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人类的认识必然要符合概念式地去认识一切。因为从佛智的角度去洞察问题。实际上事物现象的共性就是指的“空性”。因为他们主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唯识所观的东西,因而不实在。所谓的“六相园融”不过是指事物的“全称”与“特殊”、整体与部分、肯定与否定之间的相互关系。真正讲来这些事物的“园融”实际上就是指事物的“概念”。换句话说就是事物自身的判断、推论及两者的统一。实际上是一种逻辑演进的三性形式。于是“全称”在“特殊”中不变,“一”在“多”中不变,从而两者的统一才构成事物的“个体”。这里“个体性”就是“园融”也就是概念。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未曾明白发挥出来的一种概念式关系。实际上他们已经提出了很多思辨思维的看法。因此,佛教哲学的神秘主义尽管它认识的全称是佛性,不过它自始自终蕴含有一种辩证的东西。而佛教真正说来只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宗教。它还是一种精塑艺术崇拜的宗教。主要的信徒则大量诉诸自我艺术性。可以说世界上一切宗教没有任何一个宗教会有佛教的艺术形象那么众多。其崇拜之造形那么离奇多彩。把一切思维中的崇拜形象都逼真地加以塑出。现在我们回头讨论一下我国儒道的哲理观念及其他们对世界渊源的最初存在的看法。客观一点说我国的儒是一种学术团体。所谓儒家不过就是对世界进程的与人类社会伦理观念的一些带有经典性与学究气的经学大家。历经春秋战国、七雄称霸而统一为秦后构成一整套完整的具有典范性的儒学。早起战国时代的战乱屠杀、相互操戈、同室火拼于是必有凶吉。而人们可以引经据典遂成谶纬之术。从而儒学可纂为图谶。我们知道:“道”之宗祖为春秋战国的李耳,其内在含意则称为虚无之道。而教的形成则是往后一步的事。老子主张“无”,他以无为“道”,从而构成宇宙之“体”。但是在老子的典籍中曾陈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我不知其名、字之日:“道”。老子却把商周的神学提高到哲学来认识。而文王演《周易》到现代还射出老子思辨思维的光辉。而六十四卦易经完全显现出“双重否定”的逻辑光芒。 后来道教的邹形则是以老子之学说为依据的。从而也是渊源于古代巫术的。至于黄学那是基于传述的事。当然道教也有自己形成的原因。如自然界的必然性通过偶然事件的压力从而寻求与就范了“解脱”命运的经典的艺术思想。也寻求了同时代的一些宗教家的说教影响。在汉代董仲舒曾给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汉武帝一谏而黜弃百家。从而独尊儒术。于是独树一帜。并通过董仲舒的全面解释后从而使儒学成了神学,而皇帝成了天子。实际上儒学早已成了人们预示事业吉凶的隐匿的语言了。至于道教的形成过程也有它自己的内因。首先是巫术深入人心其次儒家的经典被解释为谶纬书,从而加以利用。接着便是谶图流行。这些东西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存在了。而对于道家来说谶图是最有力的。从而是动听的一种宣传艺术。它为托赤帝的刘邦斩白帝之子白蛇而起义。因此历史上叫做“汉高祖斩白蛇而起义”。这种果断的行动就是首先通过谶图渲染后从而作为起义根据的。好像是天家作出决策而需要贫民革命的刘邦这样去干的。而王莽追刘秀也如此干的。秦始皇亡于子也是先进行宣传:“亡秦者胡也”。这种舆论在中国古代好多兴亡变乱的大事,道家都有模棱两可的谶图和纬语首先在社会上出现。我们知道以谶纬独占大便益的刘秀与王莽,他们利用阴阳五行之说及其谶纬观念,从而大量解释和注疏了儒家的七经纬。作为三十六种纬经之多。而谶图四十八种左右。这些变成道家的谶纬书之后,于公元五十六年一举而诏于天下。 所谓七经则是《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所谓三谶则是《河图》、《洛书》、《论语》。自此以后赋有逻辑与哲理性的儒学转化为宗教的神学了。早期道家与儒家把自己的东西作为一种知识与逻辑哲理学术提出来,到后来都一变而为宗教和宗教的神学了。而儒生成了道教的孕育者。道家则把宇宙之生成的一些观念形态早在《周易乾凿度》的书中就已有对宇宙三态的说法了。那就是“太易”、“太初”、“太素”的说教。往后就进展为:“易”有太极生两仪、从而产生四象与其八卦等等。在这里所谓“太易”就是自在的真理性即逻辑实体性。也可以说是自在的生命。我们说的认识不过就是自为的生命即逻辑主体性。或者叫做真理的逻辑否定性。就是“差异”。在否定中必然要出现意志,于是有了意志的生命就必然导致绝对真理性。前者是“同一性”即实体性、中间是“差异性”即主体性、而后是否定后的统一性即概念性。反过来我们又可以这样表达:所谓“太易”就是绝对的“普遍性”即“存在”或说是最初无称。所谓“太初”就是太易否定自身转化为“自为性”即“主体性”出现。至于“太素”乃物性开始,换句话说就是“太易”与“太初”的辩证统一,即逻辑“存在”与“本质”的统一。同时具有了规定性或规定了的“普遍性”——“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