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头” 不应无视——《红楼梦》与东北话之一六一

 山人也 2022-09-09 发布于河南

“随着《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横空出世,真相终大白于天下,几百年来的诸多红楼谜团亦随之迎刃而解!遗憾的是,胡适、周汝昌等红学大师们辛辛苦苦构筑起的红学大厦,顷刻间轰然坍塌了!”——搜狐(20180302)《旧时真本横空出世,红学大厦轰然坍塌》

文章标题颇具震撼力,甚至引起权威媒体的关注。

光明日报《“吴氏石头记”的倒塌》(百家号 20180227)直斥学术造假。文章说,“在信息发达的时代,学术界应当怎样回应社会关切?更为关键的是,如何从法律层面防止文化造假事件的发生并对造假相关人员进行警示和惩处,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不才我看到“轰然倒塌”标题的最初反应,是“吴氏石头记”之“吴氏”跟“外头”(第五十三回)有无瓜葛。

窃以为,《红楼梦》的地理背景,不仅仅是南京到北京的“两点一线”,而应该是南京、北京到“外头”的“三点一面”。

红学方家们采取鸵鸟政策,对于《红楼梦》中的“外头”和与之相关的若干地理要素视而不见,究竟出于何种心理?不才我不敢忘加揣度。

“外头”,似乎没有进入周汝昌们的法眼,没有载入周氏《红楼梦辞典》。周氏《曹雪芹<红楼梦>南明背景考证》(个人图书馆 20120711),与周氏《辞典》相比较,在“外头”或内里的定位上,也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

周氏《考证》认为,“'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和'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所指的地点都是一个地方,就是杭州!”可谓言之凿凿。

周氏《词典》却认为,“灵河”是“假想的仙境中的河”。又说,“佛教中的灵河原指印度的恒河,印度人至今犹称之为'圣水’”。

“灵河”,从“假想”的河变成真实的河,又将真实的河从印度“迁移”到杭州,有没有自相矛盾呢?

周氏《考证》又说,“'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原型,就在北京的东郊,今天隶属于天津蓟县,地名叫做'盘山’!”可谓言之凿凿。

周氏《辞典》却认为,“大荒”和“大荒山”,出自《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山无稽崖”则“寓荒诞无稽意”。

“大荒”,素为东北之代称。东北,既有北大荒又有南大荒等“大荒之地”,还有“东荒”和“西荒”等“小荒之地”。

“大荒之山”,从“荒诞无稽”的山变成真实的山,又将真实的山从大荒之地“迁移”到北京,有没有自相矛盾呢?

“外头”,不是孤立的存在。“灵河(今凌河)”、“西海沿子(西海口)”、“山坳海沿子(辽西走廊)”和“黑山村”等,都在“山海关”之外。

更为重要的是,“外头”的“山坳海沿子”上的庄田,是荣宁两府的经济命脉。“宁府有八九个庄子,荣府八个,是两府主要收入”之源。——张爱玲《红楼梦魇》(梦远书城)

分析《红楼梦》的地理背景,探究《红楼梦》的作者生平,不应无视“外头”。

没有“外头”的生活,何以写出“外头”的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