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不仅要减少欲求的数量,还要减轻欲求的强度。

 知本学社 2022-09-15 发布于山东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这句话的出处是《孟子.尽心章句下》。原文:“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意思是:修养自己的内心,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如果一个人欲望很少,虽然内心里也会有迷惑、疑问,肯定会很少。如果一个人欲望多,即使会有正当的念头和追求,同样也会很少。

上面的重点在“寡欲”二字上。这两个字是使动用法,即是“使欲寡”,让欲望不断减少, 是一个动态的词。如果单纯地理解成“欲望少”的话,毕竟还是有欲望的。另外,也不能单纯地理解成欲望少,还应该包括欲望的强度轻。如果一个人的欲望不多,比如就喜欢钱财、美色这两样,其它的一概没有兴趣,但是喜欢的程度已经成了病态,那同样也不是“寡欲”的范畴。

因此,“使欲寡”,就包括不断减少欲望、不断降低欲望的强度这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个人的心里不舒服,包括纠结、怨恨、舍不得、期盼等等,都是源于内心里的种种欲望和心念。当不了大官、赚不了大钱、肌肉不够强壮、皮肤有点黑等等,都是让自己的内心不能平静、舒适的原因。所以,孟子劝人们“寡欲”,就是养心的最好的方法。

颜回请教孔子“克己复礼”。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符合规范的东西不要去触碰。因为视、听、言、动的背后,都是内心里的欲望支配。因此,不合礼数的不要有所行为,就是为了克制这些欲望。这就是克己的功夫,亦是养心。

不仅儒家如此。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深知欲求都会搅动内心,让人迷失自己。所以,老子告诫世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佛家则是直接要求“禁欲”。与“寡欲”相比,显得更加决绝。其实二者虽有细微的区别,内在都是一样的,都是围绕心而来。“养心”与“修心”,说法不同,意思一致,都是针对那些无休无止的欲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