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谷丰 (2021-11-02 首发在新浪博客) 高潭,是红色的高潭,这红色是革命的火焰映红的,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在那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高潭是革命老区,是东江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和心脏,被誉为东江红都。一幅幅历史画卷,一座座历史丰碑,无不展现高潭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牺牲,留下了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 阿堂如数家珍的告诉我们他家乡的光辉革命历史,带领我们瞻仰了的红色文物和革命遗址。
高潭是全国较早开展农民运动,建立农会和农军,建立全国最早的苏维埃政权—高潭苏维埃政府,高潭老苏区革命纪念堂在镇南头。
马克思街和列宁街,1927年11月,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决定命名高潭圩老街和新街为马克思街和列宁街。这是中国革命史最早以共产国际领袖名字命名的街道。现已对两条街进行了升级改造,统一房屋贴面和道路。改造就像老物件去掉了包浆,失去了那份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感。
列宁街
高潭镇政府和镇党委位临高潭老苏区革命纪念堂
高潭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镇北头,梯形方柱体,正面刻“革命烈士纪念碑”,后面护岭两侧嵌刻有“英名垂千古”“浩气贯长虹”的石碑,左上方刻烈士英名。高潭在革命战争中牺牲2800多位英雄儿女。
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如两块磐石代表革命精神,大台阶、亲水广场代表革命的历程。馆内有红色革命内容布展、历史照片展示、图表展示、歌曲展示、艺术品展示、文物展示和历史景观展示。
高潭革命老根据地烈士纪念亭
东江干部学院
中洞改编雕塑坐落于高潭镇中洞纪念广场,正对百庆楼。1927年10月,南昌起义军第11军24师余部1200余人到达中洞村,根据中央南方局指示进行了改编,换旗换番号换装,建立党组织和士兵委员会。从此,东江革命根据地有了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
百庆楼为东江特委、东江革委、红二师部旧址,原为戴姓民居,始建于清末。东江第一次武装起义胜利后,为保存实力,农军主动撤出县城,10月,红二师师部也设在百庆楼,百庆楼集党政军领导机关于一地,成为东江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楼内展览有张善銘、董朗、颜昌颐、王备、刘琴西等领导人的卧室及警卫室、厨房、储藏室分别陈列文物。张挂组织机构序列、领导人像及简介、文物图片等。
红军井原为中洞戴姓居民饮用清泉小井。为方便群众用水,红军战士在百庆楼左侧挖成了一口很大的深井,上井为半月型,供饮水之用,下井为四方型,为洗嗽、洗菜之用。当地群众为了纪念红军亲人,将这口井称之为“红军井”。
红军磨,1927年10月,南昌起义后叶挺贺龙余部进驻中洞后,粮食供给成为部队急时之需。中洞军民搭起了一排土坯瓦房,安装上磨谷的陇磨、臼对,把稻谷加工成大米,解决了部队大米供应问题。磨房约10平方米,室内放置了象征性的大米加工器具。
湖山书舍,原为戴姓私塾,始建于清末,名曰“湖山书舍”。1927年9月,东江第二次武装暴动取得胜利后,东江特委、东江革委将没收《陆安日报》报社的印刷机器运进湖山书舍办起印刷厂。主要印刷文件、布告、传单。出版《布尔什维克》、《红旗》、《海陆惠紫暴动简报》等刊物,还印制了我党最早的纸质党证,为宣传东江革命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甘溪党支部五名党员雕塑广场,1933年,高潭革命斗争进入了最低潮时期,区级苏维埃政府政权丧失,众多党员和群众被杀害。甘溪党支部朱远平等5名党员,仍隐蔽在甘溪牛栏窝一带坚持地下活动,并秘密寻找上级党组织。他们以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经历了血雨腥风的考验,诠释了对党的绝对忠诚。
重走红都红军路,再写时代新华章。依托高潭优秀的红色文化基因,秉承红色革命传统,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
红歌台
一路向前拓展营地
老班长民宿
阿堂还带我们游览了响水瀑布和灵峰寺。
灵峰寺
晚上,大家为萍姐庆祝75周岁大寿,老伴为姐订购了生日蛋糕。
那两天,萍姐陶醉在温馨的港湾里,洋溢着无比幸福的笑容。儿子首先来电祝母亲生日快乐,送200元红包。接着,儿媳送上康乃馨和200元红包。第三个是女儿发来打架子鼓唱祝福歌的视频,伴一万元红包。第四个是女婿发的7500元红包。小孙女也不落后,下课后来电祝福奶奶生日。 萍姐不缺钱,老两口除了退休金外,每月还有龙岗房屋的出租钱,可贵的是儿女个个孝顺和家庭浓浓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