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一心理学院 民族的神话是此民族的大梦, 包含丰富的文化原型内容。 郭芮彤:应用心理学(心理分析)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访问学者(2015--2016);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硕士生导师。全国高校心理咨询服务矩阵成员;国际表达性艺术分析学会(IAEAA)专业委员。已发表SSCI论文近10篇,长期从事中国文化意象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应用,专著《荣格学派意象工作密匙》(出版中)。“神话创作者的思维方式几乎与我们在梦中的思维方式一样,这是不言自明的” (Jung, 2014a, para.29)。或许可以说,某民族的神话是此民族的大梦,其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原型内容,构成了根本民族智慧,在历史长河中以集体记忆与潜在记忆的形式传承,形成特定心理内容作为集体与个体的心理能量的储备。在分析心理学心灵地图中,荣格认为心理结构包含集体无意识、个体无意识、意识。Henderson等人认为,在集体无意识与意识间还存在一个文化无意识层。和弗洛伊德一样,荣格也使用“无意识”这个词来描述自我无法理解的精神内容,划定一个心灵的空间,拥有自身的特点、法则和功能。集体无意识:荣格发展了他自己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作为人类精神遗产和可能性的宝库。他认为集体是个人的对立面,即个人必须区别对待自己,同时也是个人在某一时间表达、调整或影响的所有东西的存放处(Samuels,Shorter &Plaut,1986),主要由原型组成。文化无意识:它“是一个历史的记忆区域”(Henderson,1962),“是集体的文化模式的一部分,通过我们的环境传递在我们的意识自我能够肯定其正确性之前就已经传递”(Henderson,1990),它是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基础内容、文化行为的源泉,“主要内容是文化原型(或称定型)”,与原型的普世性不同,文化原型具有特定的民族差异性,由特定的文化意象来象征。个体无意识:无意识的个人层次,区别于集体无意识。个人的无意识包含了失去的记忆,被压抑的痛苦想法(即被故意遗忘),潜意识的感知,这意味着感官知觉不足以到达意识,最后是尚未成熟的意识内容 (Jung, CW7, para. 103) 。意识:意识是维持精神内容与自我关系的活动的功能(Jung, CW6,para.700)。保持精神内容与自我关系的功能或活动(Jung, CW9,para. 178);意识是个人心灵中唯一可以被直接了解的部分。在《原型与集体无意识》中,荣格研究世界神话及人类学考古材料,基于对人类共同的、普世性的心理模型——原型的发现,开创了通过象征和神话母题识别原型意象的原型分析为核心的心理分析方法。夸父在中国文化中是妇孺皆知的追太阳的英雄,其神话要素包括追日、喝水、求水的行动;渴的感受;死亡;弃杖、浸杖、化桃林。最能够影响华人深层心理结构的还是上古(公元前2070年——公元220年)神话,2则记载于《山海经》和1则记载于《列子·汤问》3个版本,叙述上略有不同,按时间顺序,排列如下:第1则:《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和太阳赛跑,进入了太阳。口渴想喝水,喝完了黄河、渭河两条河水仍不足够,就前往北方去找更大的水域,还没有到达,渴死在了路途中。他丢弃的手杖,变化成为了桃树林。夸父国在聂耳国的东边,他们身形高大。第2则:《山海经·大荒北经》: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座山名叫“成都载天”。有人耳挂两条黄蛇、手操着两条黄蛇的,名叫夸父。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夸父不自量力,想要追赶太阳。在太阳落山的禺谷(虞渊)追到它。口渴想喝水,喝完了黄河、渭河两条河水仍不足够,就前往北方去找更大的水域,还没有到达,死在了这里。《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想要追太阳的影子。追到太阳落山的隅谷的时候,口渴想喝水,喝完了黄河、渭河两条河水仍不足够,就前往北方去找更大的水域,还没有到达,渴死在了路途中。他丢弃的手杖,被尸体的脂肪和肉浸泡,生出了方圆几千里地的桃树林。”我们把第1次记载的版本视作初始神话,介绍了夸父逐日的基本要素,以及夸父的地属以及他巨大身形的特征,并且只有陈述而无评价,而后2个版本有对夸父“不衡量自己能力”的负性评价。意识水平的集体表征:历史与当代的“夸父/追赶太阳的人在客观水平上,夸父——“追赶太阳的人/英雄”形象以及“追赶太阳”的主题,从古至今在大量文学、视听艺术、教育、甚至政治话语中不断被再认,其表征的主观意识内容,既是创作者个体的,同时因其反复流传,共鸣广泛,又形成了我们民族集体的意识内容。“夸父”作为历史、作者与受众共同投射的客体,内涵与外延几经建构,所传承的中国文化集体意识内容包括四方面内容:认知方面:致命遂志、死而不已的理念与“变化”之观;情感情绪方面:追求目标的极大渴望及求之不得的悲愤情绪;价值判断方面:不自量力的愚者或是积极进取者。既有积极面也有消极面;在认知与意志维度:华族主流意识形态常喜此神话积极面,把它看作是先民不屈不挠认识自然界,征服、支配自然力的事件,讴歌夸父的无畏和顽强意志、造福人类的死而不已的利他精神。首先,夸父常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执着于追求高于生命的光明理想的表征示人。《周易·困》:“君子以致命遂志。”志向和理想有常常可高于生命,儒家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准则,更把“志”定格为“仁”与“义”的道德追求。夸父表征的这部分内容常常被儒家与政治家用于道德教化,特别是在国家与民族面临困境与挑战之时,夸父承载了更多的政治内容。著名晋代诗人陶渊明(公元365—427)有诗云:“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把夸父描写为有伟大志向,并且死后福荫子孙的形象。现代,在中国抗日战争艰苦的国难时期,文学家巴金于1940年创作了《日》:“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山谷。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作者将夸父逐日和飞蛾扑火都视为追求光明和理想的牺牲者,隐喻甘愿为保家卫国之志付出生命的伟大战士。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也使用夸父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召开之时,有一篇新闻稿有这样的语句:“夸父追日的故事,犹如共产党人赤子之心,有目标、有担当、有决心,矢志不渝、锲而不舍,直至生命的终点”。将共产党员的执着精神喻作夸父精神。影视艺术领中,1991年,正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大兴之时,电影作品《追赶太阳的人》讲述在深圳经济特区克服阻力大胆改革的故事,锐意改革的企业家被喻为新时代经济大潮中的“夸父”。再者,夸父表征“变化”的自然之道。这与道家列子的夸父神话所强调的重点一脉相承。“变化”是“道”之精髓,中国文人三国魏朝“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公元210~263年)在《咏怀》第22首诗写道:“夏后乘灵舆,夸父为邓林。存亡从变化,日月有浮沉。”(夏朝后人坐着灵舆车成仙而去,夸父死了能够变成桃林,生存或灭亡遵从着变与化的规律,正如太阳月亮都会升起和落下)。诗中,夸父是“存亡从变化”的论据。何为变化?“变”、“化”二字在《辞源》解释为:“变,谓后来改前,以渐移改,谓之变也。化,谓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谓之为化”(白话文翻译:“事物渐渐地发展过程,叫做变 ,事物从无到有,突然发生,叫做化。《黄帝内经》说道“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物之生从化而来,即新事物产生的过程,物之极由变而来,即旧事物由小到大发展到盛极的过程。可见“变”属量变 ,“化”属质变 。夸父追日时的渴望、激动、兴奋、希望;再到寻大泽时的焦虑、痛苦、绝望,死亡的创伤性体验。此神话包含如此丰富强烈的情绪体验的意象易唤醒来访者的感受;意象的多义性、模糊性可提供给来访者矛盾、复杂、丰富的心理内容表达、投射、整合的多种可能。对于咨询师来说在于识别、评估、理解、解释来访者心理内容及其意象呈现;对于来访者来说,一方面借助神话象征物将无意识意识化;另一方面通过感受象征物而能得意而忘象,有利于收回投射,整合与发展个体心理内容。接下来用个案说明一个临床工作中的当代个体夸父神话。进行沙盘游戏的来访者,通过夸父沙具构建的外部客观“世界”表达他自己的故事,象征其内部世界——个体意识与无意识的心理内容.由此,来访者获得自我认知、疗愈的可能。沙盘游戏治疗是一种治疗方式,用于帮助来访者捕捉他们整个生命周期的心理体验的意象。来访者在沙盘中的创造是内部过程的物质延伸,来访者创作的沙画用以提供他自己去观察,治疗师则促成意义发生……。从心理分析的意义上说,几个原型和象征可以通过来访者的创造来解释,治疗师记录并强化了一个创造空间(Boik & Goodwin, 2000)。Sheila Dorothy Smith(2012)认为,在沙盘游戏中,象征和隐喻是用真实物体的语言来传达的,这些物体可以看到、感觉到、塑造、处理和触摸。个案T先生,一名40岁男性,创业、婚恋、孕子多次受挫,来访前七个月内孕子第2次意外流产,离婚、投资失败,产生抑郁,无意义无价值感,有自杀想法、并伴随终日无力与入睡困难等躯体症状5月余。来访者在头两次咨询中充满愤怒,谴责世风败坏、贬低别人,自恋并饶舌地谈论他自己“高贵出身、高尚品格”,回避现实处境,不愿去谈论和感受。在第3次咨询时,他由夸父沙具心生感觉,创作沙画,并讲述他的神话:“夸父有一天离开家,把妻子留在家中苦苦等待。他跑啊跑,越过沙漠、高山、险壑、千难险阻,只为了去追赶太阳,他不知道能不能追到,可能永远都追不到,他觉得很累很累,也许有一天他太累了,不想追了,于是掉头回家,但现在,他必须奔跑,去追逐可能得不到的东西。应该说,也许能追得到,也许,可能注定失败。”T凝视着夸父,感受了他一会,说自己的状态就像夸父,所追求的财富与爱,同质于夸父追求太阳,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能量与成就。他追求爱与亲密,却总遇到自私冷酷、虚荣好财的女人;追求财富,却总遇到道德败坏的竞争对手和恶劣的商业环境。追得那么苦,不但一无所获,还满身伤痕、满心痛苦,十分绝望,困顿贫乏。他觉得自己身体的软弱无力正如夸父的疲累。T以夸父为媒,感受、体验到自己绝望与疲累的心理困境。来访者心理内部主观内容由外部客观物表达,并意识化地呈现给自己去体验与领悟,那些激烈情绪和冲突通过这种有形物的表达,变得承受与面对起来并不那么困难了。沙盘游戏启动了T被压抑与抑制的无意识内容涌现出来、与意识沟通。夸父象征物唤醒了T的感受,沙盘提供了创造性表达的容器,使T面对客观现实处境和主观心理状态,并在其中体验、体会、感悟。T问自己到底能追求到目标吗?假如求不得,追求的意义何在呢?停顿片刻,T忽然有些兴奋地说“夸父最大的收获应不在于得到目标,而在于追寻过程中遇到的人、风景、事……”。T形成了抵抗抑郁的新防御方式,因此感到恢复了一些力气。沙盘中有妻子和嫦娥两个女性形象。T说, “妻子对我关心备至,永远在家里守候,等我回家,看我在外太累,常常会说,累了就回家吧。虽然我走了她很孤单,但她仍然默默支持和思念我”。咨询师问及夸父会回家吗?他说会,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不过,也许,当他病了,T自嘲道“现在许多中国人前半生用命换钱,而后半生用钱换命;前半生在外打拼,后半生在家养病,不得不回家”。T对嫦娥体验到的是负性情感,他认为嫦娥私自偷吃王母给后羿的长生药,背叛抛弃了丈夫,自私无情、虚荣,而这样的女人到处都是。可见,他将“妻子”作为心灵内在理想化女性/母性的投射物,把嫦娥作为内在阴影/负性女性的投射物。另外,T又谈到,夸父追日代表“太阳”(阳极盛),而嫦娥奔月代表“太阴”(阴极盛)。此沙画有三个对立冲突:一是离家夸父的阳刚外向与守家妻子的阴柔内向;二是夸父的阳与嫦娥的阴;三是妻子温顺贤淑的正向特质与嫦娥的冷酷虚荣的负向特质。中国文化“阴阳交感生万物”之说,是指阴阳二气感应而交合,对立中发生相互作用生成万物。借此智慧,T如要从绝与困的心理状态中获取生机,需要以转化冲突与对立为前提。沙盘中的对立即是其冲突的呈现,可当积极资源使用。咨询师邀请T去感受对3个形象的情感,去体验三种对立冲突间的张力——阴阳互荡的张力,咨询师向T提供了容纳张力的治疗空间,使之在来访者意识可承受之内,就很可能成为T转化的动力,促进T的心理变化。在之后的咨询中,T报告在此咨询后某天“灵光一现,意识到之前我总看别人的问题,其实是我的问题;我不应强求别人按照自己的价值观为人处事,我有我的选择,别人也有别人的选择;而当这么想后平和很多,愤怒减少”。“灵光一现”如禅宗所讲的顿悟,这似一种无意识送达到意识的礼物。“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的基本原理是《易》之感应心法,……一旦由'感’和'应’合成为感应,那么就有了一种超越功能”(申荷永,2009)。T的顿悟或许缘于第三次治疗,建立了无意识、沙画、意识间的相互感应,通过感受阴阳对立张力而超越,从而打开意识收回投射之门,再应验于心灵的转化与变化。神话意象作为远古遗痕存于个体心理结构中的文化无意识中,意味着它有可能涌现到个体的无意识、意识中发生作用。撰写此文时,偶遇一梦象材料支持了这点。一名22岁大学生,想到死亡就胸闷、呼吸急促,几近昏厥,一天数次,医院诊断惊恐发作,未用药。经历了21次心理治疗后,梦见骷髅与桃树,象征死亡的骷髅,以及象征灼灼生命的桃树,恰是夸父身死化桃树林的转化意象。治疗师和病人之前从未谈及夸父神话,此梦之后,惊恐症状消失。该梦象或许可视为一种转化象征——从文化无意识中汲取心理营养。该个案验证了夸父神话能够投射个体心理结构中的不同心理内容、心理发展阶段,并能够为来访者提供心灵滋养,帮助其转化心理困境与冲突。首先,T先生通过建构自己的神话表达了个体意识对现实处境的认知、情绪、价值判断等内容;其次,使压抑于个体无意识的一些创伤意识化;再者,心理结构中不同层次的心理能量能够流动;最后是,在神话中重建新的认知、情绪体验,获得被疗愈的可能。夸父意象是中国人集体与个体人格的重要表征与象征,其意象心理治疗中具有治愈与转化功能。老子《道德经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神话智慧的心理学意义反映了族群适应、发展和疗愈的地方性心智活动。荣格在《自我与自性》中谈到,“心理学能够确立是形象化的象征的存在”,象征由原型生发,以意象呈现,“意象的本性即是秩序的原型模式的投射”,对神话的再认的重大意义在于析出原型能量,唤醒潜在记忆,为影响行为、疗愈心灵做准备。我们正在通过对中国神话的心理分析,探求中国文化心灵之道,提供个体、集体的意识与无意识、文化无意识交流、感应的过渡性空间。本文刊载于收录于“心灵花园沙盘游戏与艺术心理治疗丛书”《沙盘游戏疗法案例与应用》,第三章第四节(第95~11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原文题目:《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中的夸父神话:历史与当代,客观与主观,集体与个人》,囿于篇幅,本文有所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