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全琅琊台刻石全文

 双剑合璧7532 2022-09-12 发布于湖南

最全《琅琊刻石》全文

琅琊台刻石位于胶南琅琊镇驻地东南5公里处,三面临海,海拔183米,因刻石立台上而得名"琅琊台刻石"。史书《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时代,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73年攻灭吴国以后,为向北扩张以称霸中原,曾徙都于琅琊,并在琅琊筑台,建"望越楼"。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东巡郡县,曾三次亲到琅琊。《史记》记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南登琅琊,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于琅琊台下,复十二岁,作琅琊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德意"。

琅琊台刻石共497字,宋代石已残缺,只余84字。清初所传拓本,只二世诏十二行,凡八十四字。後阮元遣书佐至其地,剔 秦篆於榛莽中,拓之多得首行“五夫”二字。凡十三行,八十六字。释文:五大夫□□五大夫杨樛。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於久远也。如後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字体篆书,李斯书。清乾隆《诸城县志》记载:"石高丈五尺,下宽六尺,中宽五尺,上半宽三尺,顶宽二尺三寸,厚二尺五寸,今存字十二行,共八十四字,字径寸五分"。"石色黝青,纹理彻上下多成罅纹,南面迸裂五分之一"。光绪末年,石倒塌。

1922年,诸城孟昭鸿、王培佑经过多年寻觅,在琅琊台附近村庄寻得残石,遂以复原,存于县城,解放后运至北京,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胶南市博物馆存有琅琊刻石复制品。

秦始皇琅琊台刻石全文如下:

QQ图片20220912123733

“始皇诏"

维二十六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

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

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劫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

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轻易。举错必当,

莫不如画。皇帝之明,临察

QQ图片20220912123713

四方。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

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

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贱。欢欣奉教,

尽知法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维秦王兼

有天下,立名为

QQ图片20220912123823

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琊。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

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状,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

杨缪从,与议于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备宁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

残伐不正,犹刻全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

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

QQ图片20220912124037

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

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全石,以为表经。"

"二世诏"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

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