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传承经典中医文化,做新一代经方人!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察色按脉先辨阴阳,辨病位及病性,强调辨证准确或者缩短辨证准确的过程。 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说:“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清·黄元御说:“冒者,覆也。”指出“冒心”即以手覆胸前之意,他在《伤寒悬解》中云:“汗亡心液,火泻神虚,故叉手自冒其心。”说明此为心液受损之象。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言:“发汗过多亡阳也。阳受气于胸中,胸中阳气不足,故病叉手自冒心。”表明此为阳气不足之证,诸多医家较为赞同此种观点。清·钱天来进一步解释:“阳本受气于胸中,故膻中为气之海……发汗过多,则阳气散亡,气海空虚。”(《伤寒溯源集》),他认为胸中为阳气来源之根本,发汗伤阳后,使胸中阳气亡散,不能温煦胸中,而至心悸。清·曹颖甫则不以为然,他在《伤寒发微》中言:“水气凌心为悸,伤寒金匮之通例也。发汗过多,虚其心阳,水气乘虚上僭,则心下悸欲得按。”认为阳虚为心悸之本,此外,定有水气之邪上逆。总之,桂枝甘草汤所主乃心阳虚之心悸。此方成方简单,仅由桂枝、甘草二药成方,但其搭配确为精妙。笔者临床体会到桂枝甘草汤的方证是:心悸,怕风怕冷,喜按,有汗,舌淡。 清·王子接在《绛雪园古方选注》中言:“桂枝清扬走表,佐以甘草留恋中宫,载还阳气,仍寓一表一里之义,故得以外止汗而内除烦。”指出桂枝、甘草二药表里一统,止悸而复止汗,王子接寓本方“桂枝汤中取二味成方,便另有精蕴,勿以平淡而忽之。”作为桂枝汤类方,本方组成简单而效不凡,其中桂枝走表而通阳,甘草走里而固中,二药共奏温阳定悸之效。综观本案中患者四诊信息,一派心阳虚之象,故投以桂枝甘草汤温阳定悸。 另外,汉代及以前桂枝、肉桂并无特殊分别,皆统称为桂(《神农本草经》中有牡桂、菌桂之称,但非桂枝、肉桂之别,后案:汉代桂枝实为肉桂树的枝上皮)。现在中药教材将桂枝归为解表药,肉桂归为温里药,可见其性确有所偏。笔者临床体会到当桂枝需要用量较大时,可以桂枝、肉桂共同入方,其效更宏。 方证总结 ✦ 桂枝甘草汤的方证是:心悸,怕风怕冷,喜按,有汗,舌淡。 桂枝甘草比例2:1 [/c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