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叙述】三十辐共一穀,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翻译】三十根辐条聚集在车轴上,就有了车轴中心的空虚之处,如此车子オ能正常运行,也就有了真正的作用。 搅拌并揉捏泥土,将它做成器皿,而器皿有了中间空虚的地方,才能盛放东西,这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修建房屋,让整个房屋之中有足够用来摆放家具并居住的空间,这才有了一个房屋真正的作用。 由此可见,如果对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进行改造,就会使这些材料本身产生作用,而改造材料时出现的许多看不见摸不到的元素也会产生作用。 在有形与无形相互依存的同时,发挥的作用也是相互依存的,人们往往用有形的物体来制造无形的元素,在使用之时无形的部分往往更加被人需要。 【精解】这一章,老子用“车”“器”“室”做比喻,来生动形象地阐述了“道”的“有”“无”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老子看到世人只重视“有”而忽视“无”,而“有”“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而且“无”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不过不容易被一般人察觉到罢了,于是老子特意在这一章将“无”的作用彰显出来。 在老子看来,所有对“有”的部分的改造,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无”的部分作用。比如将三十根辐条穿在轴套上,就是对“有”的部分的改造,这样反而有利于发挥中空的轴套“无”的作用,车子才能发挥奔跑的作用。 用泥土捏造成器皿,也是对“有”的部分的改造,这样才能发挥中间器皿“无”的作用,器皿才能承载东西。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就是对“有”的部分的改造,这样才能发挥中空的房屋“无”的作用,容人居住。 “道”就存在于“有”“无”对立统一的关系中,或者说,“道”本身就有“有”和“无”这两个对立面,人可以看到“道”“有”的一面,即“道”生发的姿态万千的自然界,但人却看不到“道”“无”的一面,即对立统一的规律,只能去领悟,肉眼是无法看到的。而只有看到“有”“无”这对立统一的两面,我们才能真正体悟“道”。 人们通常认为空无是一文不值,毫无用处。老子思辨:认为空无也有价值,是有用的。“用”的甲骨文字形,像桶形。桶有一定的空间,可用,故引申为用。 “用”本义:使用,采用,引申为功用、作用。最常见的用法是用作动词和名词,作动词时可以表示便用、利用;作名词时则一般表示用品。本章里的“用”是功用之意。 “有”与“无”“体”与“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并进一步阐释第一章和第二章的“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时间是金钱,空间也是金钱。 老子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有一定的利害关系。空无不是毫无价值,空无也会对人类有意义。空无常常胜过实有,也会无而有之。虚无和实有相反而又相通、相成。 这些是老子很早就掌握了的哲学观念。俗话讲,时间就是金钱。本章经文告诉人们,空间(包括海洋空间)也是金钱。空间有用,就有商业价值,因此是值钱的。 中国历史上有过缺乏海权意识,遭受海权沦丧的耻辱,这些惨痛的历史教训让我们明白必须要捍卫海权,建立正确的海权观,这也是《道德经》的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