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上周起,这几天北京电视台《四海漫游》节目,19点45准点开播《拾说什刹海》第二季。这不,应什刹海民俗协会之邀,写篇观后感,既是表达心情,也是宣传,喜欢的您就看看这片子,拍的真好! “往事如同种子,只有埋藏,才有生机”。这句解说词在解说者浑厚而带有磁性的语调中,伴随着潺潺的流水声流淌而出。这话不但听着舒坦,也预示着《拾说什刹海》第二季在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 去年,看了第一季,说句实话,不太过瘾!您想啊,什刹海是什么地方?什刹海是咱老北京文化的集中体现地儿、是古都风貌继承和发展的窗口。别的不说,光风貌保护区面积就是54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34万平方米,这是咱北京最大的开放水域。不仅如此,这区域内的胡同格局、建筑风貌、自然水域、寺庙王府等,那基本是原汁原味啊!您要是想了解咱老北京典型的府帝文化、大院文化、市井文化等,您兹到了什刹海,这儿全有答案。 纪录片总导演 朱晓梅 所以说,去年由西城区委宣传部、什刹海街道办事处、什刹海民俗协会和北京电视台《四海漫游》节目组共同制作《拾说什刹海》第一季,拍得好!但仅六集真是不过瘾!期盼着不断拍下去,好好说说咱什刹海的点点滴滴。 真是不负众望,今年10月26日第二季播出,还是六集,《源流》、《拾刹》、《王府》、《风骨》、《后市》和《宜居》。我是刚看了两集,不错!内容丰富、条理清晰、风格依旧啊。片中凡所言及事儿,那一定是真景实地,真人真相;凡典故传说,那也是寻根有源,有依有据。解说词写的入情达理,通畅绚丽,要我说,这头一句就是个“碰头好”,再加上这解说人,用他那浑厚磁性的声音,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把咱什刹海的那点事儿娓娓道出,太有意境了! 我喜欢! 纪录片制作拍摄团队 如果说,这作品的第一季是描述咱老北京人,那这第二季,我看是在说咱老北京城。因为什刹海,这是北京运河文化和永定河文化的交融点,是咱北京城市格局的根,而第二季恰恰说的就是什刹海这的水、这的地儿和这的人。《源流》,就是追寻着北京山水城市的今昔,讲述了什刹海作为京杭大运河漕运终点的由来,道出了什刹海作为咱北京城市格局的基础起源,从而勾勒了一幅运河文化和永定河文化与北京城的独特故事的美丽画卷。 《拾刹》,则以什刹海的得名为引线,查史寻源、入户访僧,实地探寻遗存和现在的寺、庙、观、祠,在探寻“什刹海”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老北京城的民间在宗教信仰方面的生活情景,有历史、有现实、有传说、有实情,地道! 后几期咱接着看,但更期待这种介绍老北京根脉、反映老北京传统、宣传老北京文化的作品源源不断的出品,那才过瘾呢! 我是祖辈就在北京城里住,具体说有多少代了,还真说不清楚,反正打小儿记事起,就整天在胡同里玩,到现在过去的好多情节那都是历历在目的。我喜欢胡同的氛围,哪怕是一砖一石;我喜欢大杂院的热闹、哪怕是破衣少食;我喜欢夏天的蝉鸣,哪怕是冬天的寒冷;我喜欢邻居大妈的热情,哪怕是讨人闲时的骂声;我喜欢发小在一起的打闹,哪怕是皮肤的磕碰。 上学穿行在胡同里,一个石头子,兴许能从家踢到学校;几里路的过程,过街串巷,看到的是树荫下下棋的老头、躺椅上抱着收音机听书听戏的闲人,门道里做着针线活、聊着大天儿的老太太…… 这是经历,也是我儿时的乐趣。点点滴滴让我不断感受着老北京人的 市井生活场景。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的变化,过去感知的事情,如今看到的越来越少,过去习惯的人情世故,如今许多都无法理解。兴趣和情致使我更加的热爱老北京的那点事儿、惦记老北京的那点情儿、想念老北京的那点人,怀念老北京的那点景,总之喜欢过去的一切。 对北京的热爱和喜欢,也使我爱读、爱看、爱听反映咱老北京内容的作品,喜欢广交各界爱北京、好传统的老师、朋友。我在宾馆工作,这是一个好客的行业、是一个阳光的产业,迎四海佳宾,待五洲亲朋,那是咱的服务宗旨,也是咱结这老北京文化缘的平台。 说了归其,咱还是得感谢政府有关部门、感谢什刹海民俗协会,更得感谢北京电视台《四海漫游》节目组的这些文化人儿,为弘扬和传承老北京的传统文化,大伙儿受累了! |
|