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 的 传 奇 故 事

 学亮书屋 2022-09-14 发布于湖南

我 的 传 奇 故 事   

1993年6月,我从湖南师大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我竟然跨进了湖南省信托投资公司的大门。

于是,有不少朋友好奇地问我:你一个外省人,是通过什么铁关系,撞进这家明显专业不对口的金融公司的?

我总是笑着回答说:我什么关系也没有!就连公司的张瑜总经理,也是我进入公司好久以后才认识的!

其实,这并不是一句假话。且不说我是地地道道的外省人,在长沙举目无亲;就是在长沙求学的三年日子里,我似乎也从没有认真想过毕业后留在长沙。并不是因为不喜欢,只是当时流行的是“孔雀东南飞”,我也就决心赶赶潮流,毕业后闯广东去。因此,好多次当我从老黄兴路穿行而过,公司办公楼外墙上“湖南省信托投资公司”那九个镏金大字不由自主地闯入我的眼帘时,我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有朝一日我竟会和她发生密切关系,结下不解之缘!

那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机会,让我认识并走进了公司?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我对她心存感激,难以割舍呢?

也许,是一种缘分,一种冥冥中注定的缘分吧!我常常这样想。

我能进入湖南信托,确实是颇有几分神奇色彩的。

读研时,我曾兼职担任过外省一份大型经济信息杂志的特约记者,美其名曰拓展人生阅历,其实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想通过发行刊物和组织广告,挣点零花钱,缓解一点求学生活的困顿。为提高征订发行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我找来电话号簿,从中挑出大大小小的经济部门,采取“天女散花”的战略战术,广寄自印的订单,希望能从中逮住几个订户。

于是,湖南信托投资公司收到了我的订单;

于是,我接到了一个来自公司、希望征订杂志的电话;

于是,我兴冲冲跑到公司,认识了公司信息部的陶国立经理。

当其时,雄心勃勃的陶经理正准备领衔创办一份高品位的信息杂志,故而对我所代办征订的那份信息杂志发生了浓厚兴趣,我的征订发行工作因此大功告成,同时因为陶经理也毕业于师大中文系,我们一下子又变成系友了,感情上自然亲近了许多。于是有空的时候,我就跑到他的办公室或者家里神聊海侃,聊师大也聊公司,侃文学也侃人生,对他的杂志梦,也不时发表一点“高见”,有时直至深夜还兴意未阑,当然也在他家蹭了好多饭吃和烟抽,唯一的回报,就是顺便瞄一眼正读高三的陶公子的作文。

如此过了几个月,与陶经理倒是熟了,只是我并没有冒出进公司的想法。虽然我对经济问题也很感兴趣,连毕业论文选取的都是商品经济的视角,但公司的财政、金融、周转金距我的唐诗、宋词、元杂剧隔得实在太远了,我怎么可能得其门而入呢?更何况我的梦想还是去远方!

转眼就是1993年的春节了。给导师拜年时,不知怎么大家就聊起了毕业分配的话题。虽然大家都信心满满,心底其实也有几分茫然。这时,师母忽然记起有人给她寄了一封信,是托她转给我的。是谁呢?我心里顿生好奇。接过信一看,竟然是湖南省信托投资公司的信封;再看笔迹,分明就是陶经理那刚柔相济的独特字体。我满怀狐疑地取出短笺,粗粗一览,就觉幸运感顷刻间涌遍了我的全身,导师和同窗们抢过信一看,也纷纷为我道起喜来。

原来,陶经理在信中告诉我,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他觉得我的人品、学识和能力尚可,因此有意引荐我毕业后到公司工作;并说公司领导十分惜才爱才,公司事业蓬勃兴旺,我若来司,必有用武之地;最后叮嘱我若有此意,就尽快整理一份个人相关资料,由他转呈公司。

说实话,至今为止,这依然是最令我激动和感动的一封信,即使当初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我似乎也没有这般激动,因为我觉得那不过是我八载函授苦读的必然结果,水到渠成而已。而这封信则完全出乎我的意外,所以我一直珍藏至今。我真的压根儿就没有想到,在等价交换、物欲横流大行其道的时候,竟然有一个萍水相逢的人,真的凭空抛给我一个天大的免费馅饼。从信的字里行间,我不但感受到了自身的幸运,更体味到了陶经理那金子般的心地;同时,对湖南信托这家看起来高不可攀的陌生公司,也顿生了几分好感,漾起了一丝敬意。这该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呢?

于是,我以最快的速度,精心完成了平生第一份求职简历,连同发表的长章短句,汇成厚厚的一本,专程送给了陶经理。我并没有因此就决定留在长沙进入公司,但对陶经理的这番盛情美意,我确是没齿难忘了!

递交简历以后,我到广东游学了一月。所谓游学,就是学校安排研究生在毕业答辩之前外出游历一番,拜名师,访名校,完善论文,精进学业。我因为论文写得比较顺利,导师也还满意,因此决定游而不学,直接南下广东,找工作去。庆幸的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研究生还算一个香饽饽,就业的形势远不似如今这般严峻,个人闪展腾挪的天地也还比较广阔,所以我的南方之行收获颇丰,有好几家体面的单位,像电视台、出版社、证券公司等等,都表示愿意接纳我。

揣着还算志得意满的心情,我回到了学校,并给月余未见的陶经理打了一个电话,既报平安,也告近况。我没有想到,正是这个电话,把我和湖南信托紧紧地系在了一起。

记得陶经理在电话的那一端平静地告诉我,公司老总对我的简历和有关情况进行了严格审查,决定同意接收我毕业后来公司工作,考核面试等环节就取消了;如果对学业没有影响,我现在就可以到公司信息部上班,参与杂志的创办工作。

我的心是第二次被深深地震撼了。我不知道我究竟有何德何能,承蒙陶经理如此热忱相助,更蒙公司如此信任和器重呢?我由此想到,陶经理带来的幸运固然可遇不可求,而公司厚馈的知遇之恩,我还敢奢望在别的什么地方重现吗?古语云“士为知己者用”,人生在世,孜孜以求的不就是能够得到别人的欣赏、信任和器重吗?现在这一切俱备,区区如我者,还有何求!

仿佛只是这短短的一瞬,我就做出了一个重大的人生抉择:毕业后不去广东了!明天,我就到公司上班去!

就这样,我跨进了许多人梦寐以求却求之不得的湖南省信托投资公司的大门。

进入公司大约半个月以后,一天我正伏案工作时,一位长者走进了信息部办公室。陶经理介绍说:这就是公司的张瑜总经理,外出学习回来了。我没想到大名鼎鼎的公司老总会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因此一下子没有缓过神来。张总笑笑对我说:你是小谭吧?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我早就看过你的简历,翻过你的文章,觉得你是个用得着的人才,才决定把你要来的!你们年轻人一定要好好干,今后公司的杂志、公司的业务、公司的发展就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了!

我还能说什么呢?唯有一个劲地对张总说:谢谢,谢谢!一定,一定!同时我也在心底对自己说,能进入这样好的公司,能遇上这样好的领导,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唯有加倍努力工作,才对得起公司和张总等领导对我的殷切期望!

转眼间,就是12年过去了。但是,对当年幸运进入公司这份难得的人生经历、对这个传奇一般的故事,我却须臾不敢忘记,并一直把她奉为至宝,珍藏在心灵的箱底。我深知,我的幸运并非上天所赐,也并非我有什么特殊能耐,只是因为我碰到了一家优秀的公司,遇见了一群非同寻常的湖南信托人。我常想,如果湖南信托没有这种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也没有这些惜才爱才的众多领导,我纵有三头六臂,又有哪一位命运女神会垂青于我呢?

与此同时,我也深切感到,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理念和这样的领导,才使得公司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满怀着希望和梦想,欣欣然扑进她的怀抱,尽情挥洒汗水,不断创造荣光,并共同成就了她的辉煌!

而这一切,不也同样是公司最可宝贵的财富吗?

于是,我决定敞开心扉,讲一讲我亲身经历的这段传奇一般的故事,并把它作为献给公司成立20周年的贺礼,以及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最美好祝福!

                                                        (2005年1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