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久的宜昌老街巷——读张永久《西陵街巷传》2

 宜昌石头书屋 2022-09-11 发布于湖北

  

中国街巷的概念,是建筑物与交通联系的通道,既是商业中心与居民住宅之间的过渡,也是生产场所与消费场所之间的纽带。街道是根据建筑物的走向而形成,而小巷里弄则是建筑物之间的小院。张永久老师在《西陵街巷传》里通过大街与小巷的描写很好的向读者诠释了街巷空间的尺寸和各自功能。

他十分形象地写道:所有城市的沧桑变迁史,必然都与那些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密切相关。如果把国_家机构比喻为心脏的话,那么街巷就是城市的血管,它们源源不断地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_体的各个部_位,然后将各种信息密码反馈回心脏,经心脏过滤后再送达身_体的各个器官。

到底是著名作家,张老师在《西陵街巷传》中,根据历史的进展、街巷的故事和彼此的相连度,打破街道朝向、所属区域和时空界限,拉起了一条条跳跃且不突兀、跨越且紧密相连的主线。

如从祖辈就居住在二架牌坊(新民街)的刘汉说起,再说到曾担任刑部侍郎的刘一儒家住尔雅街;从刘一儒长子迎娶当红宰相张居正的千金女儿,刘一儒却一反常态的将张家嫁妆锁在房里,到张居正被抄家,刘家躲过一场杀身之祸,尔雅街变成锁堂街;

再从北门外的那条尚书巷说到刘一儒安葬之地的刘家大堰,还有那个乌龟碑的老地名。既介绍了街巷名称的来历,也叙述了一代名相跌宕起伏的的人生轨迹。既有街巷知识的介绍,也有人物串联其中。这样的讲述方式既避免了街巷介绍的单一枯燥,也使得读者在读到此处时大致了解了宜昌名人故事,水到渠成的一举两得,很值得点赞。

到底是传记作家,张老师在对宜昌街巷侃侃而谈的同时,总是在其中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出现过的人物为描写对象﹐那些人物和事件都符合史实﹐没半点虚构。在回顾曾经震惊中外的1891年的“宜昌教_案”时,既介绍了“老百姓的怒火像点燃的野草,沿着长江河岸连绵不断地蔓延,反_洋_教运动迅速传播到各个通商口岸和中、小城镇。”

又同时指出:“这是一起经过周密谋划的骚_乱事件。所谓游老板丢失爱子、四处寻找、经人指点后去法国圣母教堂交涉,只是该事件的一个诱因”。而且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详尽道出,让读者自辨真伪。

现在的文史作家要么就是严格按照官_方所有的历史资料来解读历史,这样的作家多是专家教授,这样的作品可谓是“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写的人多了读起来就味如嚼蜡;要么就是现在的新媒或者纸媒的一些年轻记者,对历史或一知半解或自以为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读历史,通过各种媒体进行扩散,很容易赢得不明真实历史的受众的关注,似乎热闹得很,其实这应该是中国史学界的一种悲哀。

而笔者一直认为,张老师的这本《西陵街巷传》是了解宜昌古城、走进宜昌街巷、品尝宜昌烟火的很好的通俗读物,更是回顾历史、留住乡愁的很好的工具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