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何为史料? “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第一、史料的本质是历史的遗存。 第二、史料的内容反映的是人类在历史发展中的活动。 第三、史料的主要功能是它提供了重要痕迹,成为重构与复原历史的重要依据。 学弟学妹提问 史料价值在新高考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我们应该如何备考呢?有没有答题技巧总结? 咱后浪学霸团队回答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史料实证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并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 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收集和辨析史料的能力,更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的能力。史料实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史料进行解释历史的过程。 作为新高考中高考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史料价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2020、2021高考中均有主观题上的考察,请学弟学妹看下文整理: 一、史料的分类 按照史料形式划分—— 按照史料信度分类—— 史料的搜集 ·1、充分利用工具书搜集史料; ·2、追踪搜集法; ·3、调查搜集口述史料; ·4、关注考古发掘中的新史料; 史料的辩伪 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可靠。它是一种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性质的工作。一般来说一条史料经考证为伪造之后,就失去了原有的史料价值,但可作为研究造伪者那个时代的思想观念、物质条件、学术源流、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参考资料。 ·求源法(追寻史料来源) ·反证法(举出有力反证一判断是非) ·旁证法 二、史料的运用(得出历史结论) “不钻进史料中去,不能研究历史; 从史料中跑不出来,也不算懂得历史。” ——翦伯赞《史料与史学》 研究史学的四大常用方法: 【论从史出】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有一分材料说一句话,这是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基本原则。 【孤证不立】 孤证不立,无证不信,史论的得出不能根据单一史料,不能以偏概全,要进行互证。 【二重证据】 该史学研究方法由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最先提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即把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相印证的史学方法。 【跨学科研究】 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加接近历史真相,在历史学的研究中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辅助,以自然科学类为主,如:统计学、天文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 三、史料的价值 史料的价值指的是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因其来源、类型不同,价值也不同。(几种类型分析以及影响因素如下) 出土文物、遗址: 一手史料,较大程度还原历史原貌, 可信度高,具备非常高的史料价值。 官修史书: 正史,较为可信; 政治性强,存在美化统治者的可能性, 未必真实反映历史。 私人修史: 较官修史书可信度低,但仍有一定史料价值; 作者是否公认的权威;修撰年份。 文学作品: 较官修史书可信度低,但仍有一定史料价值; 作者是否公认的权威;修撰年份。 口述访谈: 当事人是历史的亲历者,一手史料,价值较高; 因年代久远、记忆不清和作者喜好和立场, 未必完全真实客观。 【高考例题】 【答案】三段式(总分总) 史料来源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汇编。具有权威性,是研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史料,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地位。(描述史料,并根据性质对其价值进行初定位) 希望我们的分享能给高三备考的学生一些帮助! END 编辑:房安国 排版:房安国 |
|
来自: 新用户4129qco2 > 《史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