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俄乌战况最新解析

 冬天惠铃 2022-09-16 发布于湖南

俄军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已经来到二百零四天了,依然没有拿下乌克兰。俄军的战绩真的是乏善可陈了。

昨天一天,乌军虽然只击毙二百俄军,但是消灭了俄军二十多辆补给车辆,还击落了四架飞机,战果依旧辉煌。

我想到现在这个时候,就算是墙头草也应该知道该往哪边倒了。因为乌军在哈尔科夫的优异表现,欧美在加大对乌克兰的援助力度。除了给武器之外,还帮助训练军队。

丹麦表示愿意在本土训练乌军,还有加拿大,昨天有个消息,西班牙国防大臣罗夫莱斯宣布,作为西班牙对乌克兰援助承诺的一部分,西班牙将在位于萨拉哥撒的军事基地对乌克兰军队进行训练。

甚至连一直被指责援助力度不够的法国也表示,将向乌克兰交付一批二手TRF1牵引式火炮,这种火炮无法和海马斯相提并论,但依然比俄军的老古董要好。

现在在发达国家眼里,乌克兰的胜利只是时间问题,该讨论的是,战后重建问题,还有把俄罗斯去帝国主义化的问题。至于俄军,因为在战场上的溃败,征兵越来越难,几乎只要有手有脚都要,甚至跑到监狱里去征兵,就这还完不成征兵任务,你说这还怎么打仗呢?这一仗过后,就别说什么“战斗民族”,“世界第二军事强国”了。

在2月24日开战之初的时候支持乌克兰的人,都是值得敬重的,因为他们有独立思考能力,没有被带节奏,没有墙头草随风倒。如果你的朋友里有很多这样的人,那你应该值得自豪。

至于那些助纣为虐的人,应该好好反思下自己的信息来源了,是不是不够广泛,没有兼听则明。被骗一次,还说的过去,总是被骗,那就值得反思了。是不是认知能力有问题呢?还是价值观已经和世界主流格格不入了。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开战之初,俄军善意进入乌克兰,乌军恶意抵抗。现在是俄军胜利撤退,乌军仓皇进攻。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演总统,成总统,终于成为英雄和国父,而假扮硬汉的,现在却已经成了一个笑话。所以看人还是要看本质,不要瞎起哄,演员怎么了,演员是值得尊敬的职业。

昨天泽连斯基跑到了光复不久的哈尔科夫伊久姆,表达了自己对前线士兵浴血奋战的感谢,他看望了伤兵,和士兵合影,没有一点架子。这是真正的大无畏精神,是真正的英雄。和开会时坐的椅子离开下属几十米的那位不可同日而语。有这样的总统,士兵当然会拼死作战了。

有些士兵甚至选举的时候没有投票给泽连斯基,现在也对他心服口服了。战争是最考验一个人的,能揭示一个人的本质。自从泽连斯基拒绝离开,坚守基辅那天开始,他就已经被载入史册,成了英雄。

至于那些一贯抹黑泽连斯基,抹黑乌克兰的媒体,真的是没什么好说的。睁眼说瞎话,只会让人鄙视,让人齿冷。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英雄就是英雄,再多的傻子和坏蛋诋毁也没用。

泽连斯基敢于放权,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不是完美的,没有料到俄军敢大规模进攻基辅。但是之后他的表现堪称完美的战时总统,向全世界展现了什么叫勇气和力量。他坚守了良知和原则,所以才有那么多国家,那么多人支持他。

一个人活着要有骨头,人不仅有生命,还有使命。你有了骨头,很多人都会帮你。如果你自己跪下了,那别人还怎么帮你呢?有人害怕核武器,这是情有可原的,但其实俄军的核武器压根就不先进,技术十分落后。而且那些过惯了奢侈生活的富豪们,怎么可能有勇气按下核按钮呢?其实他们比穷人怕死多了!

这几天乌军正在消化哈尔科夫的战果,没有大规模进攻,但是情况对俄军越来越不利了,别尔哥罗德市民抱怨,一辆载有死者尸体的车已经停留了一个星期,腐臭味蔓延到了街区。乌军继续破坏俄军在赫尔松的后勤补给线和弹药库。俄军只能炸民用设施泄愤。海马斯他们是炸不着了。

在新卡霍夫卡,海马斯又大显神威了。我相信战争会以一方的彻底失败结束。时间会告诉我们,绍伊古有没有一战封神。到底谁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最后说一个巴拉克利亚的事情,乌军刚收复巴拉克利亚,就开始给当地老人补发被占领期间的退休金。泽连斯基甚至还道歉说,我们之前根本无法支付养老金,以后所有收复领土上的退休人员都会得到补发。

这样文明的,讲信用的民族,怎么可能被战胜呢?现在小卡德罗夫说要总动员,但其实这只会加速失败罢了。连匈牙利都因为绥靖受到欧盟的压力了。哈萨克斯坦的托卡耶夫都反水了,真的是大势已去了,接下来做的,就是些收尾工作了。该打的牌都打光了,是时候结账了。善良的人是有福的,有公义的冠冕戴,无知的,邪恶的人,终究会遭到报应,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文明必将战胜野蛮,不论野蛮多么强大,多么不可一世。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打仗就是比技术,比信息,不是比谁人多,更不是比谁的嘴炮更猛!嘴越硬的人,在战场上越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