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巳时养生】“脾”吉泰来(下)——脾经上的神奇穴位

 飞石岭 2022-09-22 发布于上海

图片
中医取穴法

    先来普及一下中医的取穴法——

    中医找穴位时最常见的是“指寸法”。有“同身尺寸”之说。

    每个人的穴位位置虽然相同,但是每个人的手指的大小、宽度,依年龄、性别、体格而有极大的不同。因此,确定一个人的穴位时,要用这个人自己的手指去测量。 

图片
脾  经

图片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足太阴脾经一侧21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胸腹部。首穴是隐白穴,末穴是大包穴。

      脾经上的穴位颇为神奇,各有精专,且听小编一一道来……


1、通鼻窍——隐白穴

隐白穴是脾经的第一个穴位,脾经井穴,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隐白穴最大的功效在于止血。常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出血性疾病。每天点掐双侧隐白穴或每穴艾灸15分钟。

另外,隐白穴还能通鼻窍,所以过敏性鼻炎可以点掐此穴来缓解症状。

图片

2、补钙穴——大都穴

大都穴是脾经荥穴,在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大都穴可治缺钙引起的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腰腿痛以及颈椎病、糖尿病、消化能力弱。这是一个补钙要穴,对老年人来说特别重要。每天按揉大都穴3分钟,可以帮助钙的吸收,相当于足底反射区上的甲状旁腺。

图片

3、缓胃痛——太白穴

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在足内侧缘,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太白穴健脾补脾的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强,对各种原因所致的胃痛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还能治睡觉流口水、腹胀、食欲不佳、手脚冰凉、月经淋漓不尽、头晕等脾虚引发的病。也有助于调节血糖。可揉按太白穴,以感觉稍有痛感为宜,每天3—5分钟。

图片

4、抑胃酸——公孙穴。

公孙穴是脾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公孙穴的功能非常强大,既可调动脾脏、脾经的运血能力,把血液输送到全身,是一个疏散点、一个枢纽;又可帮助缓解身体由于气血淤滞造成的各种症状,即通气、活血、解淤。可治消化不良、胃反酸、妇科病,改善胃火太旺导致的胃胀、胃痛、肠鸣、胸闷、心烦、失眠等问题,还有减肥功能。揉按以感觉酸胀为佳,每天3—5分钟。

图片

5、消炎穴—商丘穴。

商丘穴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处,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商丘穴为脾经大穴,正好对应足底反射区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区,因此可以治疗各种炎症。按揉商丘穴,可以调节脾经,把气血引下来,提高血液循环质量,有助于炎症物质的排出。可缓解肠炎、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炎症,还可治疗痔疮。按摩时将左脚翘放在右腿上,右手除拇指四指托住左脚的脚踝,大拇指指腹按压此穴60次,然后换右侧。

图片

6、妇科病——三阴交

三阴交也是长寿穴,是肝、脾、肾3条阴经的交会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三阴交穴对肝、脾、肾三经都有调理作用,能健脾祛湿、安神、调经,也是妇科病的通治要穴,无论妇科问题发生在附件、子宫、卵巢还是乳腺,都可以用三阴交来治疗,而且有病时揉按该穴会非常痛、非常敏感,还可缓解痛经。另外可增强腹内压,对改善老年性便秘有很好的效果。每天按揉三阴交穴各15-20分钟。

图片

7、利小便——漏谷穴

漏谷穴位于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漏谷”是谷子漏出来的意思,也就是吃下肚的东西,没能得到很好地消化,营养没吸收,又排出来了,这叫做“完谷不化”。漏谷穴有健脾和胃、利水除湿的功效。可改善消化不良、腿肚子酸痛、小便不利,对男性前列腺问题很有疗效。每天坚持按揉漏谷穴10分钟,或艾条灸5-10分钟,尤其是在上午9点到11点脾经气血最旺的时候按揉效果更好。

图片

8、运化肠胃——地机穴

地机穴位于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与腿肚子上的最高点正对着的地方。

“地机”就是大地充满生机的意思。揉地机穴可以增强整个肠胃的运化功能,还有治疗腰痛、月经不调、痛经、腹痛腹胀、遗精、乳腺炎等作用。对胰腺很有帮助,像慢性胰腺炎、糖尿病都可以通过揉地机穴来防治。每天按揉10分钟或艾条灸5-10分钟。

图片

9、祛湿穴——阴陵泉

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阴陵泉有祛湿的作用,祛湿要穴。主治水肿、晕眩、腹水、腹痛、腹胀、腹泻、食欲不振以及各种炎症,包括皮炎、皮疹等。仰卧或正坐,每次左右腿穴位各按摩60下,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即可,以穴位感到酸胀为适度。

图片

10、止瘙痒——血海穴

血海穴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屈膝,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血海穴又称百虫窝,意思是有一百个虫子在那儿扎窝。艾灸这个穴位可以缓解身体瘙痒,见效很快。

血海穴是治疗血症的要穴,具有活血化瘀,补血养血,引血归经之功效。血海穴调度全身血液,它和足三里穴一起,堪称补气、补血的两大重要保健穴位。

每天9-11时刺激血海穴最好,因为这个时间段是脾经经气最旺盛的时候,人体阳气处于上升趋势,直接按揉就可以了,每侧3分钟,力量不要太大,能感到穴位处有酸胀感即可,要以轻揉为原则,21~23点再进行艾灸。

 图片

11、降血脂——大横穴

大横穴在人体的腹部,脐中水平线旁开四寸处。

大横穴为足太阴脾经与阴维脉的交会穴。具有调理肠胃,温中驱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腹胀、腹痛、痢疾、腹泻、便秘等,对高血脂有非常不错的调理和治疗作用。

左右两侧的穴位可同时按揉,每次3-5分钟即可,早晚各一次。

图片

12、治疼痛——大包穴

大包穴是脾经的最后一个穴位,为脾之大络,位于腋窝直下6寸(乳头平行处)。

大包穴有通经络、祛湿浊、实脾气、充四肢、强身利节之功,用于治疗全身疼痛、四肢无力等。《针灸甲乙经》云:“实则一身尽痛,虚则百脉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除此之外,还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气喘、心内膜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调理脾胃等。也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急性脖子扭伤等。

仰卧位或坐位,以拇指指腹分别点揉两侧的大包穴,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点揉。点揉的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不可使用蛮力。以免引起损伤,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两侧大包穴同时点揉。

图片 图片

脾经除大横穴以外,府舍(大横穴下4.3寸)、腹结(大横下1.3寸)、腹哀(大横穴上3寸)等也都在肚子上,都在人体正中线旁开4寸的位置上。如果这些位置上有痛点,就可以知道是脾经上的问题,一推腹就全给推了。

图片

    在中医理论当中,脾的功能非常强大,学会“揉脾经”可以揉掉很多慢性病。

而如果在推小腿的过程中发现痛点正好压在脾经上,那就找到小腿脾经上的阴陵泉穴、地机穴、漏谷穴、三阴交穴这4个穴位去推。如果找不准,就顺着胫骨内侧边缘上下推,哪个穴位敏感,哪个穴位痛,就多揉哪个穴位。

图片

胖人减肥,瘦人增肥,多揉脾经

 编辑:丁自娟

□ 审核:doc.dingzj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