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今天继续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二十二首:
这里又提到了两个人物,苏黄,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苏轼,一个是苏门弟子之一、江西诗派一宗的黄庭坚。 一、一波才动万波随一波才动万波随,出自船子和尚"偈"语,"偈"是佛经中的唱词 ,即禅诗。 船子和尚名德诚,是唐代高僧和词人,他的《拨棹歌》中,有一首流传很广:
一波才动万波随,这句诗被很多人引用,除了元好问以外,黄庭坚也有一首《诉衷情令》用了这句诗。
一波才动,万波相随,表示事情一旦开端,只有不断发展变化。 那么元好问说什么“一波才动万波随”呢? 二、奇外无奇更出奇诗歌,在唐朝步入顶峰。很难再出奇。但是到了宋朝,偏偏又奇外出奇。 记得以前微博大战时,新浪微博独占鳌头。我当时在互联网公司工作,感觉微博已经不会再有什么对手了,这类自媒体软件应该不会再出奇了。 没想到不久出现了一个微信,其特点与微博有很大的不同,很快风靡一时。当我们接受了微信以后,我以为微博、微信双雄并立,不会再给其他人什么机会了。 好像14、15年左右有同事跳槽,去了一个叫做“今日头条”的公司。当时感觉这是一个好奇怪的名字,但是多年以后,今日头条成了我使用最多的app了。 文学的发展,走到一个瓶颈期,也会有突破。所以王国维说:
就诗歌本身来说,宋诗也有极高的成就,只是被宋词所掩盖。我们常常把唐诗宋词放在一起,忽略了宋诗的价值。 不过,元好问在这首诗中,对于宋诗求奇追险的现象提出了批评。并且说,一波才动,万波相随,影响一大批诗人,走上了歧途。 三、只知诗到苏黄尽苏轼、黄庭坚二人,是北宋诗人的代表。因此有“诗到苏黄尽”之说。 不过,结合“奇外无奇更出奇”这句,可以看出元好问这首诗应该对追险求奇诗风的批评。 例如苏轼用押险韵的方式体现其功力。熙宁八年(1075),苏轼密州所作的《雪后书北台壁二首》是押险韵的代表:
二诗分押“盐”韵和“麻”韵,都是收字甚少的险韵。宋末方回赞许东坡,说王安石也想模仿,但始终画虎不能:
王安石一口气次韵的五首《读眉山集次韵雪诗》,但是都被后人评价不高,认为其勉强凑泊而成。例如《读眉山集次韵雪诗五首 其一 》:
《岁寒堂诗话》批评苏黄:
张戒《岁寒堂诗话》批评说:
黄庭坚作诗求新求奇,常用他人未用的典故和字句,并且喜欢造拗句 ,破除声律束缚。王直方《王直方诗话》:
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评价说:
吕本中《童蒙诗训》中则提到: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也认可陈师道批评黄庭坚:
并举黄庭坚的《奉和文潜赠无咎篇末多见及以既见君子云胡不》为例:
这类诗歌,读起来太费力了。字有时都认不全,何况背后的典故了。 四、沧海横流却是谁?《春秋谷梁传注疏·引言·序》:
孔子的原话是:
周文王虽然不在,但是文王奠定的文明礼乐不是还保存在我这里吗? 元好问诗中的沧海横流,表示诗坛乱象。苏黄虽然不在了,但是诗坛乱象依然在。造成诗坛乱象的又是谁呢?当然不是周文王,而是苏黄。 “只知诗到苏黄尽”,只知到了苏黄,乃宋诗的顶峰,但是造成诗坛乱象的,不也是他们二人吗? 这是对于苏轼黄庭坚,所引起的“奇外出奇”的风气提出了批评。 结束语苏黄才力非常人所有,他人(万波)相随学苏黄出奇,则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问题。在这首诗中,元好问批评了苏、黄诗歌中一些缺点,所引发的当时崇尚奇险、堆砌生典等不良风气。 有批评,自然有表扬,元好问批评求奇、弄险、雕琢的现象,反映了他崇尚雅正的诗歌理想,依旧褒扬所谓的“正体”诗歌。 @老街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