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成人的行为举止可追溯至儿童时期

 老树随笔 2022-09-14 发布于福建

1、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是潜意识中的,很难去改变。就像现在的我,怀疑自己不会与人沟通,而且是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一方面是抵触与外界更多的接触,不会主动去取得与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又有渴望融入外界群体,抵抗孤独的侵蚀。这种矛盾体是一种逃避社会却又有点渴望成功的例子。

一种说法是我们成人的行为举止和性格特征与儿童时期的精神发展过程有密切的相关性。也就是说成人的行为总能在儿童时期寻找到影子,而且还是对精神发展影响较大的事件,难以从意识中消除的。自己也还记得是什么事情。

2、儿童时期遇到问题的三种典型现象,一是通过向外界学习,发展自身的能力来解决问题。二是通过示弱的方式来寻求外界的帮助,以此来解决难题。三是尽量去避开这种问题,以自欺欺人的方式隐藏问题。不认为这个问题还是问题,没看到就不算是问题。

第一种是自强不息类型,能够以自身为中心,缺少解决问题的要素从外界获取并且学会、理解甚至精通它。第二种能够借力打力,以自身的优势出发借助外力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这个外力一般是成熟的一项成果,可以直接应用。第三种长大后如果不能克服内心障碍,将会一直处于一种精神内耗状态。

3、而且儿童时期的一个观念需要注意的,就是想父母多度索取“爱”的方式,潜意识或许存在父母或者大人必须要为孩子/小孩付出,以及因为我爱你们,所以你们也一定要爱我的想法。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世界就应该围着他们转,而这个世界就是那么几个人而已。

但如果儿童时期没有足够的注意力在孩童身上,则可能会通过一些行为来吸引大人的目光。但所做的行为方式可能是极端的,要么足够好的极端,比如从小学习优异三好学生、别人家的孩子;要么足够坏的极端,不好好读书,是个有名的捣蛋鬼,还混迹于社会。

4、儿童在发展精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常会阻碍或扭曲他们的社会感。这些问题可以被分为两类。第一类问题源于儿童物质环境的缺陷,比如经济、社会、种族或家庭环境的异常;第二类问题与儿童的身体缺陷有关。

尤其要关注的是身体缺陷的儿童,它要比普通儿童面临的生活挑战更大。因为需要克服自身残疾所产生的负面效果,以及外界给予的负面反馈,会影响儿童的应对外界的方式。可能会选择逃避、杜绝与外界环境发生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