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加大力度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框架体系构建,以及相应的评价工作

 渐渐见见 2022-09-15 发布于四川

前言

全面落实预算绩效管理对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充分遵循教育部发布的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意见,加大力度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框架体系构建以及相应的评价工作,从而真正实现预算与绩效管理的有机统一。高校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应抓住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要点,推动资源配置优化与高校治理机制健全,并通过完善框架体系来实现相应管理目标。

一、实施合理的预算绩效管理流程

预算绩效管理框架的构建是为了提升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因此需要以框架构建为基础实施合理的预算绩效管理流程,并针对高校实际情况落实动态化、递进化的预算绩效目标。具体来说,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预算编制阶段。在制定预算绩效目标的过程中,应充分加强其与预算指标之间的联系,进而构建出与之相适应的绩效指标体系,同时融入高校目标管理以及业财融合等方面内容。在此过程中,高校预算编制部门应以业务管理绩效目标为基础构建项目管理绩效目标,同时结合业务管理的具体情况完成绩效目标及指标的构建。其次,预算执行阶段。以往高校开展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大多会将重点放在既定预算绩效指标的落实情况上,随着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的不断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也在进一步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此情况下,高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预算执行率目标、预算合规性目标、突发情况应对目标、预算调整目标以及部门协作目标的关注,做到同时关注目标实现情况以及预算执行情况。

再次,绩效评价与监管。绩效评价是指对高校一段时间内的绩效目标实现情况设施分析与评估,并结合评估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在针对高校管理情况构建预算绩效管理框架的过程中,应不断提升对绩效评价环节的重视程度,以确保绩效管理的有序推进。而绩效监控是指对绩效目标实现情况实施监督与管理,保证其可以沿着高校发展需求推进,一旦出现不合理情况应第一时间予以干预与控制。对于高校来说,可以设定固定时间进行绩效监控,也可以根据需求随机进行。

具体来说,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和监控和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资金使用部门自身的评价与管理。随着预算绩效管理的推进,各资金使用部门需要将自我监督纳入到日常管理业务当中,同时定期开展相应的自我评价工作。第二,业务归口管理的评价与监管。第二层次的业务归口管理评价与第一层次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即针对业务归口管理有关内容实施综合性评价。在此过程中,这一层次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下需要对资金使用部门行为实监管,一旦出现不合规行为应及时指出并予以修正;对上则需要向上级部门汇报业务归口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情况,同时需要接受来自上级部门的评价与监督。第三,高校内部的第三方评价与监控。这一层次主要指的是预算管理部门以及绩效考核机构对高校的预算管理情况进行监管,同时由审计部门完成监管。站在部门性质的角度来说,这部分机构具有监督职能且是相对独立的,因而可以从第三方角度出发对预算绩效管理过程及执行效果实施监控或评价。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可以及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为后续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最后,评价结果的运用。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应实现有效运用,因此需要将绩效评价及监控的结果落实于各个管理流程中,为绩效目标的实现提供服务。与此同时,高校预算绩效框架还应在此基础上形成闭环管理,以实现预算管理各环节的优化。对于业务管理层面来说,高校在制定绩效目标和预算安排的时候应充分参考上一年度的绩效评价监控结果,进而以此为基础提升编制的合理性。相关部门开展业务归口管理需要参照评价结果来细化管理流程,而资金使用部门则应对业务发展方向进行明确,最大限度上保证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还应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高校的预算安排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落实合理的激励制度与约束机制,进而强调绩效评价结果对预算的影响。对于工作考核方面来说,高校还可以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部门和教职工考核挂钩,根据评价结果完成部门考核、人员任用、绩效评估等环节。同时还应进一步落实相应的责任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奖惩机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预算安排,从而最大限度上起到提升相关人员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其潜在动力以及增强绩效观念与责任意识的作用,促进资金使用效益的提升。

二、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事前评估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的事前评估大多是从资金的投入层面出发,通过构建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来规避财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效果不显著等问题。因此,高校需要实现绩效管理从事后向事前的转移,加大对资金投入层面的把控,并结合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预算绩效目标。

具体来说,事前评估主要针对三方面展开:第一,资金来源。调查数据显示,高校的资金来源大多为财政补助收入,而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推进,事业收入、经营性收入以及社会捐赠所占比例也在不断提升。在此过程中,需要对高校相关收入展开评估,结合相关规定从源头上分析收入来源的合理性,进而为后续绩效监控和评价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二,应用结构。在确定资金来源后还需要对资金的应用情况实施实时监控与绩效评估,通常可以将高校资金的应用分为教育、科研、行政以及后勤保障等支出。与此同时,高校还需要有效结合产出层面对其实施全方位监管,确保应用结构可以在高校资金分配、资产管理中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第三,增长比率。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而高校也需要对相关教育经费的增长比例予以关注,保证资金配置的有效性并对增长比例进行测算,进而以测算结果为依据实现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事中监控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的事中监控主要围绕支出层面进行,即高校在使用财政经费的时候应注重提升支出绩效,以实现支出配置结构的优化。一方面,结合高校支出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资金的支出主要围绕教学科研经费、师资培养经费、学科教育经费、校园活动经费等方面,高校应加强对这部分经费的监督,保证各阶段的资金使用目标得以实现。为进一步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在事中监控中还需要期间对支出结构的实时调整,从而落实强化的预算执行约束和绩效管理要求。另一方面,高校还需要进一步实现对资金支出结构和资源配置情况的管理,在对经费支出流向进行测算的过程中来判断其合理性,同时确保高校投入与支出的有效衔接。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事中监控的时候还需要将预算绩效目标设定与执行情况挂钩,为事后绩效评价的开展提供依据。

(三)事后评价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事后评价环节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第一,在对产出进行评价的时候,高校需要对产出数量和产出质量加以分析,其中产出数量包括优秀师生数量、论文发表数量以及固定资产价值占比等,而产出质量则包括毕业率、升学率等。上述指标不仅可以呈现出高校教育资源的使用情况,同时还可以与预算绩效目标联系起来完善管理制度。第二,从效果层面来说,高校可以从教学质量、教学满意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对教育资源运用效果实施准确评价。在对效果层面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高校还可以进一步了解预算绩效管理情况,从而为后续的预算管理与安排提供依据,为提升高校教育资源配置质量打下基础,进而充分发挥出事后评价的总结性与引导性作用。

结语

不论是预算绩效目标设定还是执行,最终都需要落到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衡量上,因此有必要依靠事后评价来实现对教育资源投入产出比的衡量,同时针对其中存在的偏差来对资源分配进行调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