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早期玉器③山西长治分水岭和潞城潞河战国墓玉器

 光明使者9988 2022-09-08 发布于上海

山西省长治市(古称上党)分水岭东周墓葬是从1950年代开始发掘的春秋战国墓群。墓地分为五期,一期为晋国墓葬,二、三期为赵国墓葬,四、五期为韩国墓葬。二、三期赵国墓出土了大量玉器,展现了战国早期的精湛玉器工艺。

文章图片1

1961年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 53 号墓出土的象首蟠虺纹玉瑗,玉料呈白色,器表有光泽。直径5.2厘米,孔径2.8厘米,厚2.7厘米,扁圆体。内外边缘雕成突起的弦纹。两面皆雕琢隐起的六组象首纹和蟠虺纹。

文章图片2

1961年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53号墓出土的龙形玉佩,玉料呈白色,半透明,有光泽。长8.5厘米 宽2.2厘米 厚0.4厘米,平直形。龙首向后回卷、琢隐起扁圆眼睛和S形的龙口以及独角。龙的身躯作横卧状,尾端上翘。龙体边缘雕凹弦纹周线。器身表面雕琢隐起的蟠虺纹,背的顶端钻一孔,以供系佩。

文章图片3

1961 年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53号墓出土的龙形玉佩,玉料呈白色,半透明,龙身残断,器表光洁。长9.3厘米 宽3.5厘米 厚0.4 厘米。龙的躯体作蜷曲状,俯首、用阴线纹同心圆雕琢龙眼,上颚向上旋卷,口微张。颈部宽于龙身,表面雕琢隐起的虺云纹。龙身雕有凸弦纹边线,尾巴上卷。

文章图片4

1965年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126号墓出土的玉兽形佩,玉料呈青色,半透明,有光泽。长3.9厘米,宽3.1厘米,厚0.7厘米,扁平体,横长方形。兽面下俯,身躯作伏卧状。以单阴线琢成圆眼,口部钻镂蟠虺纹穿孔。鬣毛向后卷扬,尾部向下垂卷。此器通体雕琢隐起的蟠虺纹。酸毛雕成骈列的细线纹。脊背和兽足雕成齿脊状。

文章图片5

1964年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84 墓出土的玉虎,玉料青色泛黄,半透明,有光泽。长2.7厘米,宽1.7厘米,厚0.5厘米。玉虎作昂首伏卧状。上颚上卷,下颚向下回旋。虎背躬屈,尾巴呈螺锥状。前后足皆向前屈曲,虎身雕琢隐起的勾云纹。立体圆雕,器形巧小,雕琢手法简洁,虎虎生气。

文章图片6

1964年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84号墓出土的玉虎,青玉有褐斑,半透明,玉质莹润。长2.2厘米,宽1.4厘米,厚0.5厘米,体扁平。此兽似虎,作回首伏卧状。口微张,竖耳,四肢蜷曲伏地。玉人采用'俏色'技法将褐色斑纹雕琢于颈脊上,通体雕隐起的涡云纹。此兽圆目,颇有生气。下腹有圆孔。

文章图片7

1964年/1972年,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127号墓出土的双龙首韘形玉佩,青玉质,受沁呈土黄色。双龙背而合的扁环,环成椭圆状,饰谷纹,龙尾间有一小孔,应是玉组佩的部件之一。分水岭还出土了一件双龙首玉梳(见下图),高6.2厘米,宽4.3厘米,厚0.5厘米,纹饰与双龙首韘形玉佩相似。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1972年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270号墓出土的透雕蟠螭玉簪,簪梃为白色,簪头为浅绿色镂雕蟠螭。长14.5厘米,宽1.1厘米,厚0.6厘米,扁平尖锥体。簪头簪梃榫卯镶嵌,雕琢如此精致的战国玉簪,极为少见。

文章图片10

1983年山西省长治市潞城潞河古城7号墓出土的龙形玉佩,灰褐色。长14.9厘米,宽1厘米,圆雕。龙作回首状,双耳下垂紧附脑后。眼为浮雕,周身饰卷云纹,龙身从颈部至尾部饰由两道绹索纹带、一道角线纹带,将周身纹饰分为三段。腰中部偏前横钻一孔。

文章图片11

1983年山西省长治市潞城潞河古城7号墓出土的玉管,长16.5厘米,宽2.2厘米,中空圆柱状,分七节,每节刻一组云纹。

文章图片12

1983年山西省长治市潞城潞河古城7号墓出土的兽面玉饰,长8.5、宽6厘米。正面中部为长方形,两边为回首虎形,饰卷云纹,截面呈弧形。已残。

战国时代山西长治地区的玉器制作工业并没有因为战乱而衰落,相反,由于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进步,玉器制作工艺得到较快发展。同时,王权对玉器的需求也为玉器工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舞台,再加上其它各种因素,使得战国时代的玉器成为中国玉器史上最精彩的时代,而作为中国技术史上重要的玉器加工技术也从战国早期开始逐渐走向了成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