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七点整,兄妹俩都睡着了。(假期不午睡。)睡前妹妹问我:为什么我小时候的一些事儿,我都忘记了。 听到这个问题我有些吃惊。因为白天,我突然想着,如果他们问我认为什么会遗忘的话,我一定告诉他们写日记的好处。 “因为人都会遗忘。如果我们想要记住一些难忘的,或者重要的事儿,我们需要写日记来记住。就像你们画画后都要写上日期那样。妈妈喜欢写日记,写了一抽屉的日记。”小午哥的画还是那样抽象。 鼓励之后越来越会画,虽然我看不懂,但我很想听。 “可是我们不会写字,那些字笔画那么多。”妹妹说。 “不用担心,你们只要画画就好。妈妈会帮你们写字。”我经常满脑子都是笔记本的样式。我想自己设计个本子给你们,专门涂鸦,记录童年。 大概是前天最后一次作文课,我一再向孩子们强调:要相信你能写,要想象你有个读者,要用文字打败时间。 我这么叮嘱学生,自然也计划着告诉给两个小的。 有一天,我家老大突然看到一本她曾经扔进垃圾桶又被我偷捡了藏起来的日记本,笑着却又再次扔进垃圾桶:我怎么有那么沙雕的想法,好尴尬。 当然,我再次偷偷地收藏起来。 那些日记是成长的礼物,岁月的财富! 今早早餐过后,招呼三个娃和我一起练字。因为我的纸和笔都被两个小的抢去了。又看到老大练字没有我期待的状态,于是我开始假装无意地闲聊。 “为什么以前的人(汪曾祺)总是很厉害?人家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开始教。一开始就上《论语》,每天讲一两张,然后再让他练字。” 老大字丑。她上一年级之前跟现在的弟弟妹妹一样,只是好奇地画字。上了一年级,老二们刚出生没多久,我们恨不得三头六臂,根本顾不上她。不知道是不是错过了“关键期”,总之不会主动想练字,更别说坚持。 老母亲本来就随性,也不喜欢强迫,只好自己练,期待“潜移默化”出效果。 老大漫不经心地,随口“嗯”的一声,我已经知道她不想听。她到了开始嫌弃老母亲唠叨的年纪。她满脑子都是她的涂鸦。 就在刚才,我打算写这篇之前,我去了她房里。看见她又在画新的画。一脸兴奋地分享着涂鸦的感受。那个花了两天的猫男应该放弃了吧。 “我要一开始就营造一种氛围,让人生气烦躁的氛围。就像天气很热,太阳炙烤大地,行人被晒的有气无力。街边小卖铺的老板抽着烟,皱着眉,冒着汗。正好路过一群学生,抱怨着天气,却没有停下来,快速经过……不对,这还不够让人烦躁……要怎么描述才行?”(我很肯定,原话比这多,有我在意的描述细节和感受的能力。) 这是她突然又有“灵感”想要的开头。不过文章十有八九流产了。 “我本来要画这猫男,他双手不应该是捧着的,应该……”这是她中午用一脸兴奋的表情在跟我描述她画不出效果的的神情。 想到这些,我想,就随她吧。放弃我想要她写日记的念头。嗯,这是我第N次放弃。 是我有执念,总觉得没有用文字表达下来的就是有缺憾的。虽然我深知,输出的方式并非文字一种,图画、音乐、舞蹈、摄影、视频等揭示。 最后,依然要自我安慰。我从我这两天阅读的书里找到不严格要求孩子的“借口”。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17岁之前从未上学,通过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之后上剑桥大学,去哈佛访学。她有个很会讲睡前故事的老爸,故事来自《圣经》。 保持输入,静待输出~当然,别忘了“聊天”,互相分享吧。(她为了向我推荐一日漫,煞费苦心,提出我看她推荐的12集日漫,她看我推荐的三本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