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它由7000斤玉石打造而成,入选九大“镇国级”国宝,被道士当成咸菜缸用了300年

 攒破烂儿的 2022-09-17 发布于浙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来流传下的文物等国宝也是不胜枚举。

从各个城市的博物馆里,我们可见中国文物藏品一角,但是在这些文物出土和发现之前,却常常不被重视。

其中,举世瞩目的“渎山大玉海”就是其中之一。

“渎山大玉海” 又名“大玉瓮”、“酒海”,由一整块重达7000斤的黑质白章的巨型玉石雕刻而成,高0.7米,口径1.35~1.82米,最大周长4.93米,重约3500公斤。

“渎山大玉海”体略呈椭圆形,周身雕刻有波涛汹涌的大海,在海涛之中,又有龙、猪、马、鹿、犀、螺等神异化动物游戏其间,整体描绘的是一副活生生的龙宫世界景象,神秘莫测。

图片

渎山大玉海,曾被权威杂志《国家人文历史》评选为九大“镇国级”文物。

其他的八大国宝级文物分别是:太阳神鸟金饰、西周利簋、秦石鼓文、《孙子兵法》竹简、《平复帖》、《五牛图》、真珠舍利宝幢、定窑孩儿枕。

然而这件伟大的珍宝,在人们发现之前,却是用来腌咸菜的。当时这件宝物,藏于真武庙的道观里,道士们不知道他的来历,觉得腌咸菜最好,于是被尘封了300余年。

直到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真武庙重修时,才发现石钵实为玉制,于是将菜掏出,清洗干净,在里面储水,并放入山石,以示南海普陀之意,置于观音大士前。

图片

其实,这件旷世闻名的世界第一大玉器作品,是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制作的,制作玉器的目的是其一是为了反映元代国势的强盛,其二是忽必烈用来贮酒的巨型玉器。

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在建大都时,以金代的琼华岛为中心,将琼华岛改名万岁山,于山的最高处建起广寒殿,大宴群臣。

元人向来豪放不羁,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为此,忽必烈命数十名工匠,花了五年时间,将一块整玉雕成一巨大酒瓮用以饮酒作乐,并命名为“渎山大玉海”。

图片

“渎山大玉海”,从名字上看,这就是一件玉器;海就是容量大的意思,我们常把比较大的碗叫做“海碗”,就是这个道理。那么为啥叫“渎山”呢?

现在比较统一的说法是,渎山大玉海的“渎山”二字,通假“独山”。

独山位于河南南阳的西北,是中国传统的玉材产地。独玉质地坚韧致密、细腻柔润,色彩斑驳陆离,常常是由两种以上的颜色组成的多彩玉。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时间比较短,只有不到100年的时间。元朝灭亡后,元大都被毁,这件大玉海当时放置在广寒殿,幸运的是广寒殿被保存了下来。

图片

明万历七年(1579年)端午节的前一天,广寒殿失火,继而倒塌,“渎山大玉海”被紧急转运了出去,搬到了皇家的御用监。御用监,就是专门制作宫廷器玩的地方。

清朝时,御用监改为道观,为真武庙。这时候道士们不知道他的来历,将他用作腌咸菜的大缸。一直到后来真武庙重修,才被再次发现,但是仍没有人重视他的价值。

直至乾隆年间,赐居在这一带的翰林院学者来庵里游玩,看到这一不凡的玉器,认为绝非民间的器物。

查阅资料后才知道,这件器物就是丢失数百年的元代广寒殿前的大玉海。

图片

翰林学士报告给乾隆,乾隆十年(1745年)命内务府拨银十万两白银买回了这件玉海。至此这件藏品才登上大雅之堂。只是乾隆不喜欢玉海外的雕刻花纹,先后命人重雕了4次,于是就成为了现在的样子。

此外,乾隆帝还为这件国宝亲笔题写了三首诗,命人镌刻在玉器的腹壁上。这些诗作还配有序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件玉器的来历和流传经过。

读者们,关于“渎山大玉海的故事”,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