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柴胡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瓜蒌根,黄芩,牡蛎,炙甘草 1)本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既可疏泄解郁,又可温化水湿。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发热,胸胁胀满,小便不畅,口渴,额头出汗,心情烦闷都可用。 ②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 1)这是寒药、热药杂用的方子。和解脾胃寒热之邪的代表方。脾胃阴阳不和,升降失序,中焦之气痞塞、寒热错杂,痰饮内生都可用它。 2)张某,男,32岁。平时喜欢喝酒,经常呕吐,大便塘稀,看他舌苔白,脉弦滑。诊断是酒伤酒伤脾胃,升降失调,痰从中生。让他服用此方一剂,大便泻出白色粘涎甚多,呕吐遂减十分之七;再一剂,再痞与呕吐俱减,又服两剂,则病痊愈。 ③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炮附子 1)本方清热痞而温阳气。一般来说发热容易汗出,但恶寒则难出汗。但如果是恶寒的时候出汗,反映了身体卫阳不足、温煦失司的情况,就可以用这个方。 ④黄连汤——黄连、炙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 1)胸中有热出现呕吐,胃中有邪气则会腹痛或下利。这种情况可以用黄连汤。 2)广州李某,经朋友介绍来找我,他说自己呕吐,腹痛,大便有红白粘液,里急后重。脉弦而滑,按之无力,舌红而苔白。诊断他这是寒热错杂之邪,用以黄连汤,前后共服六剂情况大有好转。 ⑤乌梅芄——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1)乌梅丸为厥阴寒热错杂以及蛔厥证的主方,虽寒热并用,但以温药偏多。 2)河源谭女士,36岁。说自己突然右上腹部阵发性急剧疼痛,四肢发凉,还出冷汗,时有偶尔,之前有蛔虫史。我看她面有“虫斑”,脉弦而劲,舌绛而苔褐。诊断为厥阴病的“蛔厥”。就给她用乌梅芄的方药改为汤剂,服用两级后不疼痛了,但仍有呕吐,而且几日未有排便,随即我转用大柴胡汤,服后大便正常,蛔虫也随着一起排出了。 ⑥麻黄升麻汤——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葳蕤、芍药、天冬、桂枝、茯苓、炙甘草、石膏、白术、干姜 1)治疗表邪内郁,气机不畅,上热下寒,阴阳不和之证。 ⑦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 1)适用于上热下寒的寒热致使的“食入口即吐”。 2)于某,男,30岁。盛夏的时候贪食冷饮,然后是上吐下泻,可谓是拉到虚脱,伴有心烦、口苦,舌苔虽黄而润。他这个火热在上寒湿在下,加上呕吐厉害,伤了胃气,诊断为中焦虚而寒热相杂。给他服用了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另外加生姜汁一碗,兑着药汤一起喝,服用后呕吐腹泻都止住了。 提示:文中提及方药仅供分享,切勿自行抓药服用,请在专业人士辨证后指导使用。 |
|
来自: 朱永林548cr9af > 《上热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