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大师 文/东篱 下定决心打开这套书,是因为爱极了封面的那一句话——大师远去 再无大师。 第一章里便领略了几位大师的风采,略记几件印象较深的小事如下。 王国维不肯当“官” 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之后,在吴宓的多番努力之下,请来了名重一时的王国维担任导师。 校长曹云祥想请王国维担任研究院院长,王国维以院长须负责处理院内大小事务为由坚决不肯接受,执意专任教授。 王国维的拒绝以及拒绝的理由足以令当今教育界许多人汗颜,大师何以成为大师?心无旁骛是也!做学问的人,如果削尖了脑袋往名利场上钻,今天想捞点名声,明天想谋点利益,无异于小猫钓鱼徒劳无功。 当然,任何事都不能走极端,从另一角度来说,在做好学问的同时,也并不一定非得“视金钱如粪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通过正常的方式谋生、让自己的家人衣食无忧,也是读书人的责任。据书中所记,王国维先生投湖自尽前进颐和园买门票的六角钱都是临时向同事借的,寒酸至此,颇令人感叹。 梁启超不想追责 除了自杀的王国维,第一章里另一位“远去”的大师是梁启超。 这位在清华演讲时留下“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精彩佳话的大师,因尿血症需要做肾脏切除手术,却被医生误切了健全的“好肾”留下了“坏肾”。 其实他心里应该非常清楚这完全是医院的责任,但他却坚持不追究,并写文维护医院和医生,或许,他明白即使追究也于事无补,而那个时代的中国太需要他所推崇的科学和进步事业了。 大师何以成为大师?懂得取舍是也!即便舍去的,是自己的生命。 赵元任不愿捐款 王国维离世后,同学会经过商议决定在清华学校内为他立碑纪念,师生们纷纷慷慨解囊,但国学研究院内,赵元任却“一文不名”。 此外,曾经为国学研究院的开办立下汗马功劳的吴宓也没有捐款,吴宓以经济困难为由进行了解释,但赵元任对原因只字不提。 在注释部分,作者分析了吴宓素常的大方,总结为“书生意气”,二人的做法看起来挺不近人情、惹人讨厌,但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何尝不是大师的另一种品质——坚持自我? 即便普通人也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太好,难道身为大师级别的他们会想不到吗?或许大师就是这样吧,只要自己认定的,那么虽千万人、吾亦往矣。 与众不同的规则 第一章的重心主要围绕“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创办始末,讲述了与国学院有关的人和事,其中最令人感慨的,一是研究院招聘的“四大导师”和讲师中,只有赵元任和李济有博士学位证书,而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都是无学位无头衔,但这并不影响其成为大师;二是研究院对学生的要求也明显体现出重学问而轻学位,使得仅仅存在了四年的研究院,毕业的68人均成大气候,作者岳南评价——“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极为罕见的成功案例”,这样的成功,不仅空前,估计也将绝后了。 无论是特立独行的办学规则,还是个性鲜明的导师,归根结底,所表现出来的,正是陈寅恪为王国维写的碑文中所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如今我们所缺的,正是这个。 2017.1.12 图书信息 作者: 岳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