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砦故事征文37】毛恩海:吴砦,美丽的抗金古城

 文化吴砦 2022-09-22 发布于福建

吴砦:美丽的抗金古城

毛恩海

  四季分明的天水,立秋刚过小雨连绵,让炎热的暑天渐渐得凉爽起来了。

  甲午马年,农历七月十四正值周六,我们四十余名摄影采风队员,清晨七时乘大巴车向吴砦古城进发。汽车沿渭河边310国道东行,过了元龙镇就进入了陕甘之间的大峡谷中。

  一路上,隔窗流览着旖旎的风光,聆听着汪成保对故乡山水桥洞、民俗风情的简要介绍,时儿车厢里发出陈陈掌声。“吴砦的'砦’字,其实也就是山寨的'寨’,是宋朝地名中的一个常用词。大家看,眼前的这座桥叫《安定团结桥》,桥北面是陕西,南面是甘肃。小时候听老人讲,古桥未修建前,河两岸由于坐船摆渡发生过不愉快的事,后来修了吊桥,两岸群众相互通婚结亲,友好往来,两岸间和谐相处,人们把这座桥叫《团结桥》。”他接着又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两岸村民虽都使用了现代化通讯工具,但因只隔一河,两省间通电话还是长途,有什么事情,村民为了节省钱,就跑过桥去告诉亲戚家……”

  大约一个多小时,汽车驶进了吴砦古城。大家聆听了麦积区三岔乡政府工作人员对吴砦古城的详细讲解。我对这座古城堡的地理概况、历史沿革、古城遗迹、三岔新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对古城的历史遗存和民间传说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随后,在乡政府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我们由北向东,由东向南绕城一圈,游览了城隍庙、春台观、水陆寺、古城楼、古城堡、古城墙、古牌坊等。

  游览古城不大,它坐落在秦岭北坡伸向渭水的一块台地上,约120余亩的地形北窄南宽,成一块不规则的梯形镶嵌在野鹤山北。古城东傍秦岭河,西北临渭水。据古城里的一些老人讲:早些年的吴砦城除南面为人工城壕之外,其余东、南、北三面均为天然悬崖,地势突兀,易守难攻,曾是陕甘渭水河峡谷之间的咽喉要塞。

  走进古城农家院落,你不仅能看到清朝时的民居,更多地能看到村民使用了上百年的家具。他们无论家庭贫富,几乎都要在主房里挂上中堂,而且家境和中堂档次高低无关,有的旧土房里的中堂成了有价值的古董。有的家里还有清朝时的官帽、帽盒以及清朝出版的佛教经书。

  来到阎氏后裔家里,80多岁的阎璧钰手捧着发黄的家谱告诉大家,吴砦的阎、秦两姓人都是抗金“烈士”的后人。阎家祖先阎晋,祖籍南昌,乃南宋一不知职位高低的太尉,因金兵侵犯,阎晋辞去太尉之职,担任军事参谋,与御史秦钜、将军吴瞒,前往甘陕交界处抵抗金兵,获胜得皇帝赏赐后,为防金兵再犯,继续留守吴砦。不料金兵再犯,而宋兵力不足,寡不敌众战败,吴瞒阵亡。阎晋、秦钜为义节而自刎。阎、秦、吴三姓后嗣寄居吴砦。

  据有关资料表明:吴砦宋朝时是从陕西通往四川的要塞,金国因在东部战场遇到岳飞、韩世忠等抵抗无法南下,便想从吴砦进四川,然后进攻杭州。没想到途中遇抗金英雄吴璘。吴璘、吴玠、为静宁人,以良家子从军,击西夏,讨方腊。自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31年),吴璘、吴玠于宝鸡、凤翔、富平一带抗击金人,不时取得胜利,并收复陇右失地。为保卫南宋政权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曾任陕西诸路都统制、镇西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等职。吴璘为防金国毁约,选择此渭河南岸高地筑城安营扎寨,因此得名吴砦。砦即寨意,为宋朝时地名常用字。

  吴砦建城距今已800多年了。筑城后,吴璘军队常在东西河滩操练兵马,故当地群众一直把这一带河滩叫东、西校场。公元1168年,吴璘逝于汉中,吴砦守卫将士为祭祀之便,在秦岭南坡松树沟口建立衣冠冢,立“吴将军之墓”碑。

  清乾隆年间,吴砦城设三岔厅署,为县级建制,遂建城隍庙,祀汉忠烈纪信将军。公元1790年,州判纵司燖建三岔镇牌坊,并陆续建戏楼、水陆寺、娘娘庙、春台观、火神庙、龙王庙等。从此,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商贾不绝于道。吴砦成为当年入陕通川的水陆交通要道。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太平军三万余人攻破吴砦城,民国二年(公元1912年),三岔厅并入天水县(今天水市),1928年,杨二攻破吴砦城,焚毁三岔厅署。

  街头小吃摊品尝一碗面皮,一位中年妇女告诉我们:“吴砦一年有四次庙会:农历二月二是药王洞会、三月二十二是圣母会、七月十二是龙王会、十月十八是城隍庙会。最为热闹的是城隍庙会。”身处这座地理位置偏僻的古城里,目睹了历史遗存,聆听了民间传说,这里的一切无不让人流连忘返,处处流淌着历史的古色古韵。你可以随便问一位年迈老人,三天三夜也讲不完的这里古文化……

  初秋午后,多云转晴,汽车驶进据吴砦古城不远的碧峪沟森林公园,远眺山谷碧空纯净,溪水潋滟,青山柔媚,花草妖艳,原来这里是一处美丽的人间天堂。汽车走到不能再前行时,我们只有徒步进碧峪沟。男女老少都踩着溪水面露出的石头,高一脚低一步的过河沟,男帮女、少帮老,齐心协力往前走,哪怕是湿了鞋袜也情愿走到峡谷的尽头去看看。

  碧峪沟又深又窄,弯来拐去的不知拐了几道弯,徜徉于幽美怡人的峡谷中,清澈见底的潺潺小溪,随处可见的朵朵小花,棵棵小草,株株小树,他们在石缝里峥嵘,在幽谷底绽放,不卑不亢,不争不喧,不攀不比,各尽其能,太阳毫不吝啬地把阳光给了它们,这真是一处优雅恬静的自然峪沟啊!碧峪沟因还未开发,许多原始生态植物保持着纯洁美丽。大家有的在垂钓、有的脱去鞋袜清凉溪水,有的摄影家撑起脚架,自选景角度,或拍摄珍惜植物,或拍摄山谷奇石,或拍摄溪水瀑布,或拍摄峡谷峻岭,都想把这峡谷的美丽瞬间留在储存卡上。

  清风拂面,碧峪沟里空气甜甜的、湿湿的,凉凉的,涉水走到尽头时,狭窄的山沟变得略宽敞了许多,拐过一弯又一弯,只见天然草坪一块,在群山峻岭、溪水环绕中,真是一幅没有人工雕琢的山水画啊,我们栖息拍照留念。一会儿,太阳悄悄地藏进了大山头面,我们披着落日的余晖向沟口返程……

《吴砦故事》征稿啦!

      吴砦古城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东路70公里的渭水南滨。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兄弟在此屯兵而得名,距今已近900年的历史。

       清朝乾隆年间因设秦州直隶州三岔分州即三岔厅署而最为兴盛。三岔厅原址在今利桥镇,由于当地有东岔、西岔、散岔而得名,后移至吴砦古城。三岔厅职别高于一般县衙,管辖范围含现在的三岔镇、东岔镇、利桥镇、党川镇,陕西宝鸡陈仓区的胡店镇以及元龙镇、清水县的部分乡村。厅署占地约30亩,现吴砦中学、三岔镇政府为该遗址。解放前,由于匪患作乱致三岔厅署衙门毁之一炬,结束了吴砦古城辉煌的过去,但吴砦的文化,如涛涛渭水,流淌千年而不绝。

      近年来,热爱家乡的乡贤们为宣传、挖掘、开发古城的文化在不断地努力着。先后举行了多次文学、摄影采风活动,陆续出版了《麦积山文学》(吴砦古城文化特刊)、《吴砦古城杂谈》、《古吴砦》等书刊,举行了《吴砦花椒杯》征文比赛、《吴砦故事》征联比赛、《吴砦抗金》秦腔剧本座谈会、天水市牡丹书画院吴砦分院书画系列活动,为宣传《吴砦古城文化》做的有声有色,得到了当地政府及广大民众的好评。《麦积在线》、《读写人家》、《文化天水》、《文化吴砦》、《天水乡村在线》、《思源文化》、《发现秦陇》、《书道千秋》等媒体平台尤为给力。

      现如今,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吴砦古城进行了古城保护项目,名胜遗迹陆续得到修缮,加之新农村的建设,使之古城面貌焕然一新。三岔镇的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未来的吴砦将成为集商贸、旅游、文化为一体的新时代古镇,无论身处三岔一地的百姓,还是远在域外的游子,发生在吴砦和吴砦人身上的故事、传说以及奋斗发展史,都值得我们去挖掘、传颂,都将是引领吴砦精神和文化荣耀的丰碑。

      鉴于此,我们倡导和发起关于吴砦的征文启事,不限题材,不限地域,不局限于抒写三岔镇范围的任何风物、村落和人,所有作品我们将在诸多自媒体平台展示,优秀作品最后集结成册,申请书号编辑《吴砦故事》一书,以期传承吴砦的古风古训,讲好吴砦的本土故事,叙写吴砦的美好未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