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大概念”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凌宗伟 2022-09-18 发布于江苏

【异史氏曰】厦门欧阳兄留言说关于大概念教学与大单元设计对老师们来说设计起来相当困难,一般一个课时要花5~6各课时去设计。他说看了我的《拿来主义》的教学回顾,希望我能给他们工作室的老师们聊聊。我那堂课的设计岂止用了5~6各课时噢,花了整整两天,到课堂上发现有些预设的要求太高,整个设计的任务也偏多,一课时完成不了,现场果断做了调整的。

为什么如此麻烦,问题出在课标就没有讲清楚什么是“大概念”,也没有提供示例,我只不过是根据《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所说的:“大概念就是一个概念、主题或问题,它能够使离散的事实和技能相互联系并有一定意义。下面是一些例子:适应;形式和功能在系统中是如何关联的;数学中的分配律;通过有用的模型来解决问题;定义正义所面临的挑战;作为作家或演说家关注观众和目的的需要。”的意思自己揣摩,在《拿来主义》做了一些尝试,但没明确告诉学生及读者这就是“大概念”教学。

要理解“大概念就是一个概念、主题或问题,它能够使离散的事实和技能相互联系并有一定意义”问题在如何理解“离散”与“相互联系并有一定意义”。简单地说,离散的意思就是不连续。一般学的数学的数据范围都是连续的,比如初高中那些函数,通常都说在某某区间内。而离散数学就是不连续的数,比如:1和2,中间的如1.1,1.11,1.1111等数都没有连续。语文中学科的不连续是最为特出的,譬如教材的同一个单元的课文就是“不连续文本”。但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学习本单元,以'学习之道’为核心,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要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重点的方法,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学习之道”在这里就是大概念,或者说就是通过“学习之道”将这个单元的课文整合起来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就要围绕“学习之道”来思考与组织。其意义就在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至于如何从具体的课文中学习“学习之道”则需要我们依靠自己的个人认知去定位,去引导学生思考。我的认知告诉我《拿来主义》可以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出发来设计与实施。但这只不过是“学习之道”中的“一道”。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中“发现大概念的更多建议”提出了发现大概念的五个建议:

“1.仔细研究内容标准。许多标准陈述或者暗示了大概念,尤其是在内容标准列表前面的描述性文本中。”譬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任务群6 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提示”“(1)以专题性学习为主要方式。选择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历史或当今社会中学生共同关心的话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阅读古今中外典型的思辨性文本,学习并梳理论证方法,学习用口头与书面语言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驳斥错误的观点。”

“2.在标准文档中,圈出反复出现的名词来强调大概念,圈出反复出现的动词来确定核心任务。”譬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任务群6 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表述:“(3)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中的“讨论”“辩论”“理性”等词语。

“3.参阅现有的可迁移概念列表。”譬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任务群6 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表述:“(1)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中的“分析质疑”“多元解读”“思辨能力”这几个关键性词语

“4.对主题或内容标准提出以下一个或多个问题:”
我提出的几个主要问题是:
本单元是谈“学习之道”的,《拿来主义》属于“学习之道”的范畴吗?如果是,理由有哪些,如果不是,又有什么依据?
尼采不是太阳,煤也不是文化,用尼采与煤跟中华传统文化类比合适吗?
文中涉及的古画和新画以及京剧属不属于中华文化?如果属于,那么是精华,还是糟粕,还是两者并存?
“送来”的是不是全是外国文化中的糟粕?“自己拿来”的是不是一定全是外国文化中的糟粕?这两者存在不存在“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状况?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大眼光,自己来拿!”去掉“运用脑髓”“放大眼光”行不行,为什么?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从逻辑的视角看是严格的论证吗?为什么?

“5.从相关且有提示性的一对词组中产生大概念。这个实用的方法具有两个优点:(1)它表明必须进行各种探究(例如,比较和对比);(2)为了让学习者理解这些概念并发现它们的有用性,该方法建议学习者要不断反思。”关于这一点,我以为我在《在具体课文的“教读”中引发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一文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我想说的的是,“大概念”教学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事,自己没有整明白是不能拿学生当试验品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