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蘇軾行蹤考/第一篇 緒論/第二章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趨勢(上)

 安之若素藏书阁 2022-09-22 发布于甘肃

蘇軾行蹤考

图片

编者按语

《苏轼行踪考》,是李常生博士耗时12年,踏遍苏轼华夏足迹,边研讨古籍,边核对地理,在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编撰而成的苏轼研究巨著。经过十数次修订校正,最终定稿。此书除厘清史实,考订年序,更因将碎片化之苏学成果整合于一,为后人认识苏轼思想演进、洞察中国文化开出一窗,而书中数百自绘地图必将造福于大陆当代文化事业之复兴,是一部考证详实、内容丰富、最大程度还原苏轼人生轨迹的著作。全书共1700页,接近120万字,收录图片、手绘地图过千幅。

经李常生博士同意,本公众号将分章节连载,分享给各位,敬请关注。

谨此,衷心感谢李常生博士无私地奉献自己花费人民币150万元的研究成果!

图片

小編與作者合影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李常生,祖籍河北滄州,1949年生於江蘇常州,後隨家人在臺灣長大。大學時因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而迷上蘇軾,決心要撰寫一部更完整、更具真實性的“蘇軾傳記”,於是在知命之年,陸續考入南京東南大學(原中央大學)建築學院攻讀工學博士、南京師範大學攻讀歷史學博士(專研北宋史、蘇軾史)。學無止境的他,目前仍在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班(專研宋代文學、蘇軾文學)繼續研讀。為了獲取真實資料,花了十二年的時間找遍、走遍蘇軾、蘇轍所去過、到過的所有地方與路程,總計花費人民幣近150萬元。因身體健康不好,整個過程中曾經昏倒過八次,但是有幸地走完蘇軾、蘇轍一生行蹤,並終於能夠深入了解、體會蘇軾、蘇轍兄弟的一生命運的艱困,以及他們的文學作品的內涵、哲學思想、生活態度、待人處事的方法等。我個人非常榮幸自己有機緣做完這件事,並已撰寫完成120萬字的巨著《蘇軾行蹤考》,預計在明年10月又可與大家分享《蘇轍行蹤考》。

 李常生

2019/03/10  台北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目录

图片

蘇軾行蹤考 序言

第一篇 緒論

第二篇 眉山蘇軾

第三篇 第一次進京與母喪返鄉

第四篇 第二次出蜀與三蘇南行集

第五篇 第二次進京與鳳翔府簽判任

第六篇 第三次進京與父喪返鄉

第七篇 第四次進京

第八篇 任杭州倅

第九篇 山東知密

第十篇 江蘇知徐

第十一篇 浙江知湖與烏台詩案

第十二篇 貶謫黃州

第十三篇 萬里來去  知登五日

第十四篇 第六次進京

第十五篇 浙江知杭

第十六篇 第七次進京

第十七篇 安徽知潁與江蘇知揚

第十八篇 第八次進京

第十九篇 河北知定

第二十篇 貶謫惠州

第二十一篇 貶謫儋州

第二十二篇 北歸常州

第二十三篇 結論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一章 撰寫《蘇軾行蹤考》之目的與意義

第二章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趨勢

圖01001:歷代蘇學研究趨勢圖。

圖01002:蘇軾研究已足及不足之處概念圖。

圖01003:蘇軾研究流程圖。

圖01004:蘇軾一生概略行走路線及為官、居住參考圖。

第三章 內容表述與參考書籍

     圖01005:《蘇軾行蹤考》內容的展開與鋪陳順序。

溫馨来提示

  为了保持与原文(PDF版)一致,原版页面中的脚注序号不变,脚注内容移到正文相应的位置,在脚注序号后加“〖〗”标示。

第二章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趨勢(上)

  蘇軾在世時,已有諸多士人整理蘇軾著作,然蘇軾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逝世於常州,次年移柩河南汝州郏縣釣臺鄉上瑞里。1〖(宋)蘇轍撰,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後集》卷二十二《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2009年10月第一次印刷,第1410至1421頁。〗此時蔡京當政,為了把持朝政,就給反對他的司馬光、蘇軾等三百零九人扣上「元祐奸黨」的帽子,並在各處豎立「元祐黨籍碑」,上面刻寫三百餘黨人惡名,並昭示全國。黨人碑所刻官員,重者關押,輕者貶放遠地,非經特許,不得內徙。《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卷十九》崇寧元年(1102)壬午五月乙亥紀事:「朝鳳郎蘇軾降復崇信軍節度行軍思馬,其元追復官告並繳納。」2〖 (清)黃以周等輯注,顧吉辰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卷第十九《崇寧元年(1102)壬午五月乙亥紀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北京第二次印刷,第679頁〗

《宋史‧徽宗一》載:「崇寧元年(1102)壬午八月丙子,詔司馬光等二十一人子弟毋得官京師。」3〖 (元)脫脫等撰:《宋史》卷十九‧本紀第十九《徽宗一》,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上海第一次印刷,第357--372頁〗此時,朝廷逐步加深加害元祐黨人,後代不得入京師為官。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卷十九》崇寧元年(1102) 壬午九月己亥,徽宗又下詔:「御披付中書省:應係元祐責籍並元符末敘復過當之人,各具元籍定姓名人數進入,仍常切契勘不得與在京差遣。文臣曾任執政官:文彥博……蘇徹……。曾任恃制以上官:蘇軾等。」4〖(清)黃以周等輯注,顧吉辰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卷第二十一《崇寧二年(1103)四月丁巳紀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北京第二次印刷,第715頁〗

  《宋史‧徽宗一》載:「崇寧元年(1102) 壬午九月戊子,籍元祐及元符末宰相文彥博等、侍從蘇軾等、餘官秦觀等、內臣張士良等、武臣王獻可等凡百有二十人,御書刻石端禮門。」5〖(元)脫脫等撰:《宋史》卷十九‧本紀第十九《徽宗一》,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上海第一次印刷,第365頁〗以此詔令為準,立元祐黨籍碑。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卷二十一》崇寧二年(1103)四月丁巳紀事:「詔焚毀蘇軾《東坡集》並《後集》印版。」6〖 (清)黃以周等輯注,顧吉辰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卷第二十一《崇寧二年(1103)四月丁巳紀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北京第二次印刷,第739頁〗蘇軾生前著作,諸多版本被毀,再行開放時,許多書籍內容已經無法完整兜攏,因此後世諸多蘇軾遺書多為後人編纂或偽造拼湊所得,如《仇池筆記》一書。

《宋會要輯搞‧刑法二》宣和五年(1123)葵卯七月十三日紀事:「中書省言,勘會福建等路禁印造蘇軾、司馬光文集等。詔:『今後舉人傳習元祐學術,以違制論,印造及出賣者與同罪,著為令。見印賣文集,在京令開封府,四川路、福建路令諸州軍毀板。」7〖佚名撰,劉琳、刁忠民、舒大綱、尹坡等點校:《宋會要輯搞》刑法二《宣和五年(1123)葵卯七月十三日紀事》,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4年6月第一次印刷,第8330頁〗中書省下令各地不得傳習元祐學術及印賣相關文集等。

蘇軾逝世後,宋徽宗受奸臣所迫,毀損並禁印蘇軾書籍,且「元祐黨籍碑」上有刻名者之後代均不能在朝錄官。直到徽宗末期,才又轉念。依《墨莊漫錄》卷三《同列戲衛達可行蘇軾追復職名制》載:「宣和間,有旨蘇軾追復職名。」1〖 (宋)張邦基撰,孔繁禮點校:《墨莊漫錄》卷三《同列戲衛達可行蘇軾追復職名制》,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發行,2015年11月北京第四次印刷,第95頁。〗

南宋以後自高宗起恢復蘇軾所有官職,孝宗並下旨封賜蘇軾為文忠。南宋時研究蘇軾蔚然成風,大量詩文集、詩話、筆記,有許多對蘇軾作品的評論、軼事作研究。同時,北方金朝文人、官員對蘇軾亦有所景仰,不乏諸多研究學者參與論述。元代亦重視蘇學,且諸多學者亦受蘇學影響。明代時,不好詩而好東坡,東坡持續受老百姓的愛戴。清代蘇學復熾,許多學者開始整理蘇軾著作,對於蘇軾有了更深一層的研究與認識。民國時期,對蘇軾研究的熱潮持續,然為戰爭所困,成就不高。文化大革命時,中國大陸對於蘇軾的研究或有間斷近三十年,然改革開放至今,蘇學研究更上層樓。臺灣對於蘇軾的研究一直未曾間斷,並保持了旺盛的研究風潮。整體觀之,歷代蘇學研究趨勢呈現下列起伏現象,參考圖01001。图片

▲圖01001:歷代蘇學研究趨勢

  一、宋代蘇軾相關著作

  蘇軾在世時,蘇門四學士(秦觀、黃庭堅、張耒、晁補之)或蘇門六君子(再加上陳師道與李廌)所撰述的文章中或多或少都有提及蘇軾,其餘如王安石、歐陽脩、張安平、李之儀、米芾、楊繪等,在各種論述中亦多提及蘇軾蹤跡,當然最重要的是蘇洵《嘉祐集》、蘇轍《欒城集》父子對蘇軾的各種片段敘述,尤其珍貴。

  蘇軾本身的著作,從蘇轍所撰《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中所提及:「先君晚歲讀《易》,玩其爻象,得其剛柔遠近、喜怒逆順之情,以觀其詞,皆迎刃而解。作《易傳》,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書,然後千載之微言,煥然可知也。復作《論語說》,時發孔氏之秘。最後居海南,作《書傳》,推明上古之絕學,多先儒所未達。既成三書,撫之歎曰:『今世要未能信,後有君子當知我矣。』至其遇事所為詩、騷、銘、記、書、檄、 論、譔,率皆過人。有《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內制》十卷、《外制》三卷。」2〖(宋)蘇轍撰,曾棗莊、馬德富點校:《欒城後集》卷二十二《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2009年10月第一次印刷,第1422頁。〗另,四庫全書中有關蘇軾的著作,包括了《東坡易傳》《書傳》《蘇沈良方》《仇池筆記》《東坡志林》《東坡全集》《東坡詩集註(王十朋註)》《施註蘇軾(施元之註)》《蘇詩補註(查慎行註)》《東坡詞》等。蘇軾、蘇轍曾撰寫《南行集》與《南行後集》,然今僅見蘇軾所撰《南行集序》;蘇轍所撰《南行後集序》及南行前後集文本均已佚。《蘇沈良方》應為後人將蘇軾、沈括二人文章聚合而成;《仇池筆記》則多抄自宋人筆記或偽造者。

蘇轍《次韻姚笑標判官見還〈歧梁倡和詩集〉》云:「伯氏文章豈敢知,歧梁偶有往還詩。自憐兄力能兼第,誰肯塤終不聽萀?西虢春遊池百頃,南溪秋入竹千枝。恨君曾是關中吏,屬和追陪失此時。」1〖(宋)蘇轍撰,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後集》卷三《次韻姚笑標判官見還〈歧梁倡和詩集〉》,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2009年10月第一次印刷,第54頁。〗文中提及兄弟所編撰《歧梁倡和詩集》,今已佚。蘇軾在《答陳師仲主簿書》中云:「見為編述《超然》、《黃樓》二集,為賜尤重。」2〖(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文集》卷四十九《答陳師仲主簿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5326頁。〗蘇軾提及陳師仲為其編《超然》、《黃樓》二集,今亦已佚。

王安石有《讀〈眉山集〉次韻〈雪詩〉五首》,又有《讀眉山集愛其雪詩能用韻復次韻一首》。顯然,當時有蘇軾《眉山集》一書,今佚。然,蘇徹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並未述及此書,或者此書應為當時蘇軾的一些詩文合集。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卷七載:「張芸叟奉使大遼,宿幽州館中,有題子瞻老人行於壁者。聞范陽書肆亦刻子瞻詩數十篇,謂《大蘇小集》。子瞻才名重當代,外至夷虜亦愛服如此。芸叟題其後曰:『誰題佳句到幽都,逢著胡兒問大蘇。』」3〖(宋)王闢之撰,金圓整理:《全宋筆記‧第二篇(四)澠水燕談錄》,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第77頁〗該時,遼國亦有編註《大蘇小集》。

李之儀《觀東坡集》云:「今朝又讀東坡集,記得原州鞠獄時。牽首高吟�欲遍,幾多強韻押無遺。固之才氣原吳蔽,獨有新期老不欺,淚盡九原無路見,冰霜他日看青枝。」4〖 (宋)李之儀撰,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舒大剛编纂:《姑溪居士集/宋集珍本叢刊》卷五,成都:線裝書局出版,2004年出版,第777頁〗廣義稱,李之儀亦屬蘇軾門人之一,元祐文人集團的成員。觀此詩,亦可見當時已有《東坡集》問世。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載:「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內制集十卷、外制集三卷、奏議十五卷、和陶集四卷、應詔集十卷。」又「《東坡別集》四十六卷,坡之曾孫給事嶠季真刊家集於建安,大略與杭本同。蓋杭本當坡公無恙時,已形於世矣。」5〖(宋)陳振孫撰,徐小蠻、顧美華点校:《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別集類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出版,第502頁〗閱此文已可認定,蘇軾生前即有《東坡集四十卷》。

蘇軾《答劉沔都曹書》云:「軾頓首都曹劉君足下。蒙示書教,及編錄拙詩文二十卷。軾平生以言語文字見知於世,亦以此取疾於人,得失相補,不如不作之安也。」6〖 (宋)蘇軾撰,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文集》卷四十九《答劉沔都曹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河北印刷一廠印刷,第5331頁〗蘇軾貶居儋州時,有劉沔編錄蘇軾詩文二十卷至海南請軾修改。此二十卷當為蘇轍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中所述的《後集》二十卷。

  二、蘇軾歿後,南宋時,一般對蘇軾的評價

蘇轍所撰《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對蘇軾一生的描述最為詳盡,宋史《蘇軾傳》略之。宋朋九萬所編《烏臺詩案》對蘇軾詩案描述甚詳,亦可參考。

宋徽宗時期,蔡京勾結宦官獨專朝政,將曾經反對他的司馬光、蘇軾等三百零九人扣上「元祐奸黨」的帽子,在德殿門外樹立「黨人碑」,刻寫309個黨人名、並昭示全國。入黨人碑的官員,重者關押,輕者貶放,非經特許,不得內徙。南宋初,有人把趙宋王朝內外交困局面的形成,怪罪與王安石變法。宋高宗剛建立南宋小朝廷,大力尊孔崇程(程頤),對北宋保守派大事褒揚,「元祐奸黨」得以昭雪。被列入「元祐黨籍」的保守派官員陸續得到追贈諡號或官職,改稱為「元祐忠賢」,高宗還為司馬光等人大翻其案。

《曲洧舊聞》卷八《東坡詩文盛行》載:「東坡詩文落筆輒為人傳頌,每一篇到,歐陽公為終日喜,前輩類如此。一日與棐論文及坡公,歎曰:『汝記吾言,三十年後,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崇寧、大觀間,海外詩盛行,後生不復有言歐公者。是時朝廷雖嘗禁止,賞錢增至八十萬,禁愈嚴而傳愈多,往往以多相誇,士大夫不能誦坡詩者,便自覺氣索,而人或謂之不韻。」1〖(宋)朱弁撰,孔凡禮點校:《曲洧舊聞》卷八,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月北京第三次印刷,第205頁〗後因星變而毀碑,其後黨人子孫更以先祖名列此碑為榮,重行摹刻。

宋孝宗在《蘇軾文集序》中云:「故贈太師謚文忠蘇軾。忠言讜論,立朝大節。一時廷臣,無出其右。負其豪氣,志在行其所學。放浪嶺海,文不少衰。力斡造化,元氣淋漓。窮理盡性,貫通天人。山川風雲,草木華實。千彙萬狀,可喜可愕。有感於中,一寓之於文。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渾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朕萬幾餘暇,紬繹詩書。他人之文,或得或失,多所取捨。至於軾所著,讀之終日、亹亹忘倦,常寘左右,以為矜式,信可謂一代文章之宗也歟。」2〖(宋)蘇軾撰,郎曄註:《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御制文集序》,臺北:世界書局出版,2016年1月四版四刷,第01頁〗自此,蘇學重啟並大為興盛於南宋時期。

《宋史‧理宗二》載:「端平二年(1235)乙未正月丁酉,太陰行犯太白。甲寅,詔議胡瑗、孫明復、邵雍、歐陽脩、周敦頤、司馬光、蘇軾、張載、程顥、程頤等十人從祀孔子廟庭,升孔伋十哲。」3〖(元)脫脫等撰:《宋史》卷四十二‧本紀第四十二《理宗二》,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上海第一次印刷,第807頁〗《宋史‧度宗》載:「咸淳元年(1265)乙丑九月己酉,以洪天錫為工部侍郎兼侍讀。壬子,命宰執訪司馬光、蘇軾、朱熹後人,賢者能者,各上其名錄用。」4〖(元)脫脫等撰:《宋史》卷四十六‧本紀第四十七《度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上海第一次印刷,第895頁〗南宋,因受蘇軾牽連者均復官。一般百姓,甚至盜匪等均對蘇軾恭敬頂禮,而一般士大夫對蘇軾的仰尊更是遠遠超過一般民眾。

從南宋起,蘇軾之文歷代均為士人學習的楷範。據吾師王兆鵬、劉尊明所撰《歷史的選擇----宋詞歷史地位的定量分析》,辛棄疾的詞今存者有六百二十九首,為宋代第一;蘇軾詞現存有三百六十二首(《蘇軾全集校註‧詞集》收錄三百七十四首),為宋代第二,北宋第一。歷代對蘇詞的品評次數達八百六十幾次,為宋代第一,可見歷代對蘇詞的重視。5〖王兆鵬、劉尊明撰:《歷史的選擇----宋詞歷史地位的定量分析》,《襄陽師專學報16卷第1期》,1995年第1期,第15頁〗南宋大量的詩文集、詩話、筆記,有許多對蘇軾作品的評論。

王十朋謂:「唐宋文章未可優劣,唐之韓、桞;宋之歐、蘇使四子並駕而争馳。未知孰後而孰先,必有辨之者。」1〖王十朋撰:《梅溪集》卷十九,四庫全書本〗依此,南宋已有韓、柳、歐、蘇的說法。

南宋學者對蘇詩的研究也是不愧餘力,認為宋詩形成與唐詩有別的風貌,是到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才完成的。2〖曾棗莊等撰:《蘇軾研究史》第二章,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次印刷,第88頁〗蘇徹於《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中云:「公詩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幾遍、凡四卷。幼而好書、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唐褚、薛、颜、柳、髣髴近之。」3〖(宋)蘇轍撰,曾棗莊、馬德富點校:《欒城後集》卷二十二《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2009年10月第一次印刷,第1410至1422頁〗

南宋學者所編纂的與蘇軾相關的年譜,較為出名者包括:羅良弻所編的《歐陽三蘇年譜》、孫汝聽所編的《三蘇年表》、李燾所編的《蘇東坡年譜》、何倫所編的《眉陽三蘇先生年譜》、施宿所編的《東坡先生年譜》、傅藻所編的《東坡先生紀年錄》、王宗稷所編的《東坡先生年譜》。

1



猜您喜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