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翼远:孟子对"人"的界定,正义心是照亮人类精神的明灯。

 股与道十三篇 2022-09-21 发布于上海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成为儒家善论的基础。 

      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怜悯之心、  羞恶知耻之心、礼敬谦让之心,明辨是非之心。那他一个是心性就有缺陷,麻木不仁的人,算不上一个合格的人。这是亚圣先师孟子对“人”之为人的界定,把"四心"作为人最基本的基础。

    同情心,是仁的萌芽;羞耻心,是义的起点;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初始。仁、义、礼、智,不是后天学习而来,而是人生而有之。

     孟子指出人性共性就是“不忍人之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也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而且这种“不忍人之心”是天生的。孟子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孟子所处的战国乱世,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对人类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孟子认为,四心四端是先天潜在的自性;同时认为要加强后天培养,因为四心只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是刚刚燃烧的火苗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很微弱,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扩而充之”也就是加强后天的培养,也就是“习相远”。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小孩落水,路人都会冒险救命;看到即将要冻死的乞讨者都会施舍,这是恻隐之心的表现。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是人做了错事,违背良心,不管有没有被发现,都有羞恶负罪感。

    辞让之心,人皆有之?古有“让则相容,争则相斗”的理念,更有尧舜让贤,孔融让梨的名例。今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会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有自己是非判断标准,但判断能力有高低。有的人综合能力差,常常没有正确的是非观,人云亦云。什么事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自私自利的人是孟子担心的那种“四心夭折”的人。明辨是非才是正直之人。

     一个人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端”,就如同身上有了手足四肢一样。有了“四肢”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暴自弃。君子懂得保有自身这“四端”,并扩大充实它们,让它们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像汩汩涌动的泉水一样,经久不息……

    因为有恻隐心,我们愿意主动去帮助别人;不忍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恻隐心,能够引导一个人走上“以善助人”的道路。助人者,人必助之;善人者,人必善之。心怀恻隐,则福报自来。

     知耻并非是耻辱,无耻才是真正的耻辱。懂得以“耻”勉励自己的人,才是内心真正强大的人。

     所谓辞让心,便是懂礼节、守规矩。在辞与让之间,尽显做人智慧,君子之道自明。辞让,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虽然丧失本能到手的三分利益;但得到的,却是无法计量的真情厚谊。能谦和辞让的人,拥有海纳百川的肚量;能谦和辞让的人,懂得吃亏是福。

    明辨是非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是非不像黑白般分明,因此在是非对错面前,我们应该明目警神,理性分辨。明辨是非之道,不可偏听,要广纳意见;要想明辨是非,便需多听,多看,多察,须以行审视,切不可妄下定论。如果说人生如水上行舟,那“是非心”便是指引方向的灯塔。

    那么,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颗心,在当今人的灵魂里,是否依然安放?让我们一起来拷问灵魂、反躬自省。

一问,你有多久懒得心生同情?

     恻隐之心,就是仁爱之心,就是慈悲之心,就是同情心,就是面对别人的苦难能够心生悲悯,忍不住伸出援手、雪中送炭,而不是幸灾乐祸、落井下石。

    有些人在世俗面中,一颗心慢慢冷却,慢慢坚硬,不再温暖,不再柔软。面对摔倒的老人不敢扶起,面对失学的孩子不肯帮助,兄弟姐妹为财产争上法庭,“义断亲疏只为钱”。殊不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是仁爱,才是大爱。仁爱之心何在?失去恻隐之心无异于人类的砒霜,没有被泪水冲刷过的眼睛又怎么会变得清澈。

二问,你有多久没有感到羞愧?

   羞恶之心,就是知道羞耻,就是崇尚荣誉,就是坚守正义,就是自我约束,也可以说是良知。做了错事,能感到愧疚,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不感到羞耻的无耻,是最大的无耻,是无耻之尤。

三问,你有多久不曾说过谢谢?

   恭敬之心,就是恭在外表、敬存内心,就是心存感激、学会感恩。做事谦虚低调,内心专注安静。对自然万物,要恭敬:感谢天感谢地感谢风感谢雨感谢阳光照射着大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满怀尊敬、感恩,让我们收获了这一切。

    在人类发展史上,一切有利于善性的扩展,良知的培养,正气的周流,道德的提升的思想,都应该得到尊崇和发扬。孟子的“四心”“四端”,就是这样的思想。虽然穿越两千年时空,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启迪和指导意义,当今的“八荣八耻”观就明显地吸收了四心四端中的某些合理因素。

    孟子提倡"义",主张修正义心,正义心是沿人间正道直行的心。正义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正义即公理,或良知,与公平、公正、公道等相联。在西方文明中,正义包含有公正、公平、正直、法、

责权利等多种含义。正义是人类社会人类文明各种道德标准与原则的集中体现。正义之心,才能养浩然之正气,自然百病消。

     义是中国古代含义极广的道德准则。义谓天下合宜之理,君子品行的行为规范都要符合“义”的标准,义是万事的准则。君臣、上下、亲疏都是因它而起,它是治乱、安危的关键所在。关公是中华民族精神中“义”的代言人,也是儒释道三教共尊的神明。在儒家被称为中华武圣人,在佛家被称为伽蓝护法神,在道家被称为三界伏魔大帝、关圣帝君。

    孟子在《告子》中云:“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意思是,孟子说:“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正路。放弃了正路不走,失去了本心而不知道寻求,真是悲哀啊!有的人,鸡狗丢失了倒晓得去找回来,本心失去了却不晓得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修正义心只需要沿着光明、正义的指引果敢、勇毅的前行即可。正义心就像油灯里的一对灯芯,共同点亮了人类精神世界中的光明。正义心就像蔚蓝的天空,任由人心自由自在的翱翔;正义心就像通往光明世界的阶梯,引导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趋走向光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