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管和胃肠CT正常影像学表现

 忘仔忘仔 2022-09-22 发布于山西

多层螺旋CT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因此可直接显示消化道壁增厚或肿块情况,显示其范围及厚度,更能显示周围脏器受侵的程度、范围以及脏器和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极有价值的资料,有助于临床医师选择和制订治疗方案。

本文将详细阐述食管和胃肠CT正常影像学表现。

食管

颈段食管基本位于中线处,其前方有喉和气管,其前壁贴附于气管后壁,40%的正常人可引起气管后壁内凹,两者之间无分界;其后方为脊柱,之间为椎前筋膜和颈长肌;两侧可见甲状腺两侧叶的后缘,在甲状腺下极以下水平,食管两侧有颈动脉鞘,周围有脂肪组织充填。在仰卧位的CT图上,颈段食管内不含气体。

胸段食管走行于气管左后方。胸上段食管位于中线左侧,其前壁与气管后壁紧密相连,气管后壁与食管相邻处通常是扁平的;其后方为胸椎及椎前筋膜;左侧为左锁骨下动脉,右侧隔以少量脂肪与右侧纵隔胸膜相邻;食管与气管两侧有喉返神经,CT不能显示。胸中、下段食管从主动脉弓水平向下逐渐前行走行于降主动脉右前方,约在第8、9胸椎水平跨过降主动脉,向左下行入膈肌;其前方自上而下,有主动脉弓、气管、左主支气管及左心房,食管与左心房和主动脉弓之间有少量脂肪间隙,分界较明确;其后方仍为脊柱;右侧与纵隔胸膜相邻,其右后方有奇静脉;其左后方为降主动脉;食管跨过降主动脉与左侧纵隔胸膜相贴。下胸段食管位于中线,但穿过膈肌裂孔前逐渐前移。

腹段食管进入膈肌向左侧走行,几乎是横行与胃底相连续。腹段食管外周有腹膜覆盖;其前面和右侧有肝左叶;后方有膈肌脚和降主动脉;左侧与胃底和脾脏相邻有韧带或膈脚环绕。肝静脉韧带是识别胃食管连接处的重要标志。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CT检查图像,正常食管(连续层面A~D),横膈水平食管向左走行经贲门进入胃底

食管壁是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层组成,CT平扫不能区分各层。食管壁的厚度与食管腔的扩张程度有关,扩张良好的食管壁厚度为3~5mm,当超过5mm时,无论扩张如何一般可视为异常。在CT增强扫描时,食管的黏膜可以呈线样强化。食管壁呈软组织密度,因其周围有一层脂肪组织包绕,因而CT能清晰显示食管断面的形态及与其邻近结构的关系

在胃充分充盈时CT图像显示胃壁厚度均匀,胃壁的厚度正常在2~5mm,一般不超过5mm。虽有个体差异,但均在10mm以下。

Image

正常胃在充分充盈时CT横轴位图像

胃黏膜皱襞因展平而不被显示或仅见到小的锯齿状影。正常情况下,胃底及胃食管交界部的胃壁较厚,约38%的正常人胃食管交界处的胃壁明显增厚,或显示为肿块样,这是由于小网膜囊远端食管纤维和膈筋膜融合造成的。

充盈不足时,胃壁厚度可≥10mm,胃黏膜可显示为较大锯齿状影,甚至可显示为胃壁不均匀增厚或相互重叠,在CT图像上可误认为病理改变,此时应补充胃内对比剂或改变体位(左侧卧位或俯卧位)扫描,以及做延迟扫描可帮助鉴别诊断。

胃内食物残留或阳性对比剂与水混合不均匀时易误诊为胃内包块。

胃底常见气-液面,能产生线状伪影,必要时可采取侧卧或俯卧位检查。

CT可显示胃和周围脏器的毗邻关系。

Image

胃和肝左叶关系

Image

胃和脾脏关系

Image

胃和胆囊关系

Image

胃和胰腺关系

胃底的左后方为脾脏,内侧为左膈肌脚,右前方是肝左叶,胃体及胃窦后壁小网膜囊及脂肪层与胰体、胰尾前缘相邻,当胃空虚呈收缩状态时,与胰体尾之间可以看到小肠肠管影。

正常情况下胃腔形态及大小变化较大,且与肝脏、脾脏的大小和位置有关。胃和胆囊、横结肠及结肠肝、脾曲也有相邻关系。

在肥胖患者由于腹腔内脂肪较多,胃与周围脏器的解剖关系更易显示。

胃的韧带主要有肝十二指肠韧带、胃结肠韧带、胃脾韧带和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胆总管和淋巴结等。肝胃韧带内有胃左动脉、胃右动脉分支,胃冠状静脉及淋巴结等。这些解剖结构在CT增强扫描上易于鉴别。

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上部位于腹腔内,降段位于腹膜后肾前旁间隙内,位置较固定,CT易于检查。十二指肠肠壁厚度与小肠相同。

Image

正常十二指肠在充分充盈时CT多平面重建后图像

小肠

小肠在腹腔内游离分布,充盈良好正常的小肠肠腔宽度不超过3cm,肠壁厚度不超过3mm,回肠末端肠壁厚度可达5mm。小肠黏膜皱襞在CT图像上不易显示,肠腔内一般无液平。小肠系膜内有大量脂肪组织。通常空肠位于左上腹,回肠位于右下腹。CT图像往往难以判断具体为哪一段肠袢。

Image

正常小肠在充分充盈时CT冠状位图像

大肠

结肠和直肠内因含粪便气体以及结肠袋的存在,在CT图像上易与小肠区别。肠壁外脂肪层较厚,CT图像显示清晰,轮廓光滑,边缘锐利。结肠在扩张状态下肠壁厚度一般小于5mm。

Image

正常大肠充气时CT空气投影成像

正常情况下直肠壁较结肠壁稍厚,超过5mm为异常。

升结肠和降结肠在腹膜后位于腹腔两侧,位置较固定,有肾前间隙内的脂肪包绕,往往显示得比较清楚。

横结肠通过横结肠系膜悬挂于腹腔内,位置变化较大,瘦弱者可位于盆腔内。

结肠旋转不良可致盲肠高位。结肠可位于肝脏和膈肌之间,形成间位结肠,肾切除后结肠可位于肾窝内。直肠壶腹部位于盆腔出口正中水平,位置较固定,因周围筋膜内脂肪较多而显示清楚。CT检查时,肠道清洁很重要,以免将肠内容物误认为肠内肿块。

资料来源:

《中华影像医学·消化道卷》第3版

主编:梁长虹 胡道予

京东图书 交易担保 放心买 《中华影像医学·消化道卷》第3版 Mini Program

Image

发现“分享”“赞”了吗,戳我看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