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6年12月17日至1947年4月3日,在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先后四次进攻解放区,此时尚处于劣势的人民解放军,通过积极地御敌方针,先后三次渡过松花江进行反击,获得巨大胜利,这些战役史称“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后,东北国民党军队全面转为守势,我军则转入战略性反攻。 此时的东北国民党军元气虽伤,但没有大伤,尚有兵力36万,如果再加上12万的地方保安部队,总兵力共计48万。 而此时的东北民主联军也有了较大发展,其中野战部队有5个纵队15个师和11个独立师共计24万人,地方部队22万人,总兵力共计46万人。 此时的东北国民党军虽完全处于守势,但野心不减,企图固守待援,妄想关内援兵到达后,再发动攻势作战。 面对依然不太明朗的东北局势,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林彪决心从根本上扭转东北战局。 ![]() 林彪 于是,1947年4月在报请党中央批准后,“东总”决心发动夏季攻势,开始主动进攻。 而1947年5月份的梅河口战役就是当年夏季攻势中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同时也是一次关系整个东北战局形势的战役。 梅河口地处沈吉线中间,西南是沈阳,偏东是通化、浑江,东北是吉林,西北是四平,交通位置十分重要,国民党称之为东北五大战略据点之一(五大战略据点分别是沈阳、四平、长春、吉林和梅河口)。 因此,拿下梅河口,对东北战局至关重要。 此时,梅河口的守敌是滇军184师,而我军主官则是号称“旋风司令”的东北野战军4纵副司令员韩先楚。 此时的184师在韩先楚眼里就是个“二茬子”货,虽然装备精良,但根本就不是原装,因此,他率领4纵10师信心满满地想和184师来个“一对一”。 按说,师与师之间的战斗,在当时并不算特别大的战役,但是,这场战斗却引起了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的特别注意。 战前,他专门指示韩先楚:“对此地之敌军,凡经过战斗打响者,即坚决歼灭之。勿中途接受其起义。” “对此地之敌军”,指的当然是敌184师。 “……坚决歼灭之。勿中途接受其起义。” 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全歼,不接受起义! 我们都知道,在解放战争中,我军极力争取国民党军起义的,为何这次要“坚决歼灭之。勿中途接受其起义”呢? 我们还是看看184师都干了些什么吧? ![]() 184师首任师长张冲 一、辉煌的抗战史:禹王山阻击日军27天,一战成名184师的番号始于抗战爆发后。 “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掀起抗战热潮,“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滇军官兵也有这样的民族血性。 当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时,他们奋然而起,国难当头,滇系官兵翻越重重关山, 汇入抗日铁流。 1937年8月后,滇军集结当时最好的部队改编为第60军。 第60军以卢汉为军长,下辖182师、183师、184师,全军约35000余人,几乎是清一色的云南子弟。 184师的番号正式出现,总兵力万余人,师长为爱国将领张冲。 先前,蒋介石说一切供应和补充商量办理,可真到改编完之后,就没得“商量”了,军饷一个不给,全靠滇军自筹,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 滇军虽为“杂牌”,但作战却极其英勇,禹王山一战,60军毫不逊色,184师更是一战成名,此战足足阻挡了日军27天,全师万余名官兵,战后不足千人。 当时,台儿庄战役刚刚胜利,当台儿庄大捷的消息传回日本后,日本军部震怒,立即集结了更多军队,再次奔赴台儿庄,准备一雪前耻。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中国军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蒋介石急调在武汉整训的60军前往台儿庄增援。 60军临危受命,星夜兼程,1938年4月22日,当60军182师刚刚行军到位于山东省和江苏省交界处的邳州时,就和日军在邳州市的陈瓦房村打响了一场遭遇战。 此后6天,182师在邳州平原上和日军进行了硬碰硬的正面交锋,滇军损失惨重,但防线却始终未被突破。 而就在4月27日这一天,蒋介石竟突然发出命令让滇军反攻,然而战场形势根本就不利于反攻。 但命令已经下达了,就只能执行。 当时,60军因为分散行军,182师虽说有四个团、两个旅,但当时眼前只有一个完整团,那天一出击基本全部报销掉了。 没有办法,剩余部队只能向后撤,向禹王山靠拢。 连日的交战过后,60军的三个师中,182师和183师损失惨重,只有184师由于行军路线不同,几日来并未遭受到猛烈的攻击,保存了有生力量。 于是军长卢汉指派184师占领禹王山。 但当184师师长张冲来到禹王山脚下时,却发现经验丰富的日军早已趁乱占领了禹王山,张冲必须先从日军手中夺回禹王山。 张冲通过观察,很快就运用自己的打法夺回了禹王山,之后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27天的阻击战。 ![]() 据说,当时184师的任务是阻击日军3天,之后又加3天,3天之后,再加3天,3天完了,又加7天…… 就这样,184师的任务而被不断加码,直到第23天时,184师万余人的部队已经拼到不足千人了,但仍无援军赶到。 师长张冲决心战死,于是用彝族语言向龙云发了诀别电报,没想到被新四军罗炳辉部截获,罗炳辉与张冲是旧相识,读到电报后,感慨国民党军23天不发援兵,于是,毅然决然率领部队日夜急行军几百里驰援张冲。 就这样,张冲率184师阻敌27天后,成功突围。 台儿庄血战后,根据龙云的建议,国民政府最高军事当局从58军抽调出12师与184师组成新三军,184师师长张冲升任军长。 之后,184师虽历经风云变幻,却一直留在抗日战场上冲锋陷阵,直至抗战胜利。 之于抗战,184师是有大功勋的。 ![]() 龙云 二、一场不彻底的战场起义1945年10月3日,抗战刚刚胜利,蒋介石就指使杜聿明等发动兵变,派兵包围五华山,龙云反抗无果,最终妥协,10月6日,龙云来到重庆,一代“云南王”就此落幕。 即使这样,蒋介石还是不放心,有两个原因: 1、卢汉还在云南,虽然他在卢汉的身边安插了两颗钉子,但他清楚地知道,卢汉在云南人心所向,云南地方势力仍然根深蒂固,云南局势的发展,仍然无法预料。 2,就在云南的近邻越南,还屯集着滇军60军和93军两个军近8万人马,搞得蒋介石日夜不安。 在他看来,龙云如要卷土重来,卢汉如要闹独立,这便是他们的本钱。 为了除去这块心病,他决定采取假手敌人,消灭异己的办法,将滇军远调东北,充当炮灰,让他们葬身在解放军的枪口之下。 1946年3月下旬,60军军长曾泽生突然接到蒋介石的一纸密令,要他率部迅速北上东北,编入杜杜聿明任司令长官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参加“戡乱”。 杜聿明是滇军的死对头,5个月前,就是他派兵为了五华山,带走了“滇军领袖”龙云。 因此,滇军上下无不对杜聿明恨之入骨,如今蒋介石却要将60军编入杜聿明的部队,曾泽生摸不透蒋介石的用意,他又怕将此消息公布后,可能会激发官兵的仇恨心理引起骚乱,因此也不敢过早地宣布部队的目的地。 60军共3个师,分别为: 军长:曾泽生 182师,师长白肇学 184师,师长潘朔端 暂编21师,师长隆耀 总兵力共计4万余官兵。 ![]() 曾泽生 可以说,从一开始出发,60军就受尽屈辱,蒋介石不提供运载工具,60军只好自行租借美国人的一些登陆艇和自由轮等。 没想到一上船有受到美国人的侮辱,各种找茬,各种限制,滇60军都忍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海上长途颠簸,跨越了中国所有海域1万多公里的海洋航线,60军终于于5月上旬在葫芦岛登陆。 然而,命运之神似乎在故意捉弄这支远道而来的疲惫之师。 60军在葫芦岛一上岸,就被混编在北起昌图,南至营口的漫长战线上,各师、团均脱离军部,隶属于不同的指挥系统。 其中第184师直属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接替新6军的防务,师长潘朔端率师部及552团置于海城,550团置于营口大石桥一带,551团置于鞍山。 从鞍山至海城至营口,南北长达100余公里,该师1万余人像铁路道钉一样被钉在铁路沿线,构成一个被动挨打的长蛇阵。 分散得不能再分散,就连军长曾泽生手中仅剩下一个工兵营可供调遣。 面对全军建制被拆散,各师、团疏疏落落,夹杂在蒋介石嫡系部队之间,既不成线,也不成面的处境,他终日优心仲仲,只得捧着一个黄泥火盆烤火,消磨时间。 但曾泽生万万没有想到,他的184师一个整编师刚刚到达目的地,就遭到了我东北民主联军的重兵围攻,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 在东北战场,国民党军一路高歌猛进,而我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主动放弃四平、长春、吉林等重要城市,将主力转移到东满和西满的广大农村,并抓住敌人战线拉长的有利时机,迅速挥师南下,在辽南一线对孤立、薄弱之敌发起了猛烈的攻势作战。 辽南的战局骤然吃紧,184师首当其冲。 师长潘朔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频频向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发出求援急电。 这时,正巧赶上蒋介石带着宋美龄到沈阳视察。 一旦鞍山、海城有失,沈阳即门户洞开,而沈阳城中又没有多少正规兵力,东北民主联军一旦前来攻城,连蒋介石都在劫难逃。 杜聿明深感局势危机,于是连夜调集了数十列火车,限令驻防四平的孙立人新1军于26日以前集中辽阳,迅速救援184师。 “攻四平拼命,要我孙某人,吃长春这块肥肉,却让廖耀湘独吞。”孙立人借故休整,不奉将令。 孙立人既是蒋介石的心腹将领,又同美国人有一定的来往,蒋介石也不愿勉强,答应了他的要求。 杜聿明听后,顿时凉了半截,垂头丧气地哀求说:“校长,这样鞍山、海城会出乱子,沈阳也将危急。” “不要紧的,我看184师守得住。”蒋介石显得十分乐观,漫不经心地说。 果然不出杜聿明所料,184师要“出事”。 5月25日,东北民主联军向鞍山发起了攻击。 184师551团东西两个营先受到毁灭性打击,顷刻间即已溃散。 城中心的马营长看见大势已去,率部350余人投诚。 当夜,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副司令员韩先楚接见率部投诚的马营长,慰勉之后,鼓励他再立新功,让他带一封信给184师师长潘朔端,劝潘朔端及早投向人民革命阵营。 鞍山战斗结束后,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乘胜南下,迅速进抵海城外围,攻占了双山、玉皇山等重要据点。 同时,投诚的马营长也将韩先楚的密函送到了潘朔端手中。 ![]() 自从蒋介石发动昆明兵变,用阴谋手段解除龙云的军政大权以来,潘朔端就一直憋着一肚子怨气。 对于滇军在东北的处境,潘朔端早就看不下去了,在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的一次会议上,他与暂编21师师长陇耀谈起东北战局和60军的前途,极为不满地说:“杜聿明这个冤家对头,对我们总是过不去,部队被肢解、分割,他对滇军打的什么主意?我们不能不防!老蒋的嫡系将领骄横跋扈,盲目轻敌,这样打仗非失败不可。曾泽生、卢浚泉两军长如一味委曲求全,拿不出对策,我就请长假回云南,决不在东北打内战了。” “炮灰”,潘朔端是不想再当了,他要为滇军兄弟考虑生路。 随后,184师派人与我军开始秘密接触。 5月30日早晨6时,潘朔端按照谈判的协定,率领184师师部及552团共2700余官兵宣布反蒋起义,撤出海城。 5月31日,184师起义官兵开进解放区达析木城,潘朔端、郑祖志、马逸飞、魏瑛等联名,正式向全国发出起义通电。 184师的起义虽意义重大,但却是一场不彻底的起义。 184师550团、551团拒绝起义,坚决反抗到底,最后被几乎全歼,550团团长杨朝伦被俘。 不久,起义部队改编为东北民主同盟军第1军,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签署命令,任命潘朔端为军长、郑祖志为副军长、马逸飞为军参谋长、魏瑛为该军所属184师师长。 在潘朔端的建议下,被俘的550团团长杨朝伦也受到重用,被任命为184师副师长。 就是这个杨朝伦在半年后,竟然挟持184师1300余人叛变,再次回到国民党军中。 此事惊动了“东总”,甚至党中央。 要知道,我军对于起义军队的生活是极其优待的,吃穿用度等各种生活用品无不紧着他们用,而如今却养出一个白眼狼。 杨朝伦和他率领的叛逃部队,逃回敌占区后与其他国民党溃兵组合在一起,并以叛逃回的滇军为骨干,奉命重建了184师,师长陈开文,杨朝伦依然任副师长,驻守梅河口地区,归中央军新6军指挥,从此脱离滇军序列。 ![]() 韩先楚 三、梅河口之战,“旋风司令”韩先楚一对一打叛军184师国民党军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曾说:“在这里,最难对付的是韩先楚的'旋风部队’。” “旋风司令”韩先楚从此得名。 1947年5月,我军发动夏季攻势,决心一举扭转东北战局。 作为东北五大战略要点之一的梅河口,因地处我军南北满根据地中间,战略位置十分关键,为了让这两片根据地连在一起,拿下梅河口至关重要。 拿下梅河口的任务交给了4纵副司令员韩先楚,接到任务后,他率领4纵10师转兵梅河口附近,任务是监视梅河口敌人的行动。 梅河口守军是一个师,他手里也只一个师。 10师是4纵的主力,也是东北民主联军的头等主力师之一。 而梅河口守军184师,是鞍海战役中潘朔端宣布184师起义后,在跑掉的不到两个营的基础上重新组建的。 在韩先楚看来,此时的184师就是个“二茬子”货,本来就不如“原装”,拿掉他轻而易举。 韩先楚去军区前指找萧劲光,向他汇报了自己先一对一打184师的想法。 萧劲光最后表示同意。 就在韩先楚积极准备之时,他接到林彪的电令:“对此地之敌军,凡经过战斗打响者,即坚决歼灭之。勿中途接受其起义。” 想来此时的林彪也是特别憎恨这支起义又复叛的叛军吧。 这个184师虽是“二茬货”,但它的战斗骨干都是从新6军和52军抽调的,装备好,老兵多,因此打得时候确实费了点劲。 韩先楚依据形式随时随地改变战法,于5月24日上午发起攻击,到27日已陆续攻下火车站、铁路工厂、百货大楼等几个要点,就剩下敌人的核心工事时,但是,炮弹却打光了。 韩先楚从29团回师指挥所,路过刚才打下来的火车站,眼前忽然一亮,差点乐得叫起来。 站台上一辆车皮里全是敌人丢弃的炮弹,足有几千发,韩先楚立刻命令运去炮阵地,或者就把炮阵地搬到这里来。 很快,新组建的184师除少量逃脱外,几乎被全歼。 几千人全灭在韩先楚手里了。 ![]() 卢汉 四、结局之后,184师又历经3次重建,一次在锦州被歼,一次在天津被歼,最后一次还好,随卢汉起义了。 而后两次都是那个杨朝伦当师长,随卢汉起义后,这家伙死性不改,竟拉了一支队伍进山打土匪,最后被我军抓获公审枪毙了。 184师在东北的经历,很想滇军在东北的两个军的经历,184师一半起义,前路辉煌,另一半叛变,几经重建,终难逃覆灭的命运。 滇军的两个军又何尝不是呢,60军在曾泽生的率领下战场起义,后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1955年曾泽生也被评为中将军衔,可谓大放异彩。 而93军的经历则正好相反,他选择继续和国民党走,最后在锦州一战中,部队被歼灭,军长卢浚泉也被我军俘虏,后被关在北京功德林改造,1959年12月4日获特赦。 滇军的历史也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宣告终结,184师也自然不复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