅派到各码头,随时联系渔民,渔船一靠岸就去收购,生意好得不得了。除了全国到处发快递,主要送本地。手下有一批类似城市“闪送”的骑手,打个电话,很快送到家。他把细长苗条的野生黄鱼比作“明星的身材”,拍成照片发朋友圈,多会用名人效应。

当我们在餐桌上享受美味的时候,千万别忘了几十年来对禁绝敲梆鱼作出的努力。没有良好的休养生息环境,今天的黄鱼命运一定会像长江刀鱼一样,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功能性灭绝。

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养殖黄鱼和野生黄鱼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大陈的深海养殖黄鱼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

去年五月,我陪友人上大陈岛,大陈镇当地安排参观广源渔业公司。这是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拥有深海放养海域面积18公顷,年产黄鱼1000吨。参观中有一项目钓黄鱼,我们沿着围栏走出去,在鱼钩上挂小虾,一甩竿就会钓上一条,从活蹦乱跳到端到餐桌不到一小时,真正体会到那句广告词:大陈黄鱼,“味”你而来。我敢说,哪怕“明星的身材”也烧不出这种味道,因为没有这么新鲜。

远去的敲梆声时刻警示我们:人类和大自然也是命运共同体,共生共长,共存共亡。当你毁灭自然的时候,自然一定会惩罚你;当你敬畏自然的时候,自然也会慷慨地给你馈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