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精神内耗”的锅甩给“无意义感”,不会让人生变得更容易

 照见合作社 2022-09-09 发布于北京

「存在主义倾向的基石就不是实证性的,而是深度直觉性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是一种动力性治疗方法,其焦点在于根植于个体存在中的关怀。」



你也许看过这个视频。日本知名探险家、人类学家关野在横跨蒙古的时候,遇到一个叫做普洁的小女孩。
家境清贫的普洁只有六岁,却已经成为家庭的重要劳动力。
父亲出门打工,常年没有音信;妈妈为找寻被盗的马群也已经离家一个月了。家里剩下的除了两个老人就是堂弟,她得挑起家务活的重担。每天留给普洁的任务除了要照顾牛和马等家畜,额外还得运柴倒水,甚至还要负责看护姑姑寄养在她家的堂弟巴萨。
游牧民族漂泊的生活并不是普洁的个人选择。她虽然才六岁,却十分渴望上学;她想要去看更大的世界,想要上学,想要成为一名老师。
生活在大草原上,既漂泊又艰辛,但这家人只要开口聊起日常中的琐事,你完全听不到想象中的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并不宽裕的普洁一家,对待外来的异乡人却十分热情慷慨。
在一行人临走前,妈妈爱登奇美得知他们下一个目的地是非洲,还特意牵来了一匹马,请他们一定要收下。
在草原牧民的心中,东西是要交给需要它的人的。
遇到这个蒙古家庭后,关野被深深地触动;分别的时候,他给普洁一家拍下一张全家福,照片里的人笑得灿烂纯净,无所畏惧。

配图/《伟大的旅行》

故事结局并不符合我们心中对美好和良善的期待。
妈妈爱登奇美,还有普洁的外公都相继因为意外和年迈离世,普洁本人也在12岁那年的放学途中,被车祸夺走了生命。
视频里一段外婆对着镜头说的话,或许是她对毕生的草原生活作出的思考:“受教育很重要,不受教育将来会很辛苦,最后就会过得毫无意义。”
也许,没接受过教育的她在自己的生命里遭遇了太多的限制,没有选择人生的机会,而不能全然地活出她认为满意的人生。所以,再恶劣的生存环境也没能够阻碍她让自己小孙女上学的决心。
但她不知道的是,在屏幕的另一端,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为他们感叹生命的不公时,依然会触景生情地为自己找不到人生意义,黯然失色。
女孩留在荧幕上桀骜不驯的背影;外婆温柔慈爱、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经过她生命中的每个人;身为家庭脊梁,随沙尘骑马奔腾的妈妈慷慨又勇敢。
谁也无法否认,这一家努力生活的人们身上所具有的那股鲜活烫手的生命力
在极其普通的普洁一家有限(长度和广度)的生命里,我恰恰看到了生命最本质的东西在闪光——真实有爱地活着
生活本身已经充满了意义。

配图/pinterest

在普洁短暂生活的十二年中,她没有因为贫困的家境和女性的身份被剥夺教育的权力;她毫无顾忌,大胆地对靠得太近的镜头表达自己的警惕和防备;她忠于自己最真实的情感需求,执拗地反抗着当地传统的禁律——“子女在三年内,不能去祭拜逝去的父母”;她的志向是想成为老师,念书给大家听。
这样的生命,你能否认她的存在吗?
在快被“躺平”和“内卷”这样的互联网文学彻底洗脑前,纪录片《蒙古草原,天气晴》让我们有机会为真实个体的真实人生落泪,而不是非理性地被悲观情绪绑架、自怨自艾地投射匮乏感、等待自己被救赎。
难道除了躺平和内卷,人无法作出别的选择来面对生命的“无意义感”吗?
躺平or内卷看似是个体在追寻生命意义失败后,做出的无赖选择。
也有说现代人精神极度空虚,灵魂无法获得存在感,潜意识为了保护自我,不得不对现实作出要么回避(躺平,不参与竞争),要么过度补偿(内卷,参与非理性的内部竞争)的应激反应。

配图/Pinterest

我在微博上刷到过一个话题标签#热爱是疲惫生活里的解药,发帖的人都拥有两幅“面孔”。
有985博导下班兼任主唱的;有白天在律所实习,下班去当rapper的;有上班社畜,下班改头换面演戏剧的;还有学校老师,放学化身摄影模特的……每个人都为自己白天工作的身份尽力,也在夜晚找到了喂饱精神的出口。
这些巨大反差生活的帖子或许能作为答案,简单地对以下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我不满意现在的生活,可我应该怎么办?”
即使已经看到有很多人用自己对生活的态度给你打了样,但可能你还是会不自觉地冒出一些念头:“如果我有他们那样的家庭,我也能自由地选择想过的生活”或者,你还会想“如果我没有孩子就好了,现在的我不得不把自己的需求和梦想放一边……”
头脑里的小人吵来吵去:“我想要过这样的生活,但是我不行,我不能,我不可以。”就这样,常常还没开始一件事,已经感觉到“我好累啊”;在这样的“精神内耗”中,个体慢慢丢失了生命力和存在感。
  • 我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 我的热爱在哪里?
  • 我拥有什么?
  • 我能够创造什么?

如果无法回答这几个问题,可能无论你取得怎样的成就,依然会否认自我价值;即使过着外人艳羡的人生,依然可能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最终陷入消极的精神状态。
《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的创办人维克多·弗兰克尔说,“在他遇到的神经症来访者中,有百分之二十是空虚产生的。”
也就是说,坐进咨询室的20%来访,是因为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而出现各类认知和情绪状况的;荣格很早就提出,无意义感会制约生命去充分实现自己。
真正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每天疲于应付生存问题,可能根本来不及思考“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就要投入和命运的抗争中。
就像普洁一家,光是活着就已经耗尽了生命。
但是,正因为他们对生活的全然参与,当这一家努力生活的境遇被我们看到的时候,无意间就共鸣了同样感到无法与命运进行抗争的我们。
他们短暂而脆弱,坚毅与温柔并存的鲜活生命,只要被身处那个草原世界之外的哪怕一个人看到,并能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深刻思考,就能改变另外一个人对于生命的看法。
也许,就能让我们将“奉献自身,改善身边哪怕一点点现状,为ta人服务”设定为自己的信念,去生活,去工作。
所以,当日本探险家关野吉晴无意间遇到这个普通的草原家庭,并用自己充满想象力的镜头将他们的生活记录下来,得以让被现代化驯服的更多人体悟到未见世界的其他生命之时,这些生命,就都有了意义。
人获得存在感、意义感最重要的衡量,依赖于社会价值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时常处于“精神内耗”的人,可能本身的家庭条件并不差,甚至还拥有不少社会资源,但生活中,却对自己已经拥有的和实际想要追求的东西充满怀疑;即使努力工作,依然无法找到目标方向和自我价值;所以,ta们拒绝跃入生活,参与其中。
自我产生的这种深刻怀疑,跟一直以来被灌输的价值观和自我本身的价值观不一致脱不了干系。
作为人存在的个体,是应该用被灌输的价值观定义自己的生命吗?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旅途中去体验、摸索,获得自我的清晰轮廓呢?
社会价值的定义权肯定会决定大部分人的生活轨迹和思维模式。
我们接受太多来自外界关于价值认定的概念,思维模式自然而然会变成“只有…才能…”、“只要…就…”、“除了…还能如何呢?”类似的范式,只希望成为社会中的“大多数”。
但,限制性的思维模式会自动屏蔽掉来自内心真实的声音;自我的基础需求会被无情地忽略;对未知和不确定产生恐惧,也当然不会踏上属于自己那个独一无二的英雄之旅。
因此,被困在“精神内耗”中的人始终会有一种生命的缺失感,冥冥中感觉非常重要却说不出到底失去的是什么?
如果向ta们提问,“你的目标和梦想是什么?”或者“你把什么看作生活的意义呢?”ta们可能也无法给出任何清晰的答案。
人一旦产生“被生活困住”或“无路可逃”的恐惧,就会被动地接受生活,失去力量感。(这里涉及自由和责任的议题,以后的读书笔记里再分享)
一份让人日渐生厌、没有盼头的工作;一段已经逐渐倦怠却离不开的关系;又或者是其他的让人感到身不由己,又无力挣脱的生活状态,都可能成为导火索,引燃抑郁或者焦虑的炸弹。
可恰恰是在某一个导火索被引燃的一刹那,人才开始意识到我们需要问自己,如果我的人生没有意义,那我为什么会在这里?

配图/pinterest

虽然,在人类的文明史中,我们并不能说哪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已经给出了关于“生命意义”的完满答案;但我偏爱用存在主义的视角来理解这个议题。
“世界是偶然的,任何事情都可能是另一副样子。人构成了自身、自己的世界以及在这个世界中自身所处的情境。不存在“意义”。在宇宙中没有宏大的设计,没有指导生活的原则,除非个体自己创造这些原则。”(《存在主义心理治疗》P447)
这样一来,对生命最本质的追问变成了一个更实际的问题:需要意义的个体如何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中找到意义?
存在主义给出的答案是,意义本身有两个维度。
第一,对“普遍意义”的追问,也就是逻辑上想要知道“为什么,我会在这里?”“来到这里以前,我在哪里?”这些疑问是来到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对生命最底层的困惑;是一种需要符合逻辑,才能让我们了解自身的追寻。
第二,对“世俗意义”的追问,可以理解为“我之后将去往哪里?”“如何更好地去往那里?”这些都是更具目的性的问询;因为生命一旦被赋予某种目的以后,能更好地将注意力放在“将自己奉献与这个目的”上。
“普遍意义”暗示我们,在个人之外,超越个人之上,存在着某种设计(指向某种奇特的或者宗教性的宇宙秩序);“世俗意义”则向我们阐明,一个人可以在缺乏普遍意义系统的情况下,具有个人意义感。(《存在主义心理治疗》P448)
在这里,我想回溯之前提到过的一个心理学家——《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在这本类似自传的畅销书中,他正是用纳粹集中营亲历者和幸存者的第一人称视角,记录了如何在身处不可控的环境下,将自己和自己的心理状态作为研究对象;最终,将这段苦难转化为某种具有“世俗意义”的人生。
获救后,他开创了“意义疗法”,成为了“存在主义治疗”流派的心理学家,以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为己任;他所创立的“意义疗法”与“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他用生命践行出一个人如何将“世俗意义”融入了“普遍意义”。他同时获得了个人(世俗)意义感和超出个体范围之外的普遍意义感。(普遍一词在书中的英文原话是Universal)
每个人从出生就将自己认定为是一个更大整体的一部分,生命必须是为了这个大整体的意义服务,才会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中获得统一感。
这个自带宇宙意义的架构是许多原始文化的世界观。
就像纪录片拍摄者关野吉晴在完成他的《伟大的旅行》一书后意识到的那样,人类在开始畜牧生活的初期,是以“魂魄”这种东西为媒介,和大自然天人合一的。在原始文化里,“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大家都是处于同一个水平的”。
换句话说,人类只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已。在城市化和现代化之外活着的人认为,这才是天理。
在神学家德日进的著作《人的现象》中,这样的世界观被描述成——整个现存世界是一个单一而庞大的有机体,沿着预定的方向,朝着进化的方向发展;宇宙的进化过程由各个单一的生命体决定——直到人类都进入完全的爱与灵性的结合中。
这个过程中发生的那些灾难和带来创伤的至暗时刻,被理解为“局部的邪恶是为了整体的正义。”
所有人共同进步,才有可能打开通往未来的大门;所有人共同朝那进步的方向作出努力,才可能达成世界灵性的变革更新。
进入超个体范畴的途径是人类共享的。
看到这些描述,脑海里顿时浮现“伟人”的金句:“要想富起来,就得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感叹,宇宙间充满着共时性。

配图/pinterest

在照见合作社的社群里有朋友提到,凯龙白羊的生存之殇能量在当下的宇宙能量场里被激活。哪怕只是回望过去的三年时间,我们会明显察觉到进化过程的加剧。
每一个灾难、每一个危机带来的创伤都引发了人类越来越多对于生命的思考:“我究竟该为什么而活?”“怎样才能获得真实的幸福和喜悦?”
对于个体的这些提问,存在主义有一个统一的答案,那就是:参与到生活中。
因为,每个个体都需要参与到生存体验中才能发现自我,才能获得存在感和意义感。
比如,我在b站看到一个热爱写作的大叔,他靠打零工做保安挣来的钱买纸和笔。有时候,灵感乍现,就着昏暗的路灯就能奋笔疾书写上好几页小说。他过着“非正常”“非主流”的生活,言谈间却无比充实,满满的活力。
就我而言,用创作来发现自我,是最直接带来意义感的方式。
虽然巴林特曾经在《人类欢愉与行为的问题》里提到过,对艺术的欣赏像一把双刃剑,它一边在帮助我们疗愈内在小孩,与他人共享极端的痛苦感受;而另一边,艺术家们实际是带观众接近了那个受伤的,非整合的情感体验,却又把观众留在了那里。
但是,我仍然十分推崇在艺术中、文学里、戏剧舞台上、运动场、厨房的烟火气环绕下,甚至用做站立喜剧表演的方式,来延续对自我的探索。
因为,借着创造力在体验中的开发和释放,我们可以在其中慢慢接近自我真实的容貌,了解自己最基本的需求,勾勒出自己期望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的大手扼住脖子,被动地作出回应。
这两天,我在刷07年快男参与的一个综艺节目——《快乐再出发》。很少看综艺节目的我,被打动的点在于:六个初代选秀“偶像“,用十几二十年的时间倾力将自己的金钱、热情和爱投入创作中;面对娱乐市场的遗忘和抛弃,不言弃也不卖惨,在一个小小的荒岛上用几天的时间,给我们呈现出一个浓缩却真实的“荒诞人生”。
他们在音乐上即兴迸发的创造力和随时随地都能自我嘲讽的幽默感让身为局外人的我们看到,即使身处名利场,也不是所有的明星都愿意靠剧本活成没有生命力的木偶。
不按剧本走的他们不仅活了下来,而且在面对生活给出的难题,在面对世界无法提供一个意义系统支持的时候(以流量大于实力的娱乐圈为例),他们依然可以用创造力曲线救国,全身心地投入生命,并阶段性地将自己的世俗意义融入普遍意义。




欧文亚隆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快被我翻烂了,最近半年成为我日常生活最疗愈的陪伴。经历抗疫三年的世界,在2022年突然被再一次提速;气候变暖、能源紧张、山火地震、意外伤害频发······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发生在世界一端的灾难,会随时蔓延开来,给整个世界带来巨大的影响。
以往的常规被打破;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东西被推翻。当我们要求世界提供一个道德评判基础,一个具有价值蓝图的意义系统,而世界却作出摆烂的姿态时,人类能切实地感受到那个加缪笔下,无意义、虚无的“荒诞主义”生活。
没有正确答案以后的我们如何找到未来生活的方向?
只是一味追问生命的意义带不来任何确切的答案,除了将自己全然投入到眼前的生活中,我们别无他法。
但值得庆幸的是,还有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根植于日常生活,帮助我们在面对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感,这四个普世的存在议题时,给予个体的存在本身以关怀;满足我们对归属的期望,对不朽的向往,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意义的探寻。
所以,我用读书笔记的方式,分四个主题,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重要的部分分享给大家。此文是第一篇笔记,对“无意义感”的总结和所感。
这些笔记和感想只代表我个人的视角,也鼓励大家拿起这本书,切身地去阅读去思考去想象。更欢迎你参与到“照见合作社”的正念社群中,交流互动。



现在,我知道自己是孤独的;
天堂里什么都没有,没有对与错,
没有人告诉我要做什么······
除了自己的规则,我永远不会有其他规则······
每个人必须寻找自己的路。

Greek Myths|Orestes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