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川黔交界的岩桑沟猪神庙

 古蔺同乡会 2022-09-17 发布于四川
川黔交界的岩桑沟猪神庙
罗  树
旧时科学不发达,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不能用科学解释,只得把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归给神灵的保佑,寻找寄托。时代变化了,我们今天或许还会嗤之一笑。然而,所谓迷信也许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支撑,维系这千百年来的发展。

川黔分界沟的永乐岩桑沟
不同地方不同时代,都修建一些庙宇,是人们烧香敬奉,求神保佑的地方。古蔺永乐和习水醒民交界的岩桑沟兴桥,往贵州方向的坡上三百米古道旁(今贵州醒民镇马蹄村),就有两间土屋建筑,里面供奉的是“猪神”,当地人称为“猪神庙”。

贵州马蹄坳村民介绍他们的猪神庙

庙内酷似猪睡觉的石头成为神灵
据当地老人说,这座庙修建的时间不长,是民国年间所修。据2000年重修铭文《猪神大显圣》碑文,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古蔺杨晓巨和许商人一行赶了几十头猪经过岩桑沟桥后,进入贵州地界,爬坡半华里就道此地歇气。他们休息了一会,这群猪就睡下就不走了。他们想尽了办法,用随身带的苞谷籽来逗,这群猪看都不看,还是不走。突然,他们发现这里有一个大石头,形状还真就像猪睡觉一样。杨、许二商人联想到神灵才如此神通广大,就自言自语对这个石头说:“莫非你就是猪神,如你是猪神,那我们把这趟猪赶到土城卖后,买雄鸡红头布回来敬献菩萨”。此话说了不久,有一头猪嗷嗷两声,几十头猪好像听到了命令,你呼我,我呼你,一会都爬起来了。商人们赶快赶着这群猪往前面的坡上爬去,他们觉得是许愿后猪神“显圣”了。
两位商人到土城把猪卖了后,按照自己的诺言,诚心诚意地买了雄鸡和红头布,回来路上恭恭敬敬地放在这个石头上。从此以后,赶猪的商人们都这样做,周围的老百姓也希望自家喂猪顺利,也来烧香。一传十,十传百,川黔两省边界老百姓都知道了这件事。当年,马蹄坳王若古、王树生、曾丙安等人共计化款二十元大洋修建庙宇。自此,“每年杀雄鸡千余只,解救了喂猪人民的灾难,广大人民群众拥护。”
解放后“破四旧”运动中,这座猪神庙被毁,但周边人们为求神灵保佑,还是去悄悄去烧香。改革开放前,这条道依然是古蔺往贵州方向赶猪卖的一条交通要道,因教育文化不普及滞后,小贩们也还有求神保佑的思想,于是又经过三次(培)修建。最后一次是2000年,碑文上写的承头人是曾宗宣、曾宗孝、曾银辉、曾福辉、曾宗平、刘光华、袁绪昌、王代福、冷文先。化首有杨华彬、王代福、李少成、冷文先、王世康、曾辉福、曾宗宣、刘光华。书写是刘光华,匠士曾银辉、刘光富。
而今,当地老人们都还很相信这个猪神庙,很多人每年都来敬奉香火,许愿保佑自家所养的猪。近年来,由于国家实行义务教育,普及文化知识,年轻一代文化知识提高了,他们相信的是科学,不相信这种“迷信”,加上该庙周围都是树木,很少有人去烧香了。今庙的周围是刺草丛生,庙宇藏在绿荫之下。
以“猪”奉为神像的猪神庙,成为一个时代的民俗风情。这是一个落后时代,乡民积极向上向往美好生活愿望的追求。对这些特殊的庙宇,我们可以人类发展史上的一种文化现象。
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烙印。这座庙,见证了当地古道商旅繁荣,是古蔺一个时代和贵州土城的贸易记忆。近二、三十年来的飞速发展,古道是无人问津,古蔺出省靠步行进出的历史结束,撵(赶)猪卖、背盐巴这些历史,只是停留在上一代人的记忆里了,随着时代往前,将会消逝得无影无踪。

文字:罗树

图片:罗树

编辑:采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