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姚风情】家乡村寨情/一川

 新用户4548rSCU 2022-09-13 发布于陕西

       东姚镇通鹤壁有两条公路。一条是南路壶台线(壶关—— 台前),承载着西煤东运的沉重和繁忙。另一条是经过白象井,施家沟等村的北路。它的前身是从汤阴和鹤壁入林赴晋的古太行驿道,又是南半林县人到鹤壁买煤的维生之路,它记载着千百年来旅途的苍桑和艰辛。时至国强民富的今天,它又嬗变为旅遊观光的休闲之途。

       当我们行至白象井村的龙头桥向东瞭望,左右有两列逶迤的山脉,向东十里就是洹河支流上的新庄河村。河对岸雄峙一座巍巍大山,这就是我想表述的黄路坡村寨。它自牟山北脉西转绵延至此,与正西两山之间的下郊,桃园,白象井村不偏不倚,遥相对望。如果是在太阳初升的早晨,你会在云蒸霞蔚中看到它蓬勃峥嵘的庞大身影,那微微隆起的顶部凸显无限生机和饱满的张力,且不乏几分神秘。当阳光渐渐偏西,它的真容就愈加清晰:那巍峩的山体肩部以上,有一圈古老的围墙,显然是人力用巨石垒成的,有一丈多高,已没有人记得或听说它修筑于何朝何代。至于它的意义,多数人推测:因为有太行驿道从北侧的峭壁间缠腰而过,特殊的地理形势使本寨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这围墙最有可能就是战斗的产物吧。围墙以内,约有百十来亩,遍布翠柏榛荆,偶有桃杏点缀,粉红墨绿,妙景天成,令人神往。

        一、寨 顶 公 案

      据说,早先这寨顶上有一面宝镜,每逢三六九日的正午时分就要放光,方圆十里八村的人都能看到那耀眼的光芒。宝镜引来一些人的馋涎,就想方设法企图分享寨顶的权益。寨后有个施家沟村,居民分布河沟两岸,北岸属安(阳)汤(阴),南岸归林县。桥南李家大院的财主挖空心思想了个妙招,用金钱买通林县县衙,要按自然分水岭重新划界,以便获得围墙内后侧的地权。黄路坡原姓十八世人原立朝,以医为业,尤善推拿,又关心公益事业。当此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带头以“古存现状不得无故擅改”为由据理力争,被脏官屈押在案,长期不放。后逢知县换任,新太爷妇人忽患脱腮,多日饮食难进l。消息传至狱内,原立朝善心萌发,主动自荐能包治好,获准后为其略施手法,立愈如初。因此博得县太爷关心,细阅案卷,知有屈情,遂重新审理。再传李姓财主到庭,庭官不动声色问道“二次传你,可知原为何事?”李于仓促之间,以习惯心理应声而答“为黄路坡寨一事。”“好!”县太爷一声断喝,“既明事实,自认不讳,何必诉诸公案,退堂!”随即结案放人。原立朝为维护村寨立了大功。

       二、  宝 物 发 家

       世事难料,孰为因果?原立朝年老故世以后,其子原刘锁在一个年节的夜间,听有人在门外喊叫“刘锁,出来帮个忙”,刘锁毫无戒备,循声而出,从此杳无音讯。人们都猜是遭人暗算。之后,其妻拖儿带女迁居洪河村。民国期间政府曾一度号召垦荒,村寨因植被丰茂,保畄了一层厚厚的腐植黑土,被定为垦荒目标。村民在劳动中挖出了宝镜,因原立朝护寨有功,其后代又迁居外村,就公推其弟原立国代为存管。还有一件宝物,是原立国在老坟后土岗上翻地翻出来的,是一幅玉质的腰带,上刻一圈十二属相,活眉現眼,栩栩如生。至此人们都知道原立国家藏宝镜,玉带两件珍宝。原立国去世后,其子原文勤增置土地房产,不久就成了富裕之家。对此,村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到彰德府卖宝发了大财。其二是宝物会变,要啥有啥,善缘所致,就是来填沃人家的。其实原文勤本人是十分勤谨的,他老家门楼的斗板上就刻着“勤俭持家”四个字。

   三、 国 军 驻 防

      由于村寨扼控太行驿道,曾有一年多时间有一排国军在我村常驻,大概首长姓侯,所以都叫他们侯支队,一排三个班,分住三处民居。在老人们的记忆中,当时没有战争,可能军饷也有保证,他们的纪律还比较好,与老百姓关系还算融洽。个别士兵还帮村民干活,过年时,还搞些节目仪式联欢。直到日寇一来,他们在我村拦截不力,奉命到白象井追击,只打了一仗就溃不成军了。

 四、 打 李 守 训

       一九四三年,由于连年自然灾害和战乱搅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有一股杂牌军流窜至此,总部驻扎在施家沟,哨所分设在我们村寨及以东的几个山头。团长叫李守训,团副姓杨叫杨团副。据传他们是淮军的溃败残部,所以又叫他们淮串子。大概粮饷没有保障,就靠抢掠老百姓为生。他们纪律涣散,作风败坏,烧杀奸滛无所不作,一年多来,激起周围百姓普遍愤恨。那时候各村都有民间自卫组织“孙真会”,就秘密联合出奇不意对其围攻反击,仓促间杨团副弃村上山,并强逼部下负隅顽抗,最后在寡不敌众时被下属击毙,弃尸逃命。

    四、抗 日 英 雄

      我村就处在村寨南麓的山坡上。村庄上部紧靠寨前怀处,出过一户大财主。家有三顷地(在我们山旮旯就很可以了)和三个深宅大院。有一个两丈多高的大门楼,每天开门的声音能传到对面八里外的洪河村。旧时人们认为,门声越响,显示其家族的声望越高。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到民国时期就家道中落了。其后代有四子,老四叫原文明,为人处亊精明干练,抗日战争时期,被委任为“抗日破坏队”队长,专门破坏日寇的铁路,公路和桥梁等设施,有力地配合了正规部队旳作战部署。日军得知黄路坡是其老家,多次派飞机前来轰炸,由于院落紧靠山崖,飞机不便低飞,目标难以命中,却致使村民一死二伤。日寇的暴行更激起人们的抗日斗志。原文明又带领得力助手谷宝林,原文合在汤阴活捉一对日军夫妇,立了大功。被当时的政府邀请到东姚镇,骑马带花,锣鼓开道,聚众遊街以示表彰,被人们羡称为御街夸官,好不荣耀。原文明还注重对后代的教育培养,他的大儿子原守恒聪明睿智,六十年代是林县银行总会计。行内点钞比赛多次获奖,学习毛著能熟背四卷,点哪儿背哪儿,一字不落。

   五、民 难 村 殤

       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民主政权已扩展到我们这一带。黄路坡就是太行解放区的最东边,山后就是安(阳)汤(阴)国统区。双方基于临时兵力的强弱多次为争夺这座易守难功的村寨发生拉锯战。一九四六年秋后,我方根据i总体部署安排我村实行坚壁清野,要求各家各户把粮食和重要物品尽快埋藏隐蔽妥当,准备撤离。穷家难舍,虽然都不情愿走,但无奈于形势所迫,全村百姓在村干部的督促下肩挑背负,扶老携幼,成群结队一路西行。路过下郊,白象井翻西山到马大井。在快爬到岭上时被敌人尾追迫近,幸亏解放军五十团从水冶赶来及时掩护才免于危难。之后在马大井和小崔脑小住几天,就又从早阳岗翻西山过老里沟,洞上到西北泉村,有一部分又转到南窑村。当时吃的是上级供给粮食的大锅饭,住宿就挤在当地百姓家。长时间的患难与共,双方村民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关系,有好几家都结成了干亲(义父母,义子女关系)。整整在外生活了一个冬天,只到年二十七八才陆续返回故乡,随便搞些吃的过了个不见饺子的春节。那个时期出生的小孩起名都带个桃(逃)字,诸如桃生,桃成,桃妹,桃英等,现在都七丶八十岁了。

       当我方主动撤退后,敌人马上就占领了我们村寨。不管是属国民党哪一部分的,人们只管叫他们“胡掳队”。他们到村里肆无忌惮地翻箱倒櫃搜索有用的东西。粮食被食用,木材当柴烧,门板棚战壕,文玩器物掳掠尽光,发现可疑的痕迹就乱掀乱翻,整个村庄满目狼藉,十室九空。

六、地 雷 战

      在边区政府的指导下,我村民兵不断乘夜间回村侦察,见此状况,义愤填膺。民兵队长原忠蛟(解放后曾任东姚武装部长)骨干谷宝瑞,原立义等组织研究反击计划。因为寨上没有水源,生活饮用必须下山到村庄井里打水,就隐蔽在村南岭后瞄准射击。狡猾的敌人就改在晚上取水,民兵们地理熟悉,就乘深夜在井口周围和下山小路上埋了地雷,炸死炸伤敌人多名。这个事迹曾在五十年代出版的《河南民兵斗争故事》一书中有详细记载。

     一九四七年二月,太行军区发动汤西反击战,围攻鹤壁集,同时捣毁三十六个据点,我们这一带才得到解放,我们的村寨也从滚滚硝烟中重获新生。

       值此党建诞辰之年将至,我想仿习伟人毛泽东主席《清平乐》一词作结: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党建百年路迢迢,前程越来越好。/遥想洹上溪东,连年战火薰薰。今看故乡村寨,更加郁郁葱葱。

(本文历史资料承蒙该村多位高龄老人提供)

作者简介:一川,原名谷土生,东姚镇黄路坡村人。原东姚公社电影放映员,现为黄路坡村村医。为人善良,处事温和,爱好书法和写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