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距离(下)

 学亮书屋 2022-09-14 发布于湖南

距离(下)

五一期间,一天午饭后,我踱进了附近一所中学门口的书店。书店规模不算小,只是没见一个购书的人,显得空旷又安静。
店中央多为考试等辅导性用书,靠墙和柜台则琳琅满目摆着不少古今中外名著,大体也都耳熟能详,心想孩子们应该还是很喜欢这些书吧!
正边看边想,紧挨着《海底两万里》,一本黄色封皮的《备考手册》引起了我的注意。仔细一看,竟然是《海底两万里》的配套考试用书。
回头再细看《海底两万里》,其左上角的第一行,也赫然写着“中考阅读计划”的字样。
服务员是位年纪轻轻的小姑娘。我指着《海底两万里》问她说:这书是单卖,还是要搭配《备考手册》?
服务员说:现在的孩子天上地下全知道,有几个喜欢这样的科幻小说?没有《备考手册》,这书就更卖不掉了!
我好奇地问道:莫非别的书也有《备考手册》?
服务员说:都差不多吧。
我顺手拿起眼前未拆塑封的《傅雷家书》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翻过来一看封底,虽没看见《备考手册》,却也真有标着“附赠”的《名著阅读导读手册》!
看样子,如今的教育,如今的学生,真是不考试不读书,为考试而读书了?
 

但在我看来,与几十年前什么书都没有的我们相比,现在的孩子不但有名著,还有导读,也是真够享福了!
问题是,孩子们喜欢这样的书吗?
不喜欢呢!现在不少学生,按老师要求买回去的书,其实翻都没翻过。服务员一脸无奈地告诉我。
似乎怕我不相信,她还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我听了,更加无语。
原来有一次,九年级学生中考刚离校,有位老师送来了一套崭新的书,是一本书信集,连塑封都没有撕掉。
老师说,这是一位毕业生走时留在寝室床铺下的。初中三年,这套书他没拆开,没送人,毕业时也没带走,直接丢在了寝室。
我说,看样子这孩子确实不喜欢这本书。你们,孩子们到底喜欢些什么样的书呢?
服务员说,孩子们还是比较喜欢新潮现代点的,生动有趣点的,像小说、故事、漫画等等。现在有些书,也实在太老,太脱离社会发展实际了。
站在旁边的朋友向我诉苦说:现在学校指定的课外书实在太差劲,好几本书我想强读,都读不下去,又怎能吸引住孩子呢?
突然想到了自己的《江流有声》。她似乎能满足孩子们的阅读要求,虽然是散文,故事却是有的,也还够得上新鲜、生动和有趣,不然哪有那么多师生喜欢呢?
问题是,教育部门不许可,学校和老师不能推荐,《江流有声》就只能徒唤奈何!

 
第一线的老师为什么不能推荐课外读物呢?我不觉产生了好奇,并侧面做了一点小小的调查。
原来,不准基层学校和老师推荐课外读物,大致有两个考量:一是为了给学生减负,城市主要是书包,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主要是金钱;二是防止有的老师为了提成,把推荐变成推销,触发廉政风险。
客观地说,这种考量自然不无道理。问题在于,也不能因噎废食呀!
比如语文,大略谁都知道,没有课外的大量阅读,仅靠课内的几本语文书,是肯定学不好的。而学生们虽然有课外读物,却是带着《备考手册》的课外书,而不是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又哪会有学习的兴趣呢?
在我看来,至少应该把部分课外书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自己,或者是第一线的老师甚至家长,而不全是高高在上的“专家”们!


至于担心书籍太多、学生负担太重,甚至有廉政风险等问题,其实完全可以有更好的管理办法。
比如老师、学生和家长都可以推荐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但其品种和数量,最后需由家校委员会集体决定;老师只有推荐权,是否购买,在哪购买,学生自主决定;老师的任务,是组织积极阅读、认真分享、大胆讨论、共同提升。
若如此,何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提不高呢?
若如此,又哪会有学生将书原封未动留在学校的憾事呢?
可惜我们在管理上,还是最喜欢“一窝蜂”,或者“一刀切”!
突然想起了1982年刚开始教书时,每天晚自习前,我为同学们朗读《高山下的花环》等小说的情景,想起了同学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求的眼睛,想起了班级创办的“图书角”……
莫非,那样的时代,真的远去了?!
我摇摇头,走出了书店。同时默算着,《江流有声》与孩子们的距离,到底有多远!(续完)





《学亮书屋》小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