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旅蒙商 所谓旅蒙商是17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末,活跃在中国北疆蒙古高原地区,从事边境贸易活动的商人、商号和商帮的通称。“在清代特指来自内陆各省,专门或主要从事蒙旗地区商业贸易活动的汉族行商” 旅蒙商活动时间之久,范围之广,堪称是近代边疆民族贸易史上的奇迹。从其最早发迹算起,到20世纪50年代,时间上就超过了300多年,整个的贸易范围大致在今天的河北、山西的北部,内蒙古全境,新疆的一部分,并且还包括今天的蒙古,俄罗斯等国。据统计,当时旅蒙商在内蒙古经营的商铺多达500余家,从业商人达20多万,像外蒙古的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库伦成为热闹而繁忙的“买卖城”,后来俄罗斯的恰克图也发展成为中俄贸易中心,在兴盛时期,他们每年的贸易总额高达千万两白银。就单拿大盛魁来说吧,有学者考订,它最晚成立也是康熙未年,完全停业则在民国18年,存在的时间也在200年以上。在大盛魁最兴盛时,它所雇的从业人员有六、七千人,每年的贸易总额在2 000万两银子左右。最盛时期总资本约有一万万两银子。对于“大盛魁”的财富,当时人们这样形容:可以用50两的元宝,铺成一条从库伦到北京12 000华里的路。 大盛魁的创始人是山西太谷的王相卿和祁县的史大学 、张杰。在康熙几次征讨准葛部葛尔丹时,这三个人都正好在当时参征战的费古扬所率领的部队中,他们最初是随军的杂役,跟随部队,肩挑货担做些随营贸易。后来,他们学会了简单的蒙语,懂得了一些牧民简单的礼仪。不久,他们三人离开了部队,在右卫杀虎口开设了“吉盛堂”商号,再后来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大盛魁”商号。 大盛魁在后来的不断发展中,成为了当时旅蒙商号中的翘楚,其独到的经营之道确给后人们留下了许多启发。 一、不畏艰辛,吃苦耐劳 “大盛魁”的经营者们和其他旅蒙商一样,在最初打拼时,真的是什么苦都吃了。他们做的是边疆贸易生意,经常要长途跋涉。据史料记载“他们的驼队常常是日行六七十里路,从归化城到乌里雅苏台、科布多,每次要走六七十天,驼工生生活备极辛苦,他们夜行晓停、风餐露宿,不论冬夏,不论风雨,都得竭力苦行。”我们都知道,蒙古高原的气候特征,春夏季节干旱而又风沙较大,有时风沙天时,那真是黄沙遮天盖日,迎面扑打人的脸面。而到了冬季,蒙古高原却又是冰天雪地,气温常在零下40度,以那时的交通工具和路况来说,商人运送货物只能依靠骆驼,如果再遇到风雪天,常常是天地白茫茫的连在一起,而且,在那个时期,狼群出没,常常袭击商队,再加上商路上还常有土匪、马贼,经常出没在人迹罕至的草原上,抢夺过往商旅的钱财货物。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常年经商,可想而知他们要付出多少辛酸和劳苦呢。 二、以物易物,信用交易 在近代的内外蒙古,是以单一农牧业为基础的社会,手工业几乎没有,因而对其生产和生活中所需要的农产品和手工产品,牧民们大多是不能解决的。他们必须以自己的牲畜和换取生活中所需的其他物品。大盛魁就根据蒙古游牧民族这一特点,采取了以物易物,信用交易的方式。每年春夏之际,“大盛魁”派出若干有上百辆勒勒车和上百峰骆驼组成的流动贸易商队——即所谓的“出拔子” ,带着帐篷和各类商品,深入草地。他们到达选定经营区域的盟旗王府、寺庙附近,支起帐篷,将运来的商品陈列出来,首先供应王公及上层喇嘛,然后由广大牧民选购。但牧民购买不付现钱,而是将所购货物当面立下字据(蒙民不识汉字,由商人代写),讲明待秋后用牲畜和畜产品抵还。商队通常在一个地方停留10天,再移向他处。这种贸易方式,很受牧民欢迎。绝大多数牧民都是一次要将全家一年所需各种日常生活用品选购足。大盛魁的“出拔子”商队,在春夏两季流动销售货物,待到秋来冬初,运来的货物已销售完,商人便骑马乘驼,向购买货物的牧民结算收帐。他们将赊欠货物价值,折算成马牛羊等牲畜和毛皮等畜产品,分等论价抵还货款。商人们为了与蒙古顾客建立永久的“信用”关系,对牧民赊购货物所欠债务,当年不一次收清,往往要留下一部分,折合成牲畜,记在账本上,待下年来在偿还。同时,也有些蒙古王公和牧民,为保障其日常生活必需品供应,在秋季畜牧业丰收时,将多余各类牲畜,先不换取,由收购的商人出具一张商号自制的“钱帖” ,写明收购牲畜折合银价数目,交由蒙人收藏,到次年,商号“出拔子”再次到达时,凭此“钱帖”可以任意选择他所需商品。这种“钱帖”在蒙古草地信用颇高,即使毁坏、丢失,经查属实,商号仍重新发给。 “大盛魁”通过这种“信用”交易方式,于许多蒙旗王公贵族、喇嘛、牧民接交成朋友和永久交易关系,生意日渐兴隆,逐渐垄断漠北商业。 三、超前的企业激励机制 大盛魁的辉煌业绩得益于其强有力的激励制度,为其吸引和留住了充足的优秀人才。其激励制度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身股制,二是辛金制,三是应支制,四是其利润分配机制。 所谓身股制,就是把人力作为一种入股形式,商号把利润划分为数目不等若干股份,然后根据从业人员的工作年限和业绩,每个人都可以分得数目不等的一部分股权。持有人力股的就是商号的主人,就有权参与经营决策。比如,大盛魁的大掌柜按其人力就可以持有一股身股,且拥有最高的管理权。而且大盛魁的大掌柜也是从学徒中选择,由现任掌柜和财东公议推荐产生,这种选拔掌柜制就相当于现代公司的CEO制度。这对大盛魁的员工激励作用很大,它激励着学徒为成为大掌柜而竭尽全力的工作。除了身股制,大盛魁还有辛金制,应支制等激励机制。辛金制相当于现代公司的年薪制,但其等级划分非常多,有37个等级,差别也很大,最高的年辛达纹银100两,最低的只有4银,这样的机制是非常有利于激励员工的,员工们为多挣钱,就高位,就必然会激发他们自身的竞争意识。应支制就是入身股的从业人如在其辛金数额不能满足其生活需求下,即可按期入身股的红利可预支红利,如果结账期每股分红额超过其应支数,则按扣除应支数的余数发给顶身股者;如果营业不好,遇结账期赢利低于应支数,无红利可分,超额应支数也不需要退回。另外,大盛魁还有人力公存账制度,即从有身股的员工每年所得的红利扣除一部分,存入公账,一般存期为三年,到期返还给员工,这种利润分配机制,既保证了商号的资本积累,增加了企业的流动资本金,也起到了长期激励的作用。 四、注重人才的培养 “大盛魁”常盛不衰的另一个秘诀是非常重视员工的选拔培养。在培养使用商业人才方面订立了具体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大盛魁对学徒的要求:年龄不超过13岁,体格健康,能吃苦耐劳,认字,有一定文化知识。他们进入商号后,先指定年资较深的“伙计”负责初步培训,包括学习打算盘、练毛笔小楷字、记帐簿、背诵、抄录函稿、学写商业信件等。并要学会背诵《客商规鉴论》、《士商十要》、《买卖机关》等经商理论要略。在职业道德方面,要求做到重信义、除虚伪、节情欲、敦品行、表忠诚等十要。经商业务技能是对商人的基本要求,“大盛魁”十分重视对员工这方面的培训。商号新招收学徒,必须学会讲蒙语,懂得蒙古风俗习惯,并学会骑马,赶车和识别草原、林区的方向等技能。同时还要求学习掌握测看评估牲畜膘情、重量等技术。旅蒙商在收购牧民的牲畜时,往往不需要过称量其体重,单凭一看二摸,就能正确估量出每只羊的膘情重量,上下不差一二斤。另外,还要掌握在千里草原上赶马羊时,边赶运边放牧,运回内陆的牲畜不但不能途中掉膘,而且还要增加膘情和重量。在由内陆往草原各地长途贩运货物时,还要掌握以瓷器盘碗、茶、布、烟、酒等包装发运技术。“大盛魁“还十分重视员工实践经验的积累。“大盛魁”等旅蒙商号要求学徒进商号后,头三年在归化城总号学习做生意的一般知识,从第四年开始派到漠北乌里雅、科布多等分庄学习经商和“走草地路”技术。 从上述的大盛魁各种制度我们能够看出,它的成功之道确有许多可取之处:像吃苦耐劳、诚信经营,以质量赢得客户的信任;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学习兄弟民族语言文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正是这些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经营理念使得大盛魁能够在那样一个时代和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这说明了什么呢,从一个只有三个人肩挑货物发展到一个商业大帝国,它凭借的是什么呢?不难看出,它凭借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并能把这种精神和理念传递给他们内部的每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每个人还能自觉主动用这种精神理念去武装自已,并去践行它,这才是成功的真正之道。探索大盛魁的成功之道,它辉煌成绩会给我们现代企业家无限的启迪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它的后期从一座世人瞩目的商业帝国到后来的惨淡经营,最后彻底歇业,它又经历那些变数,其实更值我们去反省和思考。 |
|
来自: HAINABAICHIAN > 《第四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