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珞琭子古注通疏》第六章

 大道至简64382 2022-09-15 发布于江苏

第六章

 

其为常也,立仁立义。其为事也,或见或闻。

 

[徐注]五行者,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岳,在人为五脏。推而行之则为五常。常有可久之道,则乗乎仁义者[“人义者”不合]。《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人之道,非仁与义则不能立也。命遇金者必要木,有木者须要金,是谓有刚济柔仁而尚勇。遇此格者多贵。《赋》曰“金木定其刚柔”是也。“其为”也者,今术者将人生年月日时中支匹配 [“中外匹配”合义]吉凶作为也。或见者,年月日时上天元也。或闻者,支内人元也,甲在寅之类。又辰乃水土之库,戌火库,丑金库,未木库,辰中有乙是春木之余气,未中有丁是夏火之余气,戌内有辛是秋金之余气,丑中有癸是冬水之余气。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二十四气七十二侯分阴阳所主之事以定贵贱。〈此一句事最多〉,今术者看命而定吉凶,知见与不见之理,执法而善用之则为妙矣。

[疏证]从上面第四章“其为气也”、“其为形也”(仅见于释注本), 到第五章“其为有也”、“其为无也”,再到本第六章“其为常也”、“其为事也”,皆是对前面第三章依“运行则一辰十岁,折除乃三日为年”排出八字后对“精休旺以为妙,穷通变以为玄”之进一步阐述。非“精休旺”和“穷通变”,则不能理通“其为气”、“其为形”;“其为有”、“其为无”; “其为常”、“其为事”,而此“六其”是八字干支五行之六纲要。在把握“六其”前提下,始可开展下面诸如“崇为宝”“奇为贵”等一系列操作层面上之分析。何为“常”?“常”,往往代表一种事物或行为之恒量状态。“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行中木主仁、金主义、火主礼、水主智、土主信。《消息赋》原文只提到“立仁立义”是便于赋文句对称而已。正如仁义成柔刚相配,智礼则为水火既济。五行对应五常除在鉴定人品性格方面极为重要,它们之间对立面相互作用和碰撞更是提升命格层次之重上要因素,在这方面子平格局理论有突出贡献。“其为事也,或见或闻”如何理解?徐曰:“或见者,年月日时上天元也;或闻者,支内人元也,甲在寅之类。”指能见其形,为年月日时上之天元(干元)也;能闻其声,是四支内之人元(藏干),如甲在寅中之类也。又如辰乃水土之库,戌乃火之库,丑乃金之库,未乃木之库,也仅藏而闻之。又如辰中有乙是春木之余气,未中有丁是夏火之余气,戌内有辛是秋金之余气,丑中有癸是冬水之余气,亦匿而不见形也。随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二十四气七十二侯分阴阳所主之事以定贵贱。“此一句事最多”为衍句。既然藏干则是不见其形只闻其声,善术者在判断命象事理时,只有执法(掌握要领与分寸)兼顾到“或见或闻”,才能体会到吉凶了然心中之妙趣。

(第四、五、六章可参见下文第十二章“见不见之形,无时不有。抽不抽之绪,万古联绵。”)

[释注]王注曰,扬子曰:“道以道之,德以德之,仁以仁之,义以义之,礼以礼之,天也。合则从,离则散。”老氏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扬氏所谓五常合于道者也,老子所谓五常离于道者也。然以合离之义言之[“然合离义令言之”不合],其道一也。语道之全,无不在矣。夫天一以生水,水为精而精无杂[“水为精而精无”不合],所以主智,智不仁也。地二以生火,火为神而神无息,所以主礼,礼不义也。天三以生木,木为魂而魂无囚,所以主仁,仁不智也[“所以主人,不智也”不合]。地四以生金,金为魄而魄无相,所以主义,义为权也。天五以生土,土为意而意无旺,所以主信,信不变也。五行用而为“五常”,则道德仁义在乎其中。故曰“其为常也,立仁立义[“立仁义”不合]”者欤。五行达为"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萧,从作义,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天之五事,独思而作睿曰“圣者”,何也?盖土处于中宫,周遍无际,五行万物[“方物”不合]皆归之,而分体用。厚德载物,居中不用者[“居中不动者”亦合],土之体也。散在四维各旺一十八日者,土之用也。土禀冲和,气之所散而为稼,敛而为穡,万物归根复命,然后无思之思,无为之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故谓之圣也。圣字从耳以听之,从口以命之,思以成之,故终之于土。五常五事皆五行之变化,与人事[之]相通,人之情性去就,见闻动静皆不逃乎此数,故曰:“其为事也,或见或闻。”

李注曰,言五行为“五常[“太常”不合]也,木为仁,金为义,火为礼,水为智,土为信,立“五常”也。言五行为“五事”[也],视、听、言、貌、思,尔是五行之事,原在见闻之中也。[“尔是五行之事,见闻君见听也”不合。]

昙莹注曰,阴阳二气,弥满六合,物物得之,况于人乎?虽金木水火土之用,则宫商角徵羽在是而已矣。其为“五常”也,仁义礼智信。其为“五事”也,视听言貌思,可知也。

[疏证]王注中提到的“扬子”,应为“杨子”,其姓杨名朱字子,乃先秦时期之显学思想家和哲学家。杨子曰:“有道之环境就以道之方式去相处,有德之环境就以德之方式去相处,有仁之环境就以仁之方式去相处,有义之环境就以义之方式去相处,有礼之环境就以礼之方式去相处,此为天道。遇相合之环境就顺从,逢背离之环境就离开。”老子曰:“无道之环境就施之以德,无德之环境就施之以仁,无仁之环境就施之以义,无义之环境就施之以礼。”王认为杨子与老子之五常观点同是道、德、仁、义、礼(与儒家五常有差异),但在现实环境中运用仍有差别,前者一味强调“天道”对“五常”之环境影响,后者则随遇而安,不能行道则施之以德,不能行德则施之以仁,以此类推。故王注曰:“扬氏所谓五常合于道者也,老子所谓五常离于道者也。”但不论“合”或“离”,仅字义有所不同,其中它们所遵循之道理却同出一撤。并说“五行用而为五常”、“五行达为五事”。何谓“五事”?即“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 “常”,往往代表一种事物或行为之恒量状态;“事”,仅仅是透过 本质而呈现出来一种外在表像。“五事”又会产生五种气质和品行,即 “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萧,从作叉,明作哲,聪作谋,容作圣。”思、睿、圣三者次第列五,五居中央为土。土处于中宫,厚德而载物。土何为"稼穡”?《康熙字典》解为:“种之曰稼,敛之曰穡。”即农事,作为五行来看,播木火金水四气在四方,土居中央。故阴阳五行学说以气散为稼,气敛为穡,即万物作而复归根命,曰“无为”,亦曰“土”也。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故谓之圣也。'圣’(聖)字从耳以听之,从口以命之,思以成之,故终之于土。”所以“五常五事皆五行之变化,与人事相通,人之情性去就,见闻动静皆不逃乎此数。故曰:'其为事也,或见或闻。’”至于“夫天一以生水,地二以生火,天三以生木,地四以生金,天五以生土。”出自《易经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另外《尚书大传五行传》里有:“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以数字对于五行则一六为水、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十为土。“厚徳载物,居中不用者,土之体也。散在四维各旺一十八日者,土之用也。”是指辰戌丑未四季土气主事天数。按《三命通会用神经》统计:辰中乙木七日、癸水五日、戊土一十八日;未中丁火七日、甲木五日、己土一十八日;戌中辛金七日、丙火五日、戊土一十八日;丑中癸水七日、庚金五日、己土一十八日(参见书后附录:表九)。

此章王注对“常”与“事”作深度解析,尽管乃一家之言,但却是诸家中最为详细之阐述。

李、昙莹二注皆把仁、义、礼、智、信定为“五常”,视、听、言、貌、思定为“五事”。

[新雕]李注曰,言五行为天常[“太常”亦不合]也。木为仁,金为义,火为礼,水为智,土为信,立“五常”也。言五行为“五事”也,视、听、言、貌、思,亦是[“尔是”不合]五行之事,见闻则视听也[“见闻君见听也”不合]。

东疏曰,立常立义者,人事也。木多则立仁,金腐则义寡。或见或闻者,古今四序。戌为天孤,辰为地孤,丑为鬼孤,未为人孤。人在四孤,只是少时妨害。

[疏证]《新雕》李注“言五行为天常”与《新编》李注“言五行为太常”均不合义,应以释注本李注“言五行为五常”合义。《新雕》李注最后一句为“见闻则视听也”,较上文释注本李注与《新编》李注更切合原文“或见或闻”。

东疏认为,立常立义之类说法,皆对应人事而言。如木多则仁立,金腐则义寡,其余五行仿此。“序”即开头、序幕之义。《五行精纪》引用《烛神经》曰:“戌为天门,故戌曰天孤;辰为地门,故辰曰地孤;未为人门,故未曰人孤;丑为鬼门,故丑曰鬼孤。此是天涯地角,故为四孤之气。”五行之气,或透或藏,或见或闻,皆序幕于四孤,亦终墓于四孤。“少时妨害”者,乃早限困顿也。若人运限在四孤之地,有命书谓逢“财官锁闭少年,不发墓中人是也。”亦为一说。

[万版]五行,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岳,在人为五脏.推而行之, 则为五常,常有可久之道。《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 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人之道,非仁与义。则不能立也。《书》曰:“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五常、五事,皆五行之变化,与人事相通。人之性情去就,见闻动静,皆不逃乎此数。或见、或闻,如金木水火土则见,而官商角徵羽则闻;貌言视听思则见,而肃叉哲谋圣则闻。盖五行之用,至不可胜穷,非圆机明智之士,孰能精察而默识之哉?

[疏证]万注曰,五行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岳,在人为五脏,推而行之,则为五常,“常”就是长久不变之道。并用《易经》中“立天之道, 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来说明《消息赋》“其为常也,立仁立义”,体现人在仁、义、礼、智、信“五常”中之某种状态。从马王堆汉墓出土之帛书《五行》篇与郭店楚墓出土之竹简《五行》篇,则把五行归纳为“仁、义、礼、智、圣”。据当今学界认为, 此两本《五行》为同一本书,为春秋时代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子思所著。但为何后人称之为“五常”,并将“信”取代“圣”?学者庞朴认为先秦时期作为道德范畴之“五行”(仁、义、礼、智、圣)与阳阳学说之“五行”(金、木、水、火、土)读音有别,前者读wu heng 后者读wu xing,而五行(wu xing)以避讳而改称五常,乃汉文帝刘恒以降导致; 德行规范为五常并固定在仁义礼智信上,则是汉武帝董仲舒以后形成。虽然此五行非彼五行,正如五星五岳五脏对应金木水火土,仁义礼智信(圣)则是五行学说在中国儒家道德领域里之延伸。古代不但有“五常”,还有“五事”,如《尚书》曰:“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 听,五曰思。”故万注曰:“五常、五事,皆五行之变化,与人事相通。”隋朝萧吉《五行大义》中有专门“论五常”“论五事”之章节,学者可详之。中国历史流传下来之众多术数中,真正能够诠释人之性格品行之命术恐怕非四柱八字莫属。至于“其为事也,或见或闻”者,万注把“见”范围定在“金木水火土”和“貌言视听思”,把“闻”范围定在“宫商角徴羽”和“肃叉哲谋圣”,亦为一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