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榜题名〉赏析(34) · 清朝 进士 孙智敏

 mengk4fz0yyf5h 2022-09-19 发布于海南

孙智敏简介:

孙智敏[清朝](一八八一至?)字廑才,斋名知止居,杭州人。光绪二十九年(一九o三)进士,入翰林。曾任浙江高等学堂及两级师范学堂监督(浙江大学笫七任校长)。喜藏书。三十年代后,从事教育工作或以卖字、卖文为生。长骈文,善作诗。著有《知足居文存》《知足居诗存》《知足居联语录存》等。书出锺、王,略参李邕,最工 端楷,臣细皆能,老而不失娟秀。抗日战争(1937-1945)期间流寓沪上,鬻字卖文,所书均清代通行之馆阁体,方整清秀,字如其人。品亦清高,艺林重之。孙智敏的书法,笔画清秀,字迹端庄,一看就是饱学之士。在晚年,前来求字的人络绎不绝。孙智敏也并不摆架子,凡有来者,有求必应,尽量让他们乘兴而来,满意而归。这种规范和章法独特的字,值得了解和收藏。孙智敏于1961年辞世,享年80岁。他的家人和后辈并没有文化方面的爱好,在此后的十数年,先后将他的数百幅书法作品低价售出卖光。如今,这些作品都被散落在民间,数量难以估算。

孙智敏书法: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孙智敏的篆书作品在社会中罕见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始,到清未止,沿用了1300多年。科举制对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以至民族性格的深刻广泛的影响,是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够和它相比的。它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在古代社会是最公开、公平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金榜题名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

该成语的本义是指科举时代考生考中进士,荣登殿试录取榜单之上,后泛指考试被录取。

自隋唐创立科举考试以来,读书做官就成了天下士子求取功名的一条正途。据统计,从隋唐到明清的一千三百年间,产生过百万名以上举人,十万名以上进士,七百多名文武状元。“状元”一词,在唐代曾称为“状头”。殿试录取后放榜,位居榜首者就是“状头”。直到明代初年,朝廷才明确规定“状元”为一甲头名进士的专称。殿试是科考的最后冲刺,也是最荣耀的一场考试。按清朝规例,殿试之后,新科进士要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立于百官之后候旨。皇上驾临太和殿,宣读考取进士的名次,称作传胪或胪传,其实就是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这种方式成于宋代,明清时最为隆重。如此隆重的典礼,传出的佳话很多,怪事也不少。

以清代为例,读书人在县级考秀才。在省级考举人,第一名叫“解元”。全国(会试)考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笫三名称“探花”。其余叫“进士”,前三名保送进翰林院,其他进士须通过考试选拔后,才能进翰林院再读三年书。进入翰林院和状元是同一待遇。在清朝做大臣、宰相,进士出身还不行,须翰林出身。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四喜“有“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指称人生最大的四件喜事。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